去舊金山小住幾天,結果隻有一天是晴天,每天陰沉沉、霧蒙蒙的,到了下午還刮大風,最高氣溫說是有60度左右,實際溫度才50多度。有年輕人穿短袖,而老人像冬天一樣,穿著薄羽絨衫,有一天冷風呼呼,我還戴了細絨線帽。
購物中心
曾經愛逛店,有空喜歡去購物中心東看西逛。自從退休後,生活簡單了,首先不再需要買衣服了,出門在家都是休閑裝,一些尚未穿過的職業裝都被我硬塞給仍在上班的朋友,還有些隻有正規場合才穿的被我捐獻了。至於家裏的家具廚具工具之類,早幾十年都已配備齊全,難得需要添新的。平時購買的無非是食品和日用品,均在超市解決,哪需要來購物中心?
疫情幾年,網購激增,常有新聞報道,某商店關門大吉,某百貨公司關閉門店,某連鎖店宣布破產,總之,實體店的前景大為不妙。舊金山市中心的聯合廣場曾經商店林立,行人熙熙攘攘,現在不少店鋪空著,掛著招租的廣告。連曾經人氣十足,有九層樓高的威斯菲爾德購物中心 (Westfield Shopping Center)也變得冷清了。
實體店的不景氣對舊金山州立大學旁邊的石頭城購物中心(Stonestown Shopping Center) 而言,似乎影響不大。疫情前為了每日走滿萬步,我會步行半小時去那裏逛店,再步行半小時回家。不過疫情後,許久沒去了。
這次去,發現那裏人來人往,紅火如舊。原先兩家坐鎮的百貨公司,Macy’s 和 Nostrum 都撤了,怎麽還有那麽多購物客呢?原來這裏新開了Whole Foods, 外加前幾年就搬來的Trader Joe’s 和 Target,來此買東西的人絡繹不絕。而且跟中國不少購物中心相似,這裏新增了美食廣場和不少飯館。針對舊金山亞裔居民的愛好,不少飯館融入了亞洲元素。因此那裏有拉麵、火鍋、壽司、日中韓泰印等各國料理。
不但地下層設有美食廣場,其他層麵也有各種咖啡店、茶吧、冰淇淋店、甜品店、飯店和小吃廣場。二樓有一家連鎖的 Kura 旋轉壽司吧,門口總有人排隊。朋友告訴我,到了周末是人滿為患,她曾排了一個多小時,才得以進門享受美食。
讚賞石頭城購物中心的隨機應變,靈活應對了實體店的困境,重新激活了購物中心。
坐公交
市內出行一般坐公交,家門口有個公車站,有兩路車經過,一路是從南到北,一路是從東到西,遺憾的是都不直達市中心,中途需要換車。車子來得挺頻繁,十來分鍾一部。舊金山年滿65歲的老人坐公車優惠,每次用交通卡才1.25刀,現金1.50刀,收入低的免費,19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全部免費。此外,隻要付了一次車資,兩小時內有效,中間隨便你換幾次車,往哪個方向坐,都不需再交費。有時候我去車程十幾分鍾遠的大超市買菜,買完坐車回來,還在兩小時之內,來回隻需1.25刀的車資。自己開車汽油費都不夠,還要找停車位,擔心小偷來砸車窗,坐公交相對更輕鬆方便。
坐公交也相當有趣,經常有“演員”上來下去。我們附近的街區應該算是舊金山的“瞌睡區”(Sleepy area),上來下去的很中產,中規中矩,白人亞裔較多,這些人上了車安安靜靜,看看手機,望望窗外風景,彼此之間禮貌客氣。偶爾有人推著兒童推車上來,全車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原先麵無表情的乘客頓時麵帶笑容,有的甚至擠眉弄眼,引逗孩子,車裏的氣氛親切起來,乘客之間開始搭話,從孩子如何如何可愛,拉扯到自家子孫的童年憨態。
換了去市中心的地鐵,演員大增,劇情也複雜起來。地鐵要經過彩虹街(Castro)、市政中心(Civic Center)、市中心、金融區。疫情前上班族很多,是觀察時尚潮流的好地方。疫情後在家上班的多了,服裝簡化,多數人穿運動型服裝、甚至睡衣睡褲類型的。到了萬聖節和舊金山的Bay to Breakers 賽跑,一車五顏六色、稀奇古怪、嘻嘻哈哈的乘客;到了五月第一個星期五的“不穿外褲日”(No Pants Day),不少男女隻穿著內褲就上來了,穿外褲或穿內褲的,都若無其事,少有人左顧右盼,大驚小怪。
地鐵上時而有流浪漢,路線越長的,流浪漢越多,他們會從頭坐到尾,來來回回,這樣至少可以躲避室外的寒冷。多數的流浪漢不張揚,縮在角落裏睡覺。但有時上來個精神有問題的,也會讓其他乘客不安。
前兩天坐地鐵,一個人突然從車廂那頭走過來,一邊哇啦哇啦,一邊揮動雙手。他一頭又長又亂的頭發,披著髒兮兮的米色大袍子。他倒也不打擾坐在兩邊的乘客,站在車廂中間自說自話。我仔細聽他在說什麽,好像是在跟龍打仗,他手舞足蹈,“我戳你一劍,我對你的背砍了一刀,你被我的神法籠罩,動不了了......” 說到高興時,他哈哈大笑。還沒走到我麵前,可能因為龍逃跑了吧,他轉身往車廂另一頭追去,這會兒,他脫下了一隻鞋,又脫下了大袍子,隨手扔在車廂地上。走到一個男乘客麵前,站住了,全神貫注繼續跟龍搏鬥。很佩服那位男乘客,也不躲讓,就這麽麵無表情地看著。
而每當我轉頭去看,就被身邊的某人製止,“別看別看,千萬不要跟他對視,他腦筋有問題,天知道會幹什麽。” 我的毛病是好奇,英文諺語說:好奇害死貓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意思是對別人的事太好奇隻會讓自己陷入麻煩。當那個人還在與龍決鬥時,我們到站了,讓某人鬆了口氣。
中國城
雖然離家步行15分鍾就有兩家中國小超市,但還是喜歡去逛逛中國城,那裏的食材種類繁多,要啥有啥。此外,還有幾家我喜歡的中國飯店:如嶺南小館(R&G Lounge)、南京小館 (House of Nanking) 、慈膳坊 (Enjoy Vegetarian Restaurant) 等。
今年初通往中國城的地鐵開始運行,去那裏更方便了,半小時左右就能到達。出了地鐵站,超市、菜場、幹貨、熟食、水產、臘味、參茸店一家連一家,不少商店裏食品擺得滿滿騰騰,貨架之間隻能站立一人。人頭簇擁的購物環境並非首選,然而,總是在人煙稀少、有條有理的小鎮超市購物,實在也是不好玩,沒有一點驚喜。在亂哄哄的地方,常會猛然發現某種久違的食品,勾起一些久遠的回憶。隻是當我買回家烹調,卻發現遠沒有記憶中的那麽美味。
五月是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中國城不少街道掛滿了紅燈籠。走過一家專賣“幸運餅幹”的甜品店,門口站著不少遊客,正在聽導遊介紹幸運餅幹的曆史。去嶺南小館用午餐,門口站著十多名初中生,一色白人,老師也是白人,卻定了兩個圓桌麵,帶孩子們來體驗中國美食,美食是中國傳統吧。
中國城的一些街頭多了些壁畫,其中一張李小龍挨著菩薩,頗有喜劇效果。兩名阿米哥見到李小龍眉開眼笑,爭相跟壁畫合影留念。
中國城的兩條主要街道是市德頓街 (Stockton Street) 和都板街 (Grant Avenue)。市德頓街保持了熱火朝天的特色,那是華裔購買各種食物的地方。都板街因兩側有眾多中國風格建築,雲集了旅遊紀念品商店,是遊客打卡拍照的重點。可惜都板街不少商店都關門了,鐵柵欄門上掛著大鎖,給人蕭條的印象。至於旁邊一些小街小巷則更為冷清,行人稀疏。經過了位於一條小街的台北官方機構駐舊金山辦事處,大門緊閉,門可羅雀。
迷你書店
離中國城不遠的金融區,像似恢複了以往的熱鬧。午餐時間,街上人來人往,不少是脖子上掛著ID卡,穿著隨便的年輕人,估計是搞科技的。夾雜著一些西裝革履的,那裏曾經西裝革履盛行,不知不覺中,職場的穿著越來越休閑了。
經過一條小巷,在高大的辦公樓下有三個窄窄的玻璃櫥窗,竟是一家迷你二手書店。書雖然不多,卻被歸成不同類型:傳記、文學、曆史、藝術等等。書店的一頭放著一把舊椅,一張小小的茶幾,上有計算器和紙筆,地上是一台老式的收音機,四五十年前的產品。書店的門鎖著,櫥窗上貼著營業時間,當時應該是營業時間,卻沒見到店主,是不是因為是陰天?
因為沒見到店主,留下了想象空間。他是誰?或許是個老頭?也可能是喜歡舊書舊物的中年人,估計不是年輕人,他們對紙質書不再沉迷。這家書店大概是店主貼錢的嗜好吧?在金融區租三個櫥窗的價格不菲,而又有幾個人會來買書?身為寧波人的後裔,骨子裏擺脫不了的實際,想著想著就想到了收支平衡。
半月灣
舊金山周圍有不少小城小鎮,順著一號公路,沿著太平洋往南20多英裏是半月灣 (Half Moon Bay)。從19世紀中期開始,曾有不少西裔移民居住在這個地區,以務農為主,這裏曾被稱為“西班牙鎮” (Spanishtown),1874年正式改名為半月灣,因碼頭所處的海灣呈半月型。三四十年來,來過這裏幾次,印象中總是霧蒙蒙的,居民不多,生活節奏極慢。若是我居住的舊金山地區是“瞌睡區”,那半月灣一定是“沉睡區”了。這幾年發展較快,人口終於過萬了(13000)。
小鎮中心成了旅遊景點,短短一條主街,兩側有不少旅遊品店和精品店。上午十點多到了那裏,街上出奇的安靜,這才發現商店要11點才開門。對於本來就無意購物的我,看看櫥窗就算來此一遊了。
看完櫥窗,發現附近有一家海鮮市場,旁邊開著海鮮飯店。這類飯店靠的是食材新鮮,烹調方式很簡單,不外乎油炸和碳烤兩種,工作人員多為阿米哥,菜品頗有墨西哥風味,菜單上有玉米餅 (taco) 和莎莎醬 (salsa)。點了玉米餅卷魚和芒果莎莎醬,非常新鮮的石斑魚,魚肉富有彈性,也喜歡簡單的墨西哥色拉(黑豆、玉米粒、甜椒、香菜、檸檬汁)。
在舊金山四處走走,常會看到意外的美好,如人行道上的植物隧道、小巷裏的功夫壁畫、櫥窗裏手工編織的小毛衣。
祝各位長周末快樂!
前天去了舊金山中國城,好多年沒去了。那裏吃客眾多的中餐館,菜做得真好吃。
馬路上,外國遊客比華人多。
許多老店關了,唉,,,
海風好文,引起我一些零零碎碎的回憶,想回憶當年在中國城吃的都是什麽,怎麽也想不起來了。
有個美美的長周末!
海風姐寫得幽默風趣,我不知道有“半月灣”這個地方,這名字很詩意,下次去舊金山時可去半月灣看看:))
是的,這次我們去北加,感覺比南加冷多了,海風姐還是來南加吧,溫暖舒適,很適合退休生活:))
海風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