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收到舊金山鄰居威利的電郵,如下:
各位鄰居:
我做了COVID 自測並顯示陽性後,便與舊金山大學醫院的醫生在網上門診。醫生給我開了抗病毒藥,並囑咐我至少自我隔離五天。目前除了低燒和偶爾幹咳外,我沒有其他症狀。
為了樓裏每個人的安全,從今天起我將在我的公寓裏隔離一周,除了:
1.今天下午4點前去藥房拿藥;
2. 每天半夜後處理垃圾。
當因上述原因離開公寓時,我會始終佩戴 KN95 口罩,並使用後樓梯而不是電梯。
各位請隨時告訴我,在這種情況下我該采取哪些其他預防措施。
威利
有這樣的鄰居,是不是非常幸運?如此有公德心,如此為他人著想。
威利早年從香港移民來美,退休前是工程師。或許因為從小在英文環境裏受教育,英文超棒。每次給我們發電郵,有條有理,文字準確,令我刮目相看。
我們的condo樓,十二戶人家,猛一看隻有亞裔和白人,其實背景也很多元,符合舊金山居民的特征。2021 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舊金山的種族構成是:白人 (44.9%)、亞裔 (34.3%)、拉丁裔(15.2%)、非裔(5.1%),餘下的是美洲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等。
我們樓亞裔占了五戶半,除了威利,還有一對來自香港的夫婦,也是退休工程師,英文也非常棒。夫婦倆70多了,每天跑健身房,充滿活力。我喜歡這兩戶香港人,中規中矩,按章程辦事,接人待物有分寸。
隔壁原來的業主也是香港人,在舊金山另有大宅,隔壁的公寓基本空關,前幾年把公寓賣了,新業主是一位幹練的亞裔中年婦人,買房更像是投資,時而空關,時而出租。她在離公寓樓兩條街外經營一家洗衣店,英文說得溜溜的,不帶口音,有次去她店裏,一聊才知道她家是越南華僑,越戰後來了美國。她在我們街區另有獨立住宅,一家老小住在那裏。
還有一戶亞裔是“香蕉人”,姓氏長相是華人,實際上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她曾經擔任業主委員會的秘書,快人快語,思路清晰,辦事效率很高。
第五家亞裔是一位退休的菲律賓太太,戴著眼鏡,溫文爾雅,和鄰居沒有太多往來,幾年都難得見到她一麵。
剩下的半戶亞裔,就是我了,我是樓裏唯一來自大陸的華人。由於語言和方言的差別,見了其他亞裔也隻能靠英文交流。
其餘六家白人,低調友好。業主會會長是前幾年搬進來的小哥,三十多歲,有兩個孩子。小哥熱心、友好、負責。疫情剛開始,就給大家發電郵,讓老年居民不要隨便外出,他和太太是“年輕人”,可以替我們去超市采購食物,使我相當感動。每當公寓樓的公用空間需要整修,小哥就主動聯係物業公司,甚至親自出馬找人估價,約定修理時間,並把信息及時傳達給我們。
小哥家搬來後不久,他家隔壁的一位單身白太太退休了,白太太以前為了工作便利,住在舊金山,退休後賣了公寓,搬到郊區去了。買下白太太公寓的是位三十多歲的小妞,因為跟小哥是同代人,交流更順暢,不久成為我們業主會的副會長。小妞的父親也住在舊金山,而且是汗滴男,常義務來我們樓小修小補,比如大門彈簧不靈活了,門把手壞了,都主動上門來為女兒修理,我們都沾了小妞的光。
這兩位青年業主的到來,令樓裏居民十分開心。住在我家樓上的是一位白老太太,疫情前在律師事務所做律師助理,看上去動作靈活,思維敏捷,我以為她六十多歲。疫情後退休了,這才知她剛過了八十。一位中年男鄰居在海軍做文職人員。另一位中年女鄰居不知是幹什麽工作的,但是周末常去“人類棲息地” (Habitat for Humanity) 做義工。 還有一對夫婦沉默寡言,在這裏居住近三十年了,在樓道裏電梯上見了麵,總是客氣點頭問候。
由於樓裏居民不多,安安靜靜,幹幹淨淨。我喜歡這裏的氛圍,遇到有關全樓的事務,鄰居都是心平氣和,各抒己見,大家都尊重最後投票的結果,沒有特別邪門和言行激烈極端的,這或許跟舊金山居民中大學本科畢業占人口總數59.5%(2021年數據)有關,多數人懂得如何理性解決問題。
威利發出電郵後,小哥會長馬上代表大家向他慰問,並主動關心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威利向大家致謝,他一切能自理,並感謝已有幾位鄰居用各種方式表達了他們的關心。看來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遠親不如近鄰”。
問好海風姐,周中快樂!
其他網友用“遠親不如近鄰”來形容威利的做法是不準確的。(當然威利的公德心是值得大讚的)
------------
海風隨意吹2022-12-09 09:25:25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謝謝林兄兩次留言。這篇博客是典型的“亂開無軌電車”,本想讚讚威利的公德心,一寫就寫到了其他鄰居,把他們介紹一番後,覺得自己挺幸運,鄰居都不錯,便來了句遠親不如近鄰:)
用“遠親不如近鄰” 來描述威利的做法好象不是很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