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85周年祭
二. 申家樓村遇日寇
叔公離開後的第二天,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淞滬會戰爆發,通往上海的交通要道被切斷了。8月15日,外公帶著全家(外婆、五個孩子、二姑婆——外公的大妹妹,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到羅店鎮東北的申家樓村避難,家裏托付一名老店員照看門戶。
申家樓村在羅店鎮東北方,離羅店6華裏。村子相距大路有半裏路,站在村裏能清楚看到大路上來往的行人和車輛。村子很小,隻住著申家兄弟二戶。之所以去那裏避難,是因為母親家族在該村附近擁有不少耕田,並出租給了申家兄弟。這兩位是外公的老佃戶,知根知底,關係融洽,經常走動。
母親家暫住的院落,打開院門是一個場院。村東是一片棉花地,村後是竹林,竹林裏有個小池塘。雖然是外出逃難,上小學的二舅對田園風光甚為好奇,他寫道:“我看到池塘旁有幾棵柳樹,申家的大水牛正悠閑地泡在池塘裏。”
然而,恬靜的田園生活隻是短暫的。一個星期後,8月23日淩晨,一家人被炮聲驚醒,從東北方的小川沙傳來沉悶的炮聲。那天,日軍在小川沙登陸後,上午就攻占了羅店鎮。下午,中國軍隊發起反攻,收複了羅店鎮。就此開始了淞滬會戰中最為慘烈,被稱為“血肉磨坊”的羅店拉鋸戰。
申家樓村位於小川沙和羅店之間。羅店淪陷後,母親一家身陷敵後,蟄居在離日寇進攻、補給主要道路不遠的小村莊裏。他們住的房子,南麵和西麵都有窗戶,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一家人都目不轉睛,緊張地盯著窗外,觀察外麵的動靜。西南方向是羅店鎮,白天濃煙衝天,隱約傳來槍炮聲和爆炸聲,夜晚可以看見火光。二舅回憶說,他幾次看到火球騰空而起,濃煙和烈火在羅店持續了三天三夜。
申家樓離大路太近,極不安全,白天申家人緊閉了通向場院的大門,隻從後門出入。一見到大路上出現日本兵,大家就從後門跑到竹林裏躲藏起來。白天不敢燒火做飯,都是深夜把第二天的飯做出來。
外公留下的唯一照片,攝於三十年代中期
外公本身患有嚴重的肺結核,當時無特效藥可治,隻能靠靜養。逃難到申家樓之後,寢食不安,經過幾天幾夜的折騰,終於臥床不起。24日淩晨,外婆叫醒了幾個孩子,讓他們跟著申家人到附近的楊王宅村去避難,楊王宅村比較大,村民多,感覺更安全一些。深夜回來,外公的病情已經惡化,奄奄一息。那天白天,外婆發現幾個日本兵離開大路朝申家樓走來,慌忙同二姑婆一起架著外公,抱著幾個月大的小姨,躲進竹林深處,趴在潮濕的地上,連大氣都不敢出。幸好那幾個日本兵看看場院和屋裏沒有人,朝天放了幾槍就走了,這才幸免於難。經過這番折騰和驚嚇,外公的病情急劇惡化,8月27日去世了,去世時才四十歲。
外婆和申家兄弟去楊王宅村找人幫忙,在那兒遇到了羅店北街上的老鄰居,皮匠麻榮師傅。麻榮師傅早早為自己準備好了一付壽材,寄放在楊王宅村,外婆向他借了這付壽材。外公去世的當晚,靠申家樓和楊王宅村幾位鄉親的幫忙,趁黑夜抬到母親家族的墳地,將外公草草入殮了。
兵荒馬亂,外公在逃難途中去世是雪上加霜,36歲的外婆將獨自帶著五個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五個月,去麵對漫長的逃亡之路。
三. 過陰陽界聚源橋
外公去世後,母親一家轉移到楊王宅村避難。二舅回憶說,到楊王宅村的第二天,一家人正在屋裏,突然聽到幾聲槍響。外婆趕忙帶著孩子,跟著老鄉往村外的竹林跑,二舅邊跑邊看到子彈落在稻田裏濺起的水花。
槍聲停了下來。大家趴在竹林裏,看到大路上來了一支日軍小運輸隊,一個日本兵扛著槍走在前邊,另外三個日本兵押著民夫趕著水牛,牛背上馱著木箱,往羅店方向趕路。二舅估計日軍開槍是火力偵察,生怕沿途埋伏著中國軍隊。幸虧這是支運輸隊,否則村民厄運難逃。
為了讓五個未成年的孩子早日逃出險境,外婆傷透了腦筋。她找麻榮師傅商量,麻榮師傅答應和外婆一家一起逃往上海。這是一支弱不禁風的逃難隊伍,由三十六歲的外婆帶隊,外加三十多歲纏過足的二姑婆,十七歲的大姨、十五歲的母親、七歲的二舅、四歲的小舅、和繈褓中的小姨。家中無壯勞力,又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麻榮師傅四處尋找,終於找到一位青年農民,答應背著小舅去上海,小姨就由外婆、大姨和母親輪流背抱。
大姨(左)和母親三十年代攝於羅店
當時,隻要能逃到中國軍隊占領的地界,脫離戰火,就會比較安全。對於是否外逃,村裏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意見不一致,老年人不想逃出去,認為在附近避避風頭就可以了。再說,那年的年景不錯,豐收在望,熱土難舍。二姑婆受老人的影響,也不想走。
離楊王宅村不遠有一條顧涇河,當時中日軍隊以河為界,隔河對峙。河的北側(即楊王宅村這一側)是敵占區,南側由中國軍隊控製。十多華裏長的顧涇河上,隻有一座聚源橋,所幸離楊王宅村不遠,那是可以逃生的唯一通道。那時,聚源橋已被封鎖,有些大膽的鄉親為了逃生,在夜幕的掩護下,悄悄從棉花地裏爬到橋的附近觀察,發現每天清晨,守橋的日軍都要換防,一批走了,下一批不一定馬上能接上。已經有一些鄉親,利用這短暫的間隙,衝過聚源橋逃離了險境。跟村裏的鄉親們商量之後,外婆和麻榮師傅決定帶著孩子搶過聚源橋。
8月31日的夜間,母親一家和其他準備搶過聚源橋的人躲在橋附近一座尚未完工的二層樓房中。9月1日淩晨,天還未亮,外婆叫醒了孩子,讓他們牢記叔公在上海的地址,給每個孩子藏了銀元的褲腰帶,幫他們紮好。外婆吩咐孩子,萬一跑散了,就是要飯也要設法到上海去找叔公。還格外囑咐大姨和母親要照顧好弟妹。
二舅在回憶錄裏寫道,”黎明時分,麻榮師傅在門外招呼我們, 快走,東洋兵換防了。我們趕忙出了門。”走了幾步,發現二姑婆沒有出來,外婆就讓母親回去找她,自己抱著小姨,領著其他幾個孩子緊跟著楊王宅村的大隊鄉親往前跑。過了一會兒,母親氣喘噓噓地趕上了外婆,告訴她二姑婆決定不走了。就這樣,二姑婆滯留敵後,慘遭日寇殺害,最後連屍骨也沒有找到。
到了聚源橋頭,在阻擋橋麵的沙包和鐵絲網旁,架著重機槍和迫擊炮。上百名日本兵整隊開拔走了,下一批日本兵還沒有來接防,趁著這個空檔,鄉親們一擁而上,飛快爬過沙包,衝過了聚源橋。
二舅是這樣寫的:”過橋不久,就看見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迎著曙光,在曉風中飄揚。見到了國旗,十來天中,懸在半空的心似乎回落到了地上。什麽叫國?什麽叫家?在這片刻之間,我這個剛懂事的兒童,開始悟到了有國才有家的道理。“
淞滬會戰:前方的中國軍隊 (網圖)
過了橋之後,穿過了中國軍隊的防線,逃難隊伍加快了步伐。麻榮師傅走在前麵,打聽道路,青年農民背著弟弟和外婆一行漸漸被拋在後麵。中午時分,終於到達了廣福,趕上了在那兒等待他們的麻榮師傅。大家在樹蔭下休息了一會兒,麻榮師傅誇獎二舅不簡單,七歲的小孩一上午走了二十多裏路。
時間還早,大家決定繼續趕路。青年農民到附近的竹林裏砍了幾根小竹竿,二舅就撐著小竹竿,又走了幾個小時,走到陳行鎮已是下午三四點鍾了。受戰爭的影響,鎮上冷冷清清,空街空巷,門戶緊閉。外婆敲開一家茶館的排門,請求借宿,全家在陳行住了一個晚上。
海風老師的文章,也凸顯你的才智,歲月不減。
其實動亂是因為政權不正常轉換:“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造成的戰火紛飛的年代。
美國選舉製度,換總統不需要戰爭,國家真正成為人民的,就不會有動亂。
每一次奪權戰亂,倒黴的都是老百姓。
珍貴的史料,原來隻聽家裏的太公說過一些過去的事情,但一直感覺很遙遠,海風姐筆下的生離死別是如此的驚心動魄,真實,謝謝你記錄了下來,期待續!
跟讀,海風姐周末愉快!:)
那時候的日子真想不到還能有今天。
瑞金共產政權的建立,使得國民政府的抗戰雪上加霜。受難的永遠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