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非常關心世界大事,每天都迫不及待看新聞。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新聞看得越來越少了,媒體質量的下降是原因之一。可能因為教書教多了,習慣了改作業,看新聞,也免不了注意到語法拚寫的錯誤,錯誤會減低我對那篇報道的信任。細想,這樣的思維是有問題的,畢竟記者也是人,錯誤難免。可是,這也反映出,嚴格的質量管理,在眾多的新聞機構已經成了過去式。速度,成了一切。
教育領域多年來風行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這一分類法,把人的思維功能由下而上分成六個層次:1. 記憶,2. 理解,3. 應用,4. 分析,5. 判斷,6. 創造。
(網圖)
記憶(回憶信息和基本概念)和理解(解釋信息和觀念),為較低層次。應用(在新的情況中應用信息)和分析(找出不同信息中的關係),為中等層次。判斷(為一種觀點辯護)和創造(創新和原創),為高級層次。不難看出,思維層次越高,需要的思維功能越多越複雜。
同樣,文章種類的不同也反映出作者寫文章時的思維層次。敘述文是新聞中最常見的文體,就是英文裏說的5 W’s(when, where, who, what, why),何時何地何人,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為什麽”一旦深入下去,就涉及到分析、判斷了,思維層次高了,為了追求精確,用來研究、核實的時間相對增加,估計發文就沒有那麽快了。一些傳統媒體的名氣,就是靠深挖“為什麽”做出來的。
而現在的網絡媒體,追求的是快,Why 不要了,或者說點皮毛,基本成為4 W’s了,這樣的文章難得需要讀者啟動高層次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的頭腦變得缺乏“鍛煉”,懶洋洋的了。
本來,我也習慣了懶洋洋的日子,可近來發現,新聞麵越來越窄,難道還要讓我更懶更傻嗎?
手機上每天給我推送的新聞,無外那麽幾類:最佳退休地,退休賬戶管理,古典音樂,房東房客糾紛,房市走向,舊金山遊玩之地,流浪貓狗。
後來意識到,這都是人工智能搞的鬼。自從看了一篇房東房客糾紛的文章,人工智能就每天把房東狀告房客,房客拖租欠租之類的新聞推送給我。我開始傻乎乎的,打開看看,結果人工智能進一步確認了我對這一話題的興趣,推送更多此類文章給我。
有一次,看了一隻可愛流浪小貓的視頻,現在每天必有貓狗視頻緊追不舍。
還有一次,無意點擊了美國十大最佳退休地,現在各個網站、媒體搞出來的退休首選二十小鎮,最不宜退休的十州,國外退休首選五國之類的,充斥了我“個人化”的新聞。
這讓我回憶起大選季節,如果我看一篇有關川普的文章,接下來是鋪天蓋地的川普新聞。如果我看一篇有關拜登的文章,拜登新聞接踵而來。虧得我兩邊的文章都看,否則不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嗎?
現在不少人擔心,人工智能會一再傳播某種大同小異的信息,引起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差,就是人們有意識無意識地尋找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並以此來確認自己的信念是正確的。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可能自己的信念從一開始就不全麵,帶有偏見。比方說,有人認準左撇子比一般人聰明,更有創造力,就特別注意聰明的左撇子,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有道理的。而周圍還有許多用右手寫字卻無比聰明的人,因為不符合自己的信念,就視而不見。
我一個大活人,自然不甘心被人工智能控製閱讀,悄悄洗腦。為此,不得不花點兒時間,去點擊時事新聞、政治評論、書評影評等。後來,還是決定去繁就簡,回歸往日時光,聽BBC和NPR的廣播,那裏的世界更寬廣更有趣。
有時候網上查找個東西,接下來幾天,一上網,就是我查找東西的廣告!
前年去乘遊輪,船上沒有信號,不能用手機,的確清靜很多:))
哈哈哈,非常同意海風,我也比較喜歡聽NPR,人工智能,大數據很厲害,文學城的cookie 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