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位老同事對我說:小孩就像是眉毛,有了吧,也沒什麽用,沒有吧,讓人看著覺得奇怪。
老同事這麽說,是事出有因。他四十年代從哈佛法學院畢業,抗戰勝利後,成了“海歸”,在上海開了律師事務所,兼任大夏大學法學院教授,並投資製造業,事業上風生水起,在西區高檔的武康路置下一棟花園洋房。家庭生活也讓人羨慕有加,太太畢業於聖約翰大學,知書達理,膝下一兒一女。
解放初期,給國家賺外匯成了大事,老同事受聘於外貿係統,專門負責對外商法。遺憾的是,好景不長。1957年,老同事書生氣一發,說了一通治國不能靠人,隻能靠法,就被打成右派,工資銳減,三層洋房裏搬來十多家勞動人民。他本人不幸中大幸,沒被發配去勞改農場,被差遣去看倉庫。這樣的家庭背景,必然影響其子女的前途。兩個孩子好歹算是上了高中,一個去了外地工廠,一個在市郊農場。
文革後,老同事恢複了名譽和工資(他的工資是全校最高的,70年代末,280多元),成了大學法學教授,然而,他已年屆六十,戲稱自己已“入土三分”。最讓他痛心的是,恢複高考後,兩個孩子都不去報考大學。其實這也難怪他們,屢經波折,才在國營單位立住了腳,又都結婚生子,不想再折騰了。為此,老同事痛心疾首,哀歎孩子不過是眉毛。
眼下,紋眉的,畫眉的,比比皆是,有沒有眉毛,不那麽重要了。
放眼世界,各國的出生率頻頻創曆史新低,人口危機正在迫近。數據顯示,中國出生人口呈崩盤式下跌,2020年新生兒略高於一千萬,比2019年下降15%,是1949年以來最低的一年,比三年大饑荒時期還要低。對比14億人口,出生率已經降到1%以下,精確地說是0.72%左右。
日本的人口危機更為嚴重,2020年的出生率是0.69%。多年來,我們聽聞了不少有關日本人口危機的報道,比如人口老年化,人口負增長(死亡人數大於新生兒人數),若幹年後,日本人口將減少一半等等。現在看來,中國正大步追趕日本,前景堪憂。
剛看了一則美國媒體的報道,美國的出生率離專家擔憂的“嬰兒崩盤”也不遠了。婦女人均生育數已經從五十年代的四個孩子降到今天的兩個以下。這意味著:美國青壯勞動力的人口比例在縮小,而老齡人口比例在增大,最終的問題是:誰來養老人?
這是世界性的當代社會問題,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國家需要對付那麽多老人。現在一般的老人退休後,還可以活二三十年,這二三十年的養老費用,由社會支出的那部分,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兩年前,我去希臘,見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老同學,一位退休的中學老師。原來,她和丈夫(退休軍官)領著希臘政府公務人員的退休金,衣食無憂。然而,希臘金融危機後,政府突然宣布削減退休金30%。幸好她丈夫是軍人,退休金不在削減之列。即便如此,我同學每月少領500歐,對老人來說,是沉重的損失。我朋友,60出頭,隻得再出去工作,做家教貼補家用。但年齡漸長,終有做不動的那一天,不知日後如何對付。
當然,希臘的悲劇主要是由政府大力舉債,無法償還造成的。聽上去是不是有點熟悉?目前靠大開印鈔機,拆東牆補西牆,還可以抵擋一陣。但是,關鍵是必須要有實質的物質創造出來,這就斷然離不開年輕的勞動力。哪怕是服務性行業,也需要年輕力壯,幹得動活兒的。
疫情中的2020年,本有人希望居家隔離會出現“造兒”高潮。結果,美國出生率一路下降,到2020年12月底,比11月還下跌了7%。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預測,2021年新生兒人數可能會淨減30萬人。
有人說,出生率的下降顯示出美國婦女地位的提高,她們有了選擇的自由。但也有人把出生率視為“絕望的晴雨表”。出生率跟“生活負擔”緊密相關。美國近年來住房和教育費用的劇增,勞工階層實際收入的降低,讓年輕一代不堪重負。不少年輕人能自給自足已屬不錯,根本無餘力考慮支撐家庭。
沒有眉毛,也隻能讓它去了。不少年輕人已經累到,甚至沮喪到,沒有時間去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眉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