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對很多人來說是精神食糧,在我眼裏卻是永不過時的硬通貨。我在高中遍覽文學名著,上大學後把沒看過的文學名著補看了一下,就轉向思想性的書籍了。我在美國把文學名著純粹當作一種貨幣。我主要在舊書店、舊貨店和舊書市買書。見到文學名著我就買下來,不是自己看,而是拿到舊書店去換我想看的書。
根據我十幾年來換給舊書店的文學名著,我大致估計了一下外國文學名著的常見度。這個名單不包括英語文學,因為一些英國文學作品在美國高中是必修的,相當於漢語的古文和近代文學。
一、很常見的
《奧德賽》(古希臘)。中學語文課讀物。
《安-弗蘭克日記》(荷蘭)。中學語文或社會課讀物。
《西線無戰事》(德國)。中學語文課讀物。
《悲慘世界》(法國)。音樂劇和電影。
《易卜生戲劇集》(挪威)。大學和高中的劇社用。
《基督山伯爵》(法國)。電影。
《陌生人》(法國)。大學甚至高中的語文課讀物。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
《安娜-卡列尼娜》(俄)。電影。
《古拉格群島》(蘇聯)。批判極權社會用。
《海底兩萬裏》(法國)。兒童讀物。
《包法利夫人》(法國)。電影。
《神曲》(意大利)
《老實人》(法國)
二、常見的
《戰爭與和平》(俄國)。電影。
《罪與罰》(俄國)
《卡拉馬佐夫兄弟》(俄國)
《父與子》(俄國)
《伊凡-伊裏奇的一天》(蘇聯)
《霍亂時代的愛情》(哥倫比亞)
《地心遊記》(法國)。兒童讀物。
《八十天環遊地球》(法國)。兒童讀物。
《格林童話》(德國)。兒童讀物。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懺悔錄)(聖奧古斯丁)。教徒讀物。
契訶夫戲劇集。大學和高中的劇社用。
《伊索寓言》
《堂吉訶德》(西班牙)
《變形記》(奧地利)
《巴黎聖母院》(法國)。電影。
索福克裏斯戲劇(古希臘)。大學劇社用。
埃斯庫羅斯戲劇(古希臘)。大學劇社用。
《荷馬史詩》(古羅馬)
三、少見
《十日談》(意大利)
《紅與黑》(法國)
巴爾紮克(法國)
《茶花女》(法國)
《癌症病房》(蘇聯)
高爾基。好像買到過《童年》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安徒生童話。合集不常見,但故事每個人都知道。
《等待戈多》
《浮士德》(德國)
莫裏哀戲劇 (法國)
《魔山》(德國)
《萌芽》(法國)。電影。
《鐵麵人》(法國)。電影。
皮蘭德婁劇作集
施威格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聶魯達 (智利)
《西遊記》
四、沒見過
都德(法國)
莫泊桑(法國)
普魯斯特 (法國)
《靜靜的頓河》(蘇聯)
中國魯迅一代的作家。高行健的書見過不下十次。
美國人的外國文學名著興趣有以下幾個規律:
1. 課堂用書發行量大。如《安妮日記》。
2. 做成了音樂劇或電影,發行量就大。如《悲慘世界》。
3. 西方古代經典發行量大。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著作被美國人當成自己的傳統。但丁的《神曲》還被當作美國傳統的一部分,而現代的意大利作品就和美國沒關係了,所以很少見。
4. 一些中國人熟悉的文學名著美國人基本不讀,比如巴爾紮克、莫泊桑和都德。文藝複興後的各國作品不被美國人視作自己傳統的一部分,所以可讀可不讀。
5. 美國人對法國和俄國作品讀得比較多,有的並非影視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許是俄語專業的人在讀,也許是從宗教和哲學角度讀。美國有大量來自俄國的猶太人,這些人的家庭應該有讀俄國文學名著的傳統。
6. 美國人愛看科幻書,所以科幻小說的鼻祖凡爾納很常見。
7. 美國的電影和舞台劇發達,所以學戲劇的非常多。易卜生和契訶夫是大劇作家,所以他們的書很常見。
8. 多數美國人沒有係統地讀遍主要文學名著的理想。他們讀書講究實用和娛樂。老師布置的書要讀,因為是修學分的必須。看過的電影很多老美喜歡讀原著比較一下。
9. 美國人基本不讀亞洲和非洲的作品。他們會讀拉美的作品,因為西班牙語是第一外語。
10. 美國人對索爾仁尼琴這樣的反蘇作家情有獨鍾,而對《靜靜的頓河》這樣的作品不感興趣。
總體來講,美國人看世界文學名著不是很係統。他們讀名著一般是課程需要或者因為看了根據名著改變的電影。我住的地方附近有美國的頂尖大學。在這裏不常見的世界文學名著,在大多數地方肯定也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