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神論者到教育機構CEO,他靠的是什麽?
/ 梁昌年(79級無線電係)
01 在北大七年
我於1964年6月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父母是工程師,家裏經濟條件一直不錯,但社會地位很低。1966年,W-G開始。1968年11月,我和姐姐隨媽媽一起下放到農村,與農民同住。這短短的六個月的經曆,使我更深地了解了社會弱勢群體的苦nan。
半年後,母親被借調到鄰近的小鎮幫助建一個公社小紙廠,我們在那裏住了近五年。1974年2月,父母被調到江西第二造紙廠,我在那裏呆了四年多,那是我了解工人階層的很好的機會。1976年“W-G”結束;1977年恢複高考;1978年夏天我轉學到長沙一中讀高二,離開了父母,在伯父家寄讀。1979年我參加高考,幸運地被北京大學電子學係錄取。這十五年,別說沒接觸到信仰,就是讀書,在“W-G”中都是一種罪過。
我在北京大學度過了七年——四年本科加三年研究生。我的科學觀、哲學觀乃至世界觀都是那時打的基礎。
我讀大學期間,有兩件對我影響至深的事:
第一,大學三年級有一門課“量子力學”,把我帶進了科學之門。量子力學的誕生給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人類社會也產生深遠的影響。今天電子計算機用的集成電路和通訊用的激光,都是量子力學衍生的成果。它對我個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使我不僅從中學到了物理概念,也看到了建造新的物理學大廈的大師們在一個革命性變化時的反應和局限;
第二,1979年W-G剛剛結束,傷痕文學出現,其中誕生了許多很好的文學作品,我經常放下功課去讀小說和劇本。
在北大七年,我聽過許多講座,但沒有一個講座是有關耶穌基督的,我也沒遇到過基督徒。而且,我深信科學、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為它們是可驗證和可應用的。
1986年,我來到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物理係讀博士學位。九個月後,我離開校園去一個剛剛開始建設的國家實驗室做論文研究。這兩件事,我沒做什麽努力,而之後的經曆說明,可以說是神的安排。
02 克服信仰的障礙
1987年3月8日,我第一次去教會主日學,我是主動找人帶我去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基督徒在我印象裏很善良,我想知道為什麽;二是想跟他們辯論,因為我認為神學是反科學的,而我從事的是科學活動。如果是我錯了,那不很糟糕嗎?
之後有人來找我,與我一起學《聖經》。他是一個修鎖匠,名叫布萊恩(Brian)。當我九個月後去位於紐波特紐斯的國家實驗室時,他把我介紹給了一位牧師。在那裏我經常去教堂,並與畢業於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的戴夫(Dave)學《聖經》。說是學《聖經》,但事實上我與基督教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我總是問為什麽兩伊要打仗,上帝能不能停止它之類的問題,他們對中國和我也有興趣。我在信仰上沒多少長進,但有些能接受《聖經》中對罪的解釋,也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的確不如基督徒那樣好。
戈碧和我1991年在那個教堂結婚。婚禮上,戴夫作為好友為我們讀了《哥林多前書》中關於愛的真諦的經文。這段話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應用,或許成為我們信仰的種子,但我們當時卻沒這樣看。婚禮有120多人參加,近大半人不是基督徒。
1995年底,戈碧到英特爾(Intel)工作,我在家待業九個月後也加入同一家公司。我們2000年5月同時沒工作,先後在公司內部又換了工作。這兩次經曆讓我謙卑不少。1996年3月大陸查經班開始,我們就一直參加。
因為謙卑了些,我已不再爭論誰對誰錯,但仍是不信,因為信實在是太難了!
對當時的我來說,信仰的主要障礙是把眼睛盯著人而不是仰望神,當我看到周圍的信徒並不見得比我好時,會覺得信不信都一個樣。更大的障礙是沒有理由去信。直到2002年9月,父親因前列腺腫大,連續四次去醫院,每次都該好而不好,好像命運專門和他作對,我才真正承認人的軟弱和無助,心靈的門才有了鬆動。
十月底,戈碧出差回中國,我有機會聽了遠的“天地之間”和“人神之間”的分享以及梁燕城的探尋經曆,感動後開始讀《約翰福音》。這是我第一次用心來讀,我對自己說,“假設有神,看能否讀進去。如果沒有神,我應該能找出問題。”
我用三天時間初讀了一遍後,主動在查經班提出兩周後分享。兩周內再讀一遍,提了一百多個問題。最後一晚上,四十分鍾內匆匆讀完十八到二十一章。心裏不知怎麽講,但最後一天早上五點做簡短禱告,於感動中寫下了分享內容,並成功地與大家分享。講完後,我問張傳道有什麽要補充的,她說“我準備的你都講到了”,其他人也誇獎我講得好。我不知說什麽好,因為這不是我寫的,當時我還不信呢!
兩天後,我應教會朋友要求,把手寫的分享內容輸入到計算機裏送了出去。再過兩天,我打電話給一位比我先信的大學同學,想問問他讀我的分享後的想法。他問我是否決誌信主。我說就算是吧。
星期天我第一次自己上教堂,歐牧師講《羅馬書》10章9-10節,闡釋心裏相信,口裏承認,就必得救。好像是專門為我準備的。兩周後,戈碧與我一起來教堂,四周後同意與我一同受洗。這些事,都不是我的努力,而是從天而降,神的安排!
03 相信後的變化
相信後,我對許多事的看法產生改變:
首先是信,這是最大的變化。如《聖經》所言,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參《箴言》9:10)。過去許多不能接受和理解的事都能理解和接受了。
不順的方麵我也能當作曆練與考驗而接受了,這樣就能凡事感恩,心態也有了根本的變化。因懷著感恩的心,就更加容易順服。
其次是人生有了目標和標準,以前信的不外是一些經驗,如《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增廣賢文》的“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必是大惡。”善惡不知從何而來,也缺乏標準,所以行得出來行不出來要看當時的條件和環境。信主後,看到《加拉太書》5章22-23節中講得很清楚,“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製,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12月,有朋友約我去賭場。我不是賭徒,但我非常愛玩 BLACKJACK(21點)。我當即告訴他,我是基督徒了。兩周前去洛杉磯,我看見四五家賭場,沒什麽興趣,而過去是每家必去的,哪怕隻看不賭。我也更遠離了股市的投機心理。
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有所改善。過去總認為自己對,得理不讓人,結果可想而知。如今把一切都交給神,相信神,爭執的事少多了。即使爭執的話,也不再認為自己一定對。其實有許多小事,雖然沒必要爭,但心裏又不樂意,怎麽辦呢?這時讀《以弗所書》5章25節,“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萬事開頭難,多舍幾次就習慣了。
能力方麵的進步。以這次春節活動為例,我從未主持過任何大型活動,隻幫過忙。這次200餘人的春節聯歡,從籌劃、準備,到聯歡,隻有兩個星期。時間短,節目多,食品豐盛,非常成功,我卻沒怎麽費力,這靠大家的同心禱告和聖靈的帶領。
過去我一直要找一條讓我信的理由,現在我得到了。如《約翰福音》所言: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祂是生命之糧,不渴之水。
04 確認了我的使命
信主十年,走過的每一步,都有主的同在。
2003年11月23日,我回上海中芯國際工作。2005年,我有幸在中芯國際的培訓部門工作了7個月,發現許多大學生和研究生對學習沒有什麽興趣,非常被動。這和我二年級的兒子表現出的求知欲完全不同!對教育的好奇和不解,使我2006年開始思考和嚐試,2009年6月辭職創業。
但是,要不要放棄自己的專業,成天和小孩子打交道,是那段時間裏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對我的轉行大惑不解。一年半前,我寫了《我在中芯國際的往事》和《我在英特爾做工程師》兩篇文章以後,更是有不少人為我當初的決定惋惜。十年前,我究竟是怎樣做決定的呢?
當時,我和不少基督徒一樣,決定把這件事交托在神的手裏。我對自己說,我自己做不了這麽大的決定,如果我轉行,神一定會給我一個啟示或印證的。
不久,孩子媽媽從美國出差回來,朋友讓她給我帶了兩本江守道的講道。其中一篇提到了耶穌生平,當我的眼睛無意中掠過耶穌成長的那部分內容時,下麵兩段話讓我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40)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52)
這兩段描述耶穌12歲之前和之後的經文,不就向我們揭示了教育的真諦嗎?
孩子是“漸漸長大”的,不是越俎代庖、拔苗助長出來的。在《路加福音》2章40節裏,“孩子”是主語,不是父母,也不是學校老師,更不是考試或分數。而許多家長和老師的目標,都是要逐步提高分數,為了北大清華或985/211大學拚死地學!
此外,這兩處經文,也使我發現以下四個事實:
1.強健起來。神要我們每個人有強健的身體。目前的教育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時間,這樣的學法,隻會使學生產生厭學。
2.什麽是神的恩?神的恩,使我聯想到父母應給予孩子無私的愛。當時我的兩個孩子都不到10歲,我因為忙於創業無暇顧及他們,現在他們一個上伯克利大四,一個上波莫納大一。他們高中畢業後都在“學米大講壇”和家長老師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曆。這不能不說是神的恩典。
3.“智慧與身量同時成長”。路加醫生2000年前,說的就和如今腦科學與發展心理學的成果一致。如今12歲以前大規模地進行“思維”開發,違背人的智力發展規律,最終結果必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4.最有挑戰的是神和人喜愛的心。不信的家長,隻在乎分數,不在乎學習規律。而《聖經》的要求是,神和人喜愛的心都一齊增長。
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自己人生下半場的使命。感謝主,祂應允了我的禱告,幫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05 創業之初
2009年6月,在大學同學和朋友的支持下,我滿懷激情地開始創業。沒想到第一家店還沒有正式營業,就有一位老奶奶對我們的年輕老師說:“美國博士,憑什麽教得好中國的小學數學?”是啊,憑什麽?憑自己15歲考上北大的經曆?憑自己的博士學位?當時沒有太在意這句話,未曾想,教好中國的小學數學,還真成了我後來一直努力的目標。
第一個學生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如何教會一年級學生“3 +( )< 9,括號裏最大能填幾?”這道題目,究竟應不應該教這道題目,是我們的第一道坎兒。隨後又有一個學生,做20道 7+8=15這樣的常規口算題目,要花20分鍾或更長時間,最有挑戰的是有些學生6-5 =1都幾乎學不會。怎麽辦?
創業剛三個月,我就發出了“創業創業,沒日沒夜”的感歎。我發現,自己的心理準備非常不夠!我一直邊幹邊學,和團隊一起開發了學米晚托管理係統和學米小學數學學習平台,幫助學生、老師和家長真實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問題,也讓自己歸零,從頭開始自學大腦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例如,為了那個20分鍾做20道題目的學生,我們開發了“學米口算國”等遊戲,並把口算國做成了訓練學生感覺統合和注意力的有效工具。
結果,晚托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與改善,有幾個學生從幼兒園大班的幼小銜接一直到五年級小學畢業,都在學米屋的晚托班度過。
由於神的話保守了我心靈的誠實,我在2012年10月就提出了學習三原則:1、學習是人的本能;2、學習是個人的事;3、學習需要合適的環境。這使我們少走了許多彎路。這一切都驗證了《路加福音》4章4節耶穌所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06 三個層麵的改變
我在大學和研究所一直學的是實驗物理,在英特爾和中芯國際一直做的是工程問題。這個背景決定了我擅長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我15歲上北大,一帆風順,按常規分類,我是屬於智商高、情商低的那類人。和學生、家長、員工打交道,我可以說毫無經驗。
而信仰,使我在這三個層麵有明顯改變。
1.與孩子們建立信任
在創業前,我正好看到了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100年前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我發自內心地認同,並決定實踐。創業後才發現,在中國的大背景下實踐這個理念,真可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我十年如一日,天天反思和學生及家長的交往,結果還真的行出一些結果。經過幾萬小時的實踐,現在我能在一分鍾內大致了解一個家長或學生。沒有神的保守,這種能力根本無從談起。
經上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參《馬可福音》10:15)這句話把我變成一個小孩子,很容易做他們的朋友,得到他們的信任。我從最初的隻會講道理,隻能教高年級的學生數學,到後來教一年級和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絲毫沒有隔閡。有的學生不思改進,一錯再錯,我則不動聲色,讓學生錯個夠,錯得過癮。結果,經常有學生時不時來一句——梁博真壞!有的學生收到題目還沒有讀,就會問我:“梁博,有沒有坑?”也有的同學很不服氣地說“再來!再來!”,一副要跟我決鬥的架勢。
當我2018年讀到丹麥學習學家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的學習三要素時,我驚喜地發現,是神的話幫助我解決了教學中最難的問題:有效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有耐心與家長溝通
創業之初,我們和其他商家一樣,把顧客當“上帝”,家長要什麽,我們做什麽。但問題馬上就來了,家長要的,不適合孩子的發展怎麽辦?有的家長不能麵對真相,若告訴她們真相,她們一個月後就離開。
怎麽辦?神的話再一次堅定了我——《路加福音》16章13節說:“一個仆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
記得有一個周五晚上,我接到一個來學米屋不到一周的家長投訴電話,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那天正好老師請假,是我頂班帶的學生。有一項語文作業沒有記錄,導致沒有完成。因為語文作業不多,我像以往一樣,幫助這個一年級的學生複習了前13頁的每一個字,記錄了她不會的字。那天就兩個學生,我給他們的語文、數學和英語作了詳盡的“診斷”。但家長不看我做了多少,既不讀我的總結,也不聽我的解釋。她對我的口氣盛氣淩人,讓我知道我們為什麽留不住好的老師。再三道歉和解釋無果以後,我脫口而出:“如果你連我都不相信,你是不是應該考慮退費?”這位家長足足頓了30秒以上,說了一句,“那就退吧。”
一周後,她退了費。沒有料到的是,8個月後的暑假班,她主動聯係我,要把孩子送到暑假班來。
這是我唯一一次讓家長主動退費的經曆,但結果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還有一位爸爸,基本上不管孩子,平時都是媽媽管,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有多大。有一次不知因為啥事投訴到店長那裏,“你們梁博士是不是不會帶學生啊?”店長婉轉地告訴了我。我笑著對店長說,你怎麽不告訴他,整個晚托係統是我設計的,所有的老師,都是我培訓的啊。
當時我就覺得挺逗的。更逗的是,兩年以後,這位爸爸聯係我,說想到學米屋做兼職老師。
因為堅持愛每一個孩子,我們逐步贏得了越來越多家長的信任。
還有一次周五,我實在累得不行,非常想發泄,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正好一位密執安過來的牧師來查經班講道,講的是似乎和主題毫無關係的耶穌給門徒洗腳。我猛然醒悟,我缺的正是耶穌為門徒洗腳的心誌。從那以後,我和家長的溝通又上了一層樓。
神的話使我逐步蛻變,有了後來的感恩節給梁博的一封信,及《相信的力量》等家長回饋。
3.與員工無縫互動
作為晚托班的老師,要贏得家長的信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在學米屋就有這樣一位老師,工作兩年以後,她的學生的續約率總是100%!
她工作非常認真負責,個性也強,對每一名學生都一視同仁,家長對她十分信任。有一次,另一家店裏有一位老師生病請假,我去頂班,發現檢查 2+3=5 這樣的口算非常花時間,就想在軟件上給老師配一個答案對比功能。她的本能反應是,這麽簡單的事情,每一個老師都能做,幹嘛要軟件?
我的直覺告訴我,這不僅是節省時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大腦沒有必要去為這樣簡單的事情進行切換,消費不必要損耗的能量。等軟件功能出來,她適應了以後,她對我說:“梁博,是挺好用的。”
2010年5月4日,學米屋所有老師一起腦力激蕩出新育洲公司的文化:仁愛、學習、合作、紀律、貢獻、成長。通過向學生、家長和老師學習,我自己是企業文化的第一實踐者。能夠如此幸運,因為我遵循了神的話語——《雅各書》2章26節:“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學米屋創建的前兩年,老師因產假、生病或其他原因無法教學時,我都是親臨一線。正是因為有了與學生、與家長和與學米屋老師的無縫互動,我們才誕生出“學米屋管理係統”這麽棒的工具!
如果我斤斤計較,成天陷於各種各樣的人事關係中,學米屋是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文化、靈魂和生命力的;微信“學米大講壇”群和千聊“學米大講壇”講座群也不可能影響和改變越來越多的家長。
07 憑信心應對困難
上麵講的,基本上都是看得見的具體事情;而那些看不見的,才是對我信心的真正考驗。
2013年底,我們2009年的融資都花完了,我們不得不關掉其他三家店,僅保留第一家店。錢花完了,奇跡也發生了!這家店能夠自負盈虧,具備了自身的造血能力。學米屋沒有像大多數公司那樣,錢燒完了,公司關門清算。
這是我們第一次向死而生!在拿到第二次融資的兩年多前,我一直不領工資,憑著信心繼續前行。
沒有錢,可以自己掙。但是,老師要買房子,要生孩子……兩位核心員工結婚成家,買不起城區的房子,去了上海郊區的金山,學米屋再一次麵臨彈盡糧絕的危機。
很多有經驗的朋友勸我及時關門,不要逆流而上。我雖然沒有灰心喪氣,但也看不到任何希望。我哭著對神大喊,你在哪裏?
結果,我們隻談了一家VC(Venture Capital,全稱“風險投資”或“創業投資”——編注),2016年9月奇跡般地拿到了第二輪融資。在拿到錢的半年前,一家深圳的軟件公司——我們前員工的創業公司,開始了第二輪的軟件開發。學米屋小課係統,三年中從無到有,幫助了許多對學數學缺乏興趣的學生,並衍生出“梁博士每日一題”的微信公眾號。
每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想起耶穌在各各他背著十字架蹣跚前行。挑戰越大,十字架的光芒越明亮。這種感覺,我過去從未有過!
08 結語
回想自己從信主,到曆時十年的創業經曆,也是生命豐富和成長的曆程。這一切,都是因為有神的話語的指引和光照!最後用《路加福音》中的“天使之歌”作為結尾——願榮耀歸於神,平安歸於人!(參《路加福音》2:14)
你們在他裏麵也得了豐盛。
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 歌羅西書 2:10 -
- End -
作者簡介:
梁昌年,1983年理學學士,1986年理學碩士,1993年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獲物理學博士學位,而後在托馬斯傑弗遜實驗室做博士後。在英特爾和中芯國際工作13年後,2009年6月開始創業,和北大同學與英特爾同事一起創立了新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現為上海學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最喜愛經文:“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