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41)
2022 (436)
2023 (328)
2024 (325)
2025 (8)
–美國的“尊重個體差異和個人選擇”和中國的“家天下”,“生活裁判”。今天的我在美國生活的時間已經超過在中國的時間,但因為和父母,和中國的家庭關係緊密,我感覺自己是個整合體,中美一半一半吧。在“尊重個體選擇”上做得越來越好。比如在診所,給病人製定治療計劃的時候,把標準計劃給出來之後,特別尊重病人的選擇,有的堅決不想化療,有的就是不想戒煙。現在我聽到和我不一樣的意見,就會想“讓我再多聽他說說,看看有什麽原因”,而且從心裏接受他的選擇,知道人與人不一樣。這樣交朋友的圈子都廣了,我不再要求”三觀一致“,又不是天天生活在一起,一起做所有的事。好的工作夥伴,一拍即合,但是生活習慣方麵也許很差,但這不影響我和他一起工作。衣品很好的閨蜜,可以一起逛街血拚,但也許她工作上躺平,和我不是一路人,無法談職業規劃。遭遇每一個和我不一樣的人都是一份福氣。
–”生活裁判“這個詞好精確,確實會遇到一些人,在你分享的時候他/她都會即時評判,英文詞”judgemental”。為什麽被點評,裁判不好?過強的自我意識會影響創造力和發揮,做事的時候想著“媽媽怎麽看,爸爸怎麽說?”,那一定會有所顧忌,而不是淋漓盡致。很多事情在探索的初期是看不出好壞的,而且好壞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成年人的一個技能就是做選擇,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過去幾年,在健身方麵,我的很多選擇有爭議,比如減肥,用A酸,和現在用更年期激素,我已經比較習慣自己做功課,然後做選擇。如何對待“裁判”的點評?裁判很多時候對我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的一句話可能就能提醒到我,給我一個新的視角,他們和我沒有利益衝突,他們的批評可能表明:我和這個群體的區別,或者我們的出發點不同。比如今早收到一個點評:“為什麽要如此封建傳統的催婚催育”。我會想,我現在對孩子們婚育的期待是封建傳統嗎?是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孩子們的感受之上嗎?我不這麽覺得,但是不是我的話給別人這樣的感覺了呢?這些點評都挺好的。
–所以,我想可以有一個優化的結合,對待喜歡裁判的朋友和家人,不妨在合適的時機,先溝通好,比如我們下麵半小時聊天,互相分享,盡量保留意見,先讓雙方了解情況,然後再征求意見。
–如果親人們對我們的選擇不理解,不支持,還是要給與尊重,理智溝通。
–和長者溝通,先給與足夠的情緒價值,然後再爭取話語權。就是先關注對方的興趣熱點,然後及時分享自己的話題,爭取共識,保持認知上的大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