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第255期
兩件諾獎收藏品
——物理學大師簽名封(續)
BayWatcher (84研)
【編者按】
作者關注20世紀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大師的簽名件,其藏品在國內科學史界小有名氣。《科大瞬間》曾發表過他以BayWatcher為筆名有關收藏20世紀物理大師簽名封的趣文《【科大瞬間】我的收藏 偉大物理學家簽名封》一文,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本期繼續刊登他的續篇,以饗讀者。
轉眼又到了“節日季”(Holiday Season):感恩節、聖誕節直到下個元旦,一個來月裏麵的節假日幾乎占到四成!以筆者的體驗,這一季節還是“收藏季”——若幹件特別有價值且有意義的藏品,都得自這段時間。究其原因,人們大多有閑工夫在家、在網。加上黑色星期五的刺激:一方欲出手、一方欲進手,於是一年到頭藏品轉手的峰值就出現在聖誕音樂蕩漾的時分。
這不,2023年11月底在西班牙的International Autograph Auctions Europe S.L. 拍賣上的一件帶簽名的首日封,驚鴻一現即令筆者瞠目。現將其拍賣說明¹節譯如下:
諾貝爾獎得主:
華盛頓特區國家科學院成立100周年紀念版,1863-1963年發行的精美和多重簽名紀念[首日]封,上麵有十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簽名,其中包括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1988年,美國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44)、歐·沃爾頓(1903-1995年,第一個分裂原子的愛爾蘭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51年)、李政道(1926 -,美籍華人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57)、楊振寧(1922 -,美籍華人理論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57)、詹森(J. Hans D. Jensen,1907-1973,德國核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63)、梅耶(Goeppert Mayer,1906-1972,德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63)、費曼(Richard Feynman,1918-1988,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漢斯·貝特(Hans Bethe,1906-2005,德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67年)、漢內斯·阿爾文(Hannes Alfven,1908-1995,瑞典等離子體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70年)、路易斯·尼爾(Louis Neel,1904-2000,法國物理學家、物理學諾獎獲得者,1970)和丹尼斯·加博(Dennis Gabor,1900-1979,發明全息術的匈牙利裔英國物理學家,1971年物理學諾獎獲得者)。所有人都用藍色或黑色墨水在信封正麵空白區域單獨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郵戳蓋於華盛頓特區,1963年10月14日。
此封有多處亮點,或者價值點。多達十一位的諾貝爾物理學得獎人簽名,卻不是最主要的。實際上,筆者更熱衷單獨的簽名件而不是這種“諾獎團簽”。筆者依次列出所認為的亮點:
一,理查德·費曼²的簽名。費曼生前在美英即有極大的知名度,無論是物理學界內或者界外。1999年,在英國學術期刊《物理世界》舉辦的130位世界頂尖物理學家參與的票選中,費曼躋身有史以來最偉大物理學家之十以內!費曼的公眾聲望,得自他在加入調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事件的作為。他繞開官方調查的繁文縟節,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最後在千萬人實時目睹的電視鏡頭前,用了簡單的一個冰水冷卻實驗,展示阻塞燃料的橡膠圈失效,從而暴露出發射爆炸的症結所在。此舉使費曼家喻戶曉。伴隨著他的幾部書(《別鬧了,費曼先生!》、《你管別人怎麽想?》和物理學生的紅寶書《費曼物理學講義》)的暢銷,簽名件也一路暴漲:二十年前就到了$8000的價位,直追愛因斯坦的。現如今和薛定諤、霍金等不多的幾位大師的同在過萬(刀)的一檔上!須知薛、霍等的簽名件是屬於少之又少的,而費的卻不算少見,竟然也居於高位,隻能說是供求決定的。曾經見過老費的一件的簽名卡片,別出心裁地寫著一句(大意):
我真不明白為什麽有人對於簽名很有興趣。——理查德·費曼
這就是所謂的“不簽之簽”,帶有哲學上“否定之否定”的意味。因而大大抬高其價值,倘如沒有記錯——可惜未找出原來的圖片——Abebook.com上麵標價$12,000,那可是始於2022的大通脹十年前的行情! (類似的“不簽之簽”,筆者所藏的一件亦附於此³)。
二,楊振寧?、李政道?的簽名。李和楊是1957年物理學獎的分享者,但眾所周知?,半個世紀來他們難得同時亮相,遑論在同一物件上簽名。此封有他們兩位的共簽,是筆者自2000年來關注和收藏簽名以來的首見,真是應了可遇可見不可求!題外一句,清華大學三年前籌辦“清華科學博物館”,筆者帶話去給主辦人:楊先生居於清華園,何不把他們那篇得諾獎論文以重磅紙打印出來,請其簽名於上;我再設法去聯絡李先生,請示他願否加簽。一俟玉成,由“科學博物館”收藏和展示——它完全符合科學博物館“珍品展櫃”的標準。為此,筆者還提供了原始論文的pdf件,算助其一臂了吧。
三,梅耶夫人?的簽名。梅耶是繼居裏夫人之後第二位拿到物理學獎的女性,與居裏夫人得獎時隔了六十年。而她得獎之後又過了半個多世紀,2018年才迎來了下一位物理學獎女性得主(唐娜·西奧·斯特裏克蘭?)。1931年梅耶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原子的雙光子吸收之可能性,是另一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工作。梅耶夫人的存世簽名也是頗少見的,緣因她去世較早。
如上所述,筆者一眼即看到了此拍品的重點。驚歎之餘,下決心務必收入囊中。拍賣對它的估價€400-€500,起拍€400(上麵所述任何一項單獨簽名價值都不止於此),估計是由於它被放進郵品集藏而不是簽名件集藏拍賣。而集郵在東西方當下都屬明日黃花,此封也明珠暗投了。我不敢掉以輕心,先預設了一個數倍於起價的最高出價,守株待兔。因為拍賣會現場在西班牙的11月30日正午開始,美國中部的早上八點待我上網查詢時,拍賣早已經開始了五個小時。看此件已有標識:Sold;再看成交價:€550——噢,應該是搶到了吧!
初次見它就覺得似曾相識。翻查了藏品紀錄,果然已有了“姊妹封”。一件八位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的簽名首日封,原始說明?:
簽名首日封,6.5 x 3.75 英寸,(華盛頓,1963年10月14日),由八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藍色墨水簽名:湯川秀樹、G.P.湯普森、卡爾·西格班、艾西鐸·伊薩克·拉比、C.D. 安德森、路易斯-維克多·德布羅意、歐內斯特,T.S.沃爾頓和詹姆斯·查德威克爵士。
它也是華盛頓特區國家科學院成立100周年紀念封,也是1963年10月14日華盛頓特區的郵戳,也是同樣五分美國郵票,也有沃爾頓的簽名(字跡比照全同)!其中的德布羅意、拉比¹?(熱劇《奧本海默》中第十五分鍾和小奧一起趕夜班火車的那位;前一封上的貝特則是奧本海默指定的曼哈頓計劃理論組的頭頭)、和湯川秀樹¹¹等幾位物理大咖,筆者另有其單獨簽名封。此封是2021年5月直接購於瑞士的收藏網站brandesautographs.com。當時還有兩件諾貝爾化學獎十餘個得主的團簽,係同樣的郵票首日封。估計這幾封出自同一個製作者——他曾有極不尋常的關係,竟然串聯到了三十來位諾獎得主們一一簽名留念。
而五十多年後,這些簽名首日封卻星散到了瑞、西幾國幾地。其中物理學家的這兩集合封,又沿著不同的路徑,積跬而至北美德州遠水樓。
2023年12月1日初稿
2023年12月26日二稿於德州遠水樓
注釋:
1 NOBEL PRIZE WINNERS: A good multiple signed commemorative cover issued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ashington DC, 1863-1963, featuring the signatures of eleven Nobel Laureates in Physics comprising Isidor Isaac Rabi (1898-1988, American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44), Ernest Walton (1903-1995, Irish physicist who was the first to split the atom,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51), Tsung-Dao Lee (1926- , Chinese-American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57), Yang Chen-Ning (1922- , Chinese theoretical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57), J. Hans D. Jensen (1907-1973, German nuclear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63), Maria Goeppert Mayer (1906-1972, German-born Americ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63), Richard Feynman (1918-1988, Americ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65), Hans Bethe (1906-2005, German-American theoretical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67), Hannes Alfven (1908-1995, Swedish plasma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70), Louis Neel (1904-2000, French physicist,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70), and Dennis Gabor (1900-1979, Hungarian-British physicist who invented holography, Nobel Prize winner for Physics, 1971). All have signed with their names alone in blue or black inks to clear areas of the cover. Postmarked at Washington DC, 14th October 1963. One very light, minor stain only very slightly affects three of the signatures, otherwise VG.
2 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5.11–1988.2.15),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因對量子電動力學的貢獻,他於1965年與朱利安•施溫格及朝永振一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 應筆者之請題簽,方校於2010.7.29在《CUSPEA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扉頁上的留言:
4 楊振寧, 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10.1 - ),中國理論物理學家。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 李政道,英文名:Tsung-Dao Lee(1926.11.24 - ),美國華人物理學家。他與楊振寧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因而分享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 茲錄網文“物理學史八卦集錦”一段(作者不詳):“大家現在都知道李楊鬧翻了,其實何止他們一對兒鬧翻了——Weinberg和格拉肖,兩人高中同學,同在哈佛做教授,同時拿Nobel物理獎,鬧翻了。t'Hooft and Veltman, 師生關係,鬧翻了。”
7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1906.6.28 - 1972.2.20),德裔美國物理學家。因提出原子核殼層模型而獲得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
8 唐娜•西奧•斯特裏克蘭,Donna Theo Strickland(1959.5.27 - ),加拿大物理學家,美國光學學會會長。她於2018年因為高強度超短脈衝激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繼1963年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之後第三位獲得該獎的女性。
9 Signed FDC, 6.5 x 3.75 inch, (Washington), (14.10.1963), signed in blue ink by eight Nobel Prize laureates: Hideki Yukawa, G.P. Thompson, Karl Siegbahn, Isidor Isaac Rabi, C.D. Anderson, Louis-Victor Broglie, Ernest T.S. Walton and Sir James Chadwick.
10 西多•艾薩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1898.7.29 - 1988.1.11),美國猶太物理學家,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1 湯川秀樹,日語:ゆかわ ひでき,Yukawa Hideki(1907.1.23–1981.9.8),日本理論物理學家,1935年發表推測介子的存在,後被實驗證實。因此,湯川在1949年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許讚華
校對:沈濤,滕春暉
排版:俞霄
常務編委:
許讚華 803 | 陳錦雄 8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沈濤 822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