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難忘的一天 ——記劉達同誌1984年南京行

(2024-06-24 00:05:32)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難忘的一天 ——記劉達同誌1984年南京行
張臘狗(恒烈)(626)

1984年11月間,江蘇省人大常委會的工作人員通知我:11月29日到12月3日,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的劉 達同誌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員會到江蘇視察;12月2日他要求安排與你見麵。我很激動,因為1976年9 月,他到上海開會,本想借機經過鎮江見我(當時我在鎮江工作),但9月30日突然來信說,國務院通知他必須立即回 京。回京後不久又來信,才知道是“四人幫”事件影響了他的鎮江行。一轉眼 8 年過去了,當年的遺憾終將得以彌補,我太 高興了。我馬上寫信告訴我父親,讓他安排時間到南京,因為 劉達特意關照,要見我父親一麵,了解江蘇農村的情況。

劉達同誌如期到達南京,考察了南京大學,與匡亞明校長見麵暢談;又去了江蘇幼兒師範學校和其他幾所小學。完成 考察工作後,12 月 2 日早晨 7 點半,他就與駕駛員一起到了我家樓下。我當時住夫子廟單位宿舍,駕駛員上 6 樓我家門口,告訴我劉達同誌已到樓下。我沒想到他這麽早就來了,馬 上下去,陪他去夫子廟吃早飯。夫子廟一帶各種特色小吃繁多,他對湯圓、年糕、鴨油小燒餅、油炸豆腐幹、鴨血粉絲 湯、豆腐澇等等都十分感興趣。早餐後,他讓駕駛員先回去, 說要在我家待一天,晚上 9 點再來接他。

我陪他漫步夫子廟,在聚星亭留影,參觀瞻園(太平天 國時的東王府),邊看邊議,天南海北,無話不談。例如,針對我當時與一位單位領導之間的分歧,他說,雖然你是對的,但是,有理要讓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要善於團結同誌,對己要嚴,對人要寬。看到夫子廟的各種特產,他告訴我,南京有一樣東西——香肚很有名,是在剁好的肉中加入 28 種配料,灌入豬小肚精製而成,類似香腸,蒸而食之,味道極好。

那天,我還邀請宣雅靜老師也來與劉達見麵(她在1978 年 5 月回到南京大學,任中文係總支書記。我是 1978 年 7 月調到南京的,不久,我突然想起她,就給南大人事處打了個電 話,查找宣雅靜,竟然找到了!)。宣書記騎自行車趕到我家,我與劉達已從夫子廟回家。多年不見,分外親切,有說不 完的話。老宣提到,四清期間她突然重病;劉達知道了,立即 派自己的專車把她送到醫院急救,才使她轉危為安。劉達認為,一個幹部做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不值一提的。劉達見我 一家四口,家居十分簡陋,鼓勵我要一輩子艱苦奮鬥,努力工 作,清正廉潔,並當場用毛筆為我提詞:“恒烈同誌留念 謙虛謹慎 團結同誌 努力工作 專門利人 毫不利己 是共產黨員的本色 劉達 八四年十二月”(見下圖)。
不知不覺,已近中午,我們用南京鹽水鴨和各種綠色素菜招待他,家常菜,他吃得分外香。最後,陸宗偉上了一個黑魚湯,他很遺憾地說,這個湯上晚了,肚子已經飽了,我最喜 歡吃魚了!他又說,吃魚對人體很有好處:不缺鈣,牙齒好,漁民的身體和牙齒都很好。

下午,我父親趕到南京。兩位老人曾多次通信,但是這次是第一次見麵。劉達問了他很多問題:種什麽莊稼?收成怎麽樣?每年糧食夠吃嗎?副業搞什麽?養了幾隻雞?我父親一 一回答,說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臘狗在北京讀書,家中還有五個妹妹,全家七人的口糧都稱不回來[1];臘狗讀書,全靠國家和政府,五年大學都沒回過家,最後回家都不認識了。劉達說,你在這麽困難的條件下,培養了一個大學生,還讓幾個女兒讀到初中,有了文化;那個年代,不要說養活六個人,就是養六頭豬也不容易呀!我在鎮江工作時,業餘時間研究過養雞;當時有一個新品種叫新揚州,個大味美,我推薦給父親。父親就養了一些,種蛋賣給孵坊,價格是普通雞蛋的 3 倍。我父親說,現在政策好,許世友要農民多養雞了;以前,一家6口隻準養3隻雞,多養的,民兵查到了就全給殺了,還 說你走資本主義道路!劉達誇獎了我父親。他說,農業一定要 推廣優良品種,你們農民日子好過了,我們城裏人日子才好 過;全國人民過好日子,才是社會主義!我父親殺了一隻11斤重的大公雞送給劉達,還帶來了一些新鮮蔬菜。劉達同誌十 分高興地說:“明天我要帶回北京去”。

簡單的晚餐後,大家又聊開了。直到9點,他才提出回賓館。大家從 6 樓摸黑下樓梯。此時,劉達及時提醒我:“張臘狗,你現在也是領導了,公用樓道要裝上路燈。特別是老 人、小孩的安全很重要。有了路燈不至於跌倒。這是為群眾辦實事。”臨走他說的一番話,我至今印象深刻。我體會到,一 個幹部,要做到象劉達那樣,事事想著群眾;我還相差很遠,要繼續努力。從此,我一直以他的教誨鞭策自己……

注釋
[1] 編者注:“口糧都稱不回來” 是領取不到口糧的意思。農村如果家裏勞力不足,掙的工分不夠口糧錢,所分的口糧就不能全部稱回來。

來源:科大 626 博客(本書略有修訂) http://keda626.blog.163.com/blog/static/9877944120125264839665/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9015 | 林菁 86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數字旋律 回複 悄悄話 阮耀鍾先生那篇文章感情真摯,內容豐富,尤其是史料翔實,對廣大科大校友和科大之友(我一發小的大哥就是科大高材生)有參考價值,應該保留,之前還要另一篇科大宣傳部回憶郭沫若的文章,也是極具史料價值,也應該保留。跟阮先生文章一起,兩篇文章對應著看,非常有意思,:)把個別讀者在兩篇文章後的一些明顯不妥的言論修去即可,我想個別讀者不會介意的:)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科大瞬間的文章內容充實,用心感受曆史片段,幽默細膩,展現了作者獨特的見解和寫作風格。細致入微地講述人物間的情感和互動,令讀者深受觸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