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1.44 朝為田舍郎――77 高考親曆記

(2023-06-25 00:52:29) 下一個

【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朝為田舍郎――77 高考親曆記

強力(771)

那是 1977 年 12 月 10 日,一個尋常的冬日,高考的第一場:語文。我坐在久違的教室裏,打開了作文試卷。看到考題的一刹那,我的腦子裏一片空白。足足有五分鍾,腦海裏就響著一句話:“完了!完了!這回沒戲了!”

本次作文考試有兩題供選擇,第一道題是“緊跟華主席,永唱東方紅”,題目空泛無物。除了堆砌口號,我實在不知 從何落筆才不會跑題。另一作文題選自一首葉劍英元帥的詩: “從‘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談起”。考前我也不是沒 想過這首當時最時髦的詩可能會成為考題。可這兩句詩不但 談不上文采,連格律也不符,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用 打油詩來測試考生的語文水平,多少有些不靠譜是不是?可 是在那個時代,這樣的題目在政治上絕對正確,實際上又不在大部分考生的意料之外。來考場的路上,看見許多考生臨陣磨槍背範文,我心裏頗不以為然,以為作文的題目一定會別出心裁,讓人意想不到,以便將各種水平的考生區別出來,既然猜不中,還不如把有限的時間集中到薄弱的科目上去,沒想到押錯了寶。 

1977 年的高考是中國千年考試史上最奇特的一場考試,吸引了十二屆畢業生,還有尚未畢業的學生,甚至是初中生。考試時間設在冬天,也是新中國高考史上的第一次。全國 570萬考生,包括專科在內,僅錄取了 27 萬,錄取率僅有 5%不到。考生們同根同源,智力比來比去其實差不多,要想在高考中超越智力相差無幾的同胞,除了靠運氣,還要看自己的準備是否對路了。

那年安徽的語文考試,文科除一篇命題作文外,還有一道簡單的古文翻譯可以撈分,而理工科則是一文定高下。我雖然寫過數量可觀的“文章”,可是倉促之間寫出的東西,能比得過別人仔細推敲過的範文嗎?

到了 1977 年的夏天,我已經在鄉下插隊兩年多了。從外表上看,我和插友們已經與農民沒有太大的區別,衣衫襤褸,麵呈菜色。文革要是再延續幾年,或者鄧公不複出,我們會在刀耕火種中消耗掉青春年華。雖然我們口頭上高喊著要紮根農村幹革命,內心裏還是做夢都想著回城。為了這個目的,除了堅持下地勞動拚表現,我還主編過兩個夏天的生產大隊的《雙搶戰報》,集采訪、排版、刻版、油印和發行於一身。從批林批孔評水滸,到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再擁護華主席粉碎四人幫,緬懷敬愛的周總理,深入揭批四人幫,我寫過的文章沒有等身,也可盈尺了。這段經曆使我對命題作文過於自信,沒有準備任何範文。古人考八股,連題邊都猜不到,還要經常練破題呢。大意失荊州啊!

當年早些時候社會上就已經傳說今後高校招生要恢複考試了。有兩位插友已經放棄勞動表現,回家全天候複習功課了。可他們出身於高級幹部家庭,即使不恢複高考,大學的大門也是向他們敞開的。像我這樣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坐進神聖的大學殿堂讀書,白日夢都夢不到。我們在革命的嘶殺聲中長大,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以為階級鬥爭就是我們生活的永恒主題,如何想得到一場驚天動地的社會大變革正在悄然逼近?我們生逢其時,居然趕上了一場千年不遇的特殊高考。

1977 年 10 月 21 日的早晨 6 點半,我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當時我在田頭象往常一樣拄著鐵鍬假裝勞動真打瞌睡,同時被動地收聽大喇叭播出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聯播。當聽到今年高考招生隻要本人“政治曆史清楚”,將“堅持德智體全麵衡量,擇優錄取”時,我立即感受到命運的召喚。激動之餘,我和插友們收拾起農具就走,沒有意識到那是我們和黃土地告別的曆史性一刻。

離題太遠了,讓我們回到考場。我因緊張而顫抖的手終於平靜下來。我告訴自己,即使作文不再占優勢,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我中學時的恩師黃朋選老師向我麵授的機宜,不打草稿浪費時間,放大行距以便修改,用語樸實不賣弄詞藻,力求語法正確,字跡整齊,回避拿不準的字和詞,扣緊主題不胡亂發揮。因為已經做了落榜的最壞準備,心情反而放鬆下來,洋洋灑灑也寫滿了兩頁紙。至於具體寫了些什麽,現在已經毫無記憶了。走出考場,有些頭暈。三哥趕來迎接,急切關注的目光試圖從我的表情上看出什麽來。我說,不要問我考得如何,實在沒時間去檢討,下午要考理化,我必須立刻把注意力轉移過來。

數理化其實是我的強項。我上高中時,政治上沒機會出 人頭地,又趕上鄧公第二次複出抓整頓,教育界經曆了後來 被稱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的時期。當時是就近入學,沒有重點學校一說,同學間的競爭不強,很多同學對讀書甚 至不屑一顧,社會和家庭也不重視。在同學們玩鬧於課堂內 外的時候,我用數倍於他人的努力,加上老師們的印象分,一直牢牢占據著全年級總成績的榜首。當年的功底,在高考 時就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裏,一切從頭 學起,是很難取得高分的。很多人因時間倉促放棄了第一次 高考,再準備半年參加 1978 年夏天的高考。曆史將 77 和 78 兩級大學生作為特殊的同代人並列,是有道理的。

我大哥是 66 屆高中畢業生,對數學的熱愛近乎狂熱,時不時會給我出幾道數學題“玩玩”。其實我並不喜歡枯燥無味的數學,隻是在無書可看時才會翻翻他收藏的那些文革前出版的數學小冊子。但解答這些數學題卻使我無意中溫習了數學的概念和公式,從而在高考來臨之際能分出時間來複習其它課目。巧合的是,這些趣味數學小冊子的許多作者,比如華羅庚、史濟懷、常庚哲等教授,後來成了我名義上或實際上的老師。

可是下午的理化考得仍然不如意。那次高考將物理和化學並為一門,各占 50 分。化學有一題問的是第 IV 號元素,這 IV 是四還是六把我難倒了,最後我把寶押在六上,失去了最簡單的五分。從這以後,每次看到羅馬數字鍾表,都會讓我想起那次失誤。

晚上,我越是強迫自己不去回想當天已經發生的失誤,就越是無法入睡,結果造成睡眠嚴重不足。我知道,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如果因為自身的失誤而把握不住這次機遇,會讓我抱憾終生。

第二天上午的數學考試卻一帆風順,連附加題也是初等的。當時很多省市的數學附加題考微積分,會者不難,難者不會。本省要是也出這樣的附加題,我隻好望分興歎了。

數學的順利剛讓我燃起了希望,下午的政治考試就出了狀況。準備不充分讓我吃了虧,這門課得分居然最低。最好笑的是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屋子人都成了革命軍人個個要……唱,監考人員製止不住,此起彼伏,大家互相幹擾。有好幾項注意我怎麽也想不出來,出了考場才恍然大悟,心裏直埋怨老人家當年管得太寬,注意得太多。

兩天四門考試結束後,人像生了場大病,多少天也緩不過來。想起那些無謂的失誤,心裏就很懊惱,如果考不上,就意味著還要回到鄉下去勞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城。再加上有些考生生性樂觀,報喜不報憂,頻傳的捷報更增添了我的煩惱,因為高考就像門票有限的電影院,別人得了入場券就增加了你進不去的可能。我所在的公社有四百多知青,每年例行的上調工作到 1977 年全麵停止了,因此大部分知青都參加了高考,擠在這座獨木橋上。結果全公社知青隻有二十多人被各類大專院校錄取。有一位插友,多才多藝,文藝才華全公社聞名。輿論公認他入闈乃探囊取物。但他為盛名所累,患得患失,考試失常,後來據說因此精神失常。

1977 年本省報誌願是在考試前進行的。如何排列三個誌 願很有講究。有一位插友,多年潛心自學核物理理論,才華 橫溢,心比天高,報了三個齊名的重點大學的近代物理專業,普通院校一個沒選,後來因成績未達到重點大學的分數線,被“服從分配”到一家農學院的分院去了,就此斷送了他的 核物理之夢。大多數考生麵對競爭殘酷的高考不敢如此樂觀。我的最大願望就是能上學,能被任何一所大學錄取的話,我 都會心滿意足。到了 1978 年 1 月,通知書下來了,我居然被 第一誌願錄取了。但這個第一誌願的選擇,隻是因為對政審 心有餘悸,臆測數學專業的政審門檻可能較低,並非真的喜 歡,甚至是自己最無興趣的專業。然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一 旦錄取,就不能更改專業了。

科大當年在錄取過程中玩了個貓膩,由郭沫若校長出麵請華主席特批,招生年齡的上限定為 1956 年,特殊人才可放寬一年。很多高分考生因超齡被下降到第二誌願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定數,要是郭校長對 1957 這個數字情有獨鍾的話,我的人生軌跡就會截然不同。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那是何等高尚的職業啊!可惜人生苦短,不可能從頭再來。

無論如何,金榜題名,從社會的最底層一步跨入最高學府,巨大的反差使我的虛榮心急劇膨脹,一時間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其實一次考試的成功,隻不過是漫漫人生路上一個良好的起點而已。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進了學校我才發現,六十三個同學中,有兩位省狀元,一位 18 歲,另一位才15 歲,還有多位地市級的狀元以及由副總理方毅特批錄取的天才。而受徐遲的報告文學的鼓舞,奔著皇冠上的明珠而來的更是大有人在。陪這樣一群狀元和天才們讀書,我那點可憐的自負可想而知就到了崩潰的邊緣。混跡於天才之中,寒窗苦讀固然不堪回首,可是陪天才神童們讀書,笨鳥先飛,苦中作樂,自然也水漲船高。科大學子熬夜苦讀的“光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無校可敵。但是那段在後人看來匪夷所思的大學生涯,卻給我們 60 多位同窗打下了堅實的數學科研基礎。當年兒子申請大學時,獨往獨來,好象他老爸什麽都不懂。不得已,我隻好點了他一水,老子還有同學在長春藤名校當係主任呢。小子聽了,眼瞪多大:“Are you kidding me?”碌碌無為的老爸居然還有如此顯赫的同學?

科大自建校伊始,即有大家教小課的傳統。華羅庚教授親自示範,給第一屆 58 級學生上數學分析課,至今仍傳為佳話。數學係為恢複高考後第一屆學生所精心挑選的老師,都是當時或後來赫赫有名的學問大家。他們在學術上的卓越建樹,讓他們站得高看得遠,又不厭其煩,循循善誘。他們的講課,高屋建瓴,刪繁就簡,如行雲流水,一氣嗬成。那是非常愉悅的學習體驗。近四十年之後,回想起來,他們講課時的神采依然曆曆在目。此生有幸成為他們的學生,心懷萬分感激。

濟懷教授 771 授複函數----- 大家小繁就

 

於“燈光燦爛的日子”即將束之

前排中坐白係主任華羅庚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科大瞬間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生常談12' 的評論 : 作者親曆。
Guerrilla 回複 悄悄話 這哥們把政治和理化排期搞混了,理化最後一場(考試)。
老生常談12 回複 悄悄話 這是你的親曆還是轉貼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