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開羅會議
尼羅河畔。11月22日開羅會議如期召開。主題是討論戰爭態勢、走向,以及戰後安排。
會間,總統次子~埃廖特中校問及戰後局麵。羅斯福答道:
“美國將不得不出麵領導。並運用斡旋進行調解。解決他國之間的分歧~例如俄國和英國在歐洲;英國與中國、中國與俄國在遠東……隻有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是大國、強國,而且我們不妄求。※英國在走下坡路,中國仍處於18世紀狀態,俄國猜疑我們,使我們也猜疑它。美國是在世局中締造和平的唯一大國。實現的辦法,是麵對麵地與這些人會談。”※
此時的總統,躊躇滿誌。這段話表現了美國沒有稱霸世界之前的某種道義恪守,和政治吸引力。※《羅斯福傳》
蔣委員長也容光煥發。赴會之際宣布:國府日前,勝利收複了“被共黨拋棄之延安市”,以及原法屬殖民地~河內市、海防港。
新一輪勝利使他倍感風光。會上講話有了分量:
“過去,在盟國堅持‘先歐後亞’方針之戰略前提下,發揮敝國積極性誠不現實……而今盟軍之資源力量配置,已取得歐亞平衡。由此,吾國可為盟國貢獻良多!”
華北分戰區代表周恩來發言,也頗有新意:“如果提前打敗日本,我華北聯軍,完全可以參加對歐洲法西斯主義的遠征作戰。”
周還透露:這是“毛澤東主席親自向史迪威將軍提出的”。
這些表態,引人注目。
309) 老謀深算
老牌政治家丘吉爾,迅即捕捉了中國“有意參戰歐洲”的信息。在尼羅河遊船上,他判斷了前景:
“你注意到嗎,迪基?中國人這個最新意向,很可以因勢利導。那些廉價的兵員和鮮血,是別國~例如我們,所不具備的。這種可能性,將大大有助於我的地中海戰略。”
蒙巴頓讚同他這種樂觀:“說到廉價兵員,即使訓練印度兵成本也高於中國兵。特別是無從獲得如此多年的實戰經曆。此外,過分武裝印度,還助長那裏的獨立傾向。”
首相進一步分析:“中國參戰巴爾幹,目標完成後,它又不會常駐歐洲,是吧?這很重要。戰後士兵會要求回家,在那裏他們沒有歸屬感。何況中國政府也無力維持海外駐軍的龐大開支。”
蒙巴頓點頭建議:“那麽溫斯頓,是否在我的【拉鏈作戰】~收複馬來亞的行動中,邀請華軍參加?”
“必要嗎?你戰區裏有多少日軍?”
“加上蘇門答臘約44萬。部分是傀儡軍。英軍本該擔負技術性強的迂回登陸。陸地上吸引日軍到泰國,最好由中國人來作。”
“想法不錯迪基。總之,你同蔣大元帥的關係比韋維爾好得多,他們喜歡你。這件事要一步一步來。”
……就此,首相一改往日傲慢,主動向中方示好。會議第3天丘吉爾率先前往拜訪,與蔣氏夫婦融洽會談兩小時。這次他不再(如同史實般地)閑扯“金字塔、獅身人麵像”等無用話題,而是以率直中肯、合理互惠的態度,談成了一筆交易。
返回後,他富有預見性地指示蒙巴頓:抓緊物色一支華軍~應該是桂係、滇係這類“非嫡係”卻有戰鬥力的部隊~對其加以武裝。由此為中國參戰巴爾幹埋下伏筆。
次日,彬彬有禮、一派貴族舉止的蒙巴頓勳爵與委員長繼續晤談~商討“借兵”。委座心中已有成算,當即敲定:
以緬甸換防名義,調出滇軍~龍雲部6個師10萬人,和川軍8萬人,撥歸中緬印戰區蒙巴頓長官指揮、裝備並補給。以此來強化印度支那收複作戰。該部番號也暫定為“中國東南亞遠征軍”。
委座還滿意評價道:這對雙方,都是一箭雙雕。
與會者們,驚異於中英拋棄宿怨、迅速接近。但尚不了解內幕:這是由於首相有了出乎意料的許諾:
除了支持蔣委員長在戰後對國家的統治地位,他還願意考慮“10年內歸還香港”的問題。此外,首相還要幫助重慶方麵,盡快建立一支“規模適當的”海軍。
雖然沒作為開羅會議的正式協議,但這個私下諒解及商定,已成為一項領袖間的默契。
310) 開羅筆記
會議期間,各項國際活動之外,委座的隨員~吳國楨,還隨筆記錄了一些非正式交談的花絮。
吳少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與周恩來同窗,並有“結拜”之誼。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和公共管理學博士。回國後擔任過委員長侍從室秘書、漢口市長。此時正在“重慶市長”任上。由於他流利的英語和歐美閱曆,遂被指派隨行與會。※史實
他在《開羅隨筆》中記載道:
某日會間閑暇,蔣公隨意,顧謂周公曰:共產國際既已解散,恩來你,何不回歸政府?
周答:我黨始終處於政府領導下。雖無糧餉,抗戰不懈。殲敵奪土,數量均屬上乘。且犧牲尤巨。既未脫離~何來“回歸”之說?
蔣再問:何以不經國家,擅自表態~派遠征軍?
周答:國家者眾人之國家,非一人之國家也。國共雙方於抗日旗下統一政令。如以國家為說辭,試問國家多年無餉無援,聽憑我軍自生自滅,國家義務何在?至於“擅自”雲雲,今參戰方式多種,即令自發組織誌願軍亦屬可能,世界早多先例。並無“擅自”可責。
蔣曰:如此,豈不亂套?國家利益誰來代表?
周答:如有民選聯合政府,自當按表決結果行事。公之所患,蓋以一人而天下也。今已二十世紀,委座之觀念,實為舊時代之產物耳。
委座不悅,乃拂袖而去。
……
某日何部長(應欽)戲言道:“恩來喲,何不談談貴黨~丟失延安、轉進大同之感想?”
周對曰:“無足為怪。亦如委座及足下~棄南京、丟武漢,轉進重慶而已。”
何公大窘。史公迪威聞之,狂笑不已。
……
某日,於開羅西郊之柯克別墅,美代表團居所,羅總統指周公而問蔣公:對此人觀感怎樣?
蔣答:昔曾有鬥爭,亦有合作。其人可,其黨不可。
羅勸曰:中國,確應組建聯合政府,此為世間正道。
蔣公良久對曰:共黨實為赤俄之傀儡,餘不可不防。
羅笑謂:兩者相去甚遠!中共綱領無非土地改革也。
但蔣公深不以為然。
吳國楨《開羅隨筆》中還有這類記載:
會間,羅總統再次敦促丘首相:請作出歸還香港、允許印度、緬甸獨立之諸項承諾。
首相憤然曰:本人,絕非大英帝國葬禮執行人之適合人選!
311) 《開羅宣言》
11月26日,英中美3國《開羅宣言》正式發表~它是這次會議最主要的成果。
“我三大盟國,進行太平洋戰爭之目的,在於製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謀求利益,也無意於擴張領土。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必須歸還……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決定使朝鮮自由獨立。三國抱定上述各項目標,堅持日本無條件投降,並無疑為此而戰。”
開羅會議期間,中美方麵在對日戰爭討論中的主要軍事作為,是批準了【逆戟鯨】作戰方案。這是個以海軍為主的行動。太平洋艦隊尼米茲上將為此歡欣鼓舞。
麥克阿瑟卻因他的【滑膛槍手計劃】~攻打呂宋,未受到各方重視,而大發雷霆。老資格部長史汀生親自寫信勸慰。表示相信他無疑會親手解放菲律賓。還主動承擔了陸軍向海軍讓步的責任,以免這位道格拉斯,又遷怒於那位喬治。
此外,作為總統長期信任的助理,霍普金斯在會議期間也提出一項特別建議:要求格外注意閱讀那位戰略情報局專員~戴維斯,從華北發回的報告。※史實
312) 聖城一瞥
1943年11月27日。耶路撒冷上空。
開羅會畢,羅斯福一行乘坐C-54“聖牛號”專機前往德黑蘭。飛越巴勒斯坦時,總統向機組提出一個要求:“以後,也許我沒機會再飛這條航線了,”他希望飛行員盡量低飛。“當你飛臨那些聖跡時,請盡你的膽量~貼近,最好能兜兜圈子。”
飛機越過貝爾謝巴井泉、濯濯童山,來到伯利恒。機長特意把飛機側傾,一隻機翼劃過地麵不遠。
羅斯福凝視著耶穌誕生的小教堂~遺憾不能降落。接著是聖城耶路撒冷。一分鍾內,那些神聖建築已盡收眼底。
總統諳熟地隨口報出:“大衛墓。天國之門。耶穌拱頂。受難地。坡上是伊斯蘭陵墓,聖母教堂,哭牆……”
橄欖山頂,聳立著升天殿。“聖牛號”隨後掠過死海。接著是泛光的加利利海。海上有正撒網的漁民……
這是一次對聖地的空中巡禮。像他的諸多設計、若幹宏大理想一樣,這次空中旅行的特點是:
十分接近!而十分可惜的是:仍沒能夠親手去觸動。
313) 贈劍儀式
伊朗高原。德黑蘭。1943年11月28日下午3時,美國總統車隊駛進蘇聯使館的綠色大門。
一幢大而無當的建築~原是一所什葉派伊斯蘭富翁的豪宅。年久失修,不複昔日光彩。曾經富麗堂皇的門據上,油漆顯出裂紋,牆灰剝落,泥草露出,像個破洋娃娃肚子裏的木屑。前年德國人在此居住時牆上塗抹的“卐”字符號仍未清除,赫然在目。殘留著一絲諷刺~似乎在向誰說明俄國人並不反感這標識?
羅斯福下午3點從美國公使館搬入這個新住所下榻。這是斯大林出於安全考慮的好意。不久那位統帥本人就前來造訪~以示東道之誼。這是兩位偉人首次會晤,用時一刻鍾。
下午正式會議前,舉行了一個贈劍儀式:首相從倫敦帶來的禮物:一柄“斯大林格勒”之劍。儀式簡短動人。一位上尉高擎長劍,由丘吉爾感情充沛地簡明致辭。斯大林以俄語致答詞。接著首相莊嚴地雙手托劍~大元帥接過,俯首吻一下精美劍柄,把劍從鞘中緩慢抽出一段又迅速插回,交給伏羅希洛夫~儀式結束。
但總統,卻在這種氣氛中略感冷落~這不僅關乎他個人,而是關乎美國的分量。於是機敏而恰如其分地搶回一個鏡頭:他要求,試一下寶劍。寶劍感覺不到重量,倒像是手臂的延伸。平衡稱手,精美絕倫。他於是讚道:“真是登峰造極的傑作!”
並誇張地把劍高舉、劈下。雪亮的鋼刃閃出一道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