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長篇戰爭小說《另一種曆史》第41期

(2020-11-17 09:41:24) 下一個

 

191)     大幹一場

華盛頓沸騰了。周年雪恥的興奮,使無數美國人徹夜不眠。白宮南草坪再次聚集了手持燭光的人群。

一年前的此刻,人們也在這裏聚會。手持燭光~憂鬱、淒婉地唱著《啊,小小的伯利恒》。

而今天,他們唱的是《揚基·都得爾》。

當晚,羅斯福總統在萬眾期待的爐邊談話~廣播演說中,詼諧得與共和黨領袖威爾基一脈相承。

總統說:本次行動的兩名英雄航空兵領隊,其中之一,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杜·畢格少將!(Do Big大幹一場)。雖然他負了一點輕傷,但戰果比曆次都輝煌!”

總統用這種方式,宣布了杜利特的再次晉升。以表彰第一線指揮官們的戰場主動精神。

杜利特,杜·摩爾,杜·畢格(Do little~Do More~Do Big)這一串名字在日本,就此形成了荒誕的恐怖係列。

大本營再也沒興趣拿對方將領的名字做文章了。

 

192)     長信匯報

初冬的錫林格勒草原。

被【回贈行動】掩蓋了光輝的另一次大捷,也在12月落幕。在人所共知的“美軍第一坦克手”參與下,上演了繼諾門罕之後又一場震撼的草原裝甲戰。兩個方向來犯的3萬日軍,被人員數量相仿、卻初步擁有高機動能力、和占據空中優勢的中美臨時混合軍團,各個擊破,潰散奔逃~這也打破了以往先例。

史迪威用發給馬歇爾的信箋記述了這場戰役。他感到這支軍隊和他在緬甸指揮的那支,風格迥異:

“親愛的喬治:

“最近我們獲得一次‘中等規模的勝利’。這使我在中國處於劣勢、缺少勝利的對日戰爭中,破天荒第一次有了痛快的感覺!我確信,戰略轉折將從現在~1942年末開始。請你,我的首長和老朋友,把握好這個來之不易的勢頭。

“這次勝利是看準時機、態勢和兵器優勢的結果。以逸待勞、以靜製動,這些中國詞匯,可以描述戰役的初始輪廓。

……

“沉默寡言、35歲的林彪將軍,帶領他的半摩托化縱隊,在航空兵、炮兵和裝甲中隊配合下,用令人眼花繚亂的遠距離包抄、滲透、奇襲戰術,4天殲滅敵側翼1個混成旅。

“林的部下楊成武上校,指揮新組建的迫擊炮兵。在夜襲中又擊斃1名旅團長~高鳩辰彥少將。周士第上校的裝甲車隊衝進敵甘珠廟司令部。雖然自己車輛被炸毀不少,但造成敵軍整體混亂,扳斷了‘鐵鉗’東路的一個齒。

“擔負西向防禦的徐向前將軍,指揮以新兵為主的‘山西決死縱隊’用反坦克槍、地雷陣和炮兵,組成縱深防禦,不失時機地呼叫空中支援,有條不紊地頂住了敵戰車第3師團。使其無法包抄我後路。這和緬甸情形大不相同。納蘭基地防線始終穩固。

“雖然徐不幸負傷,最後反擊沒能實現,但防禦任務完成得很好,完全沒有發生緬甸式的崩潰。”

 

193)     嗜戰如命

對於美軍分隊,史迪威特別肯定了巴頓作為“戰爭的殘酷推進器”的作用。他專門寫道:

“匪徒老巴頓,更是沒讓我失望。這個嗜戰如命、騎兵出身的家夥,坦克在他手裏使用得如同戰馬。日本95、97式坦克,那些鐵皮盒子通常隻有機槍、小炮,給巴頓帶來的,不過是裝甲外殼上無節奏敲擊的動人音樂。最殘酷一次是白音圖嘎穀地的衝鋒。

“巴頓下令:不使用坦克炮!而用龐大的‘格蘭特’車身把10來輛‘豆戰車’碾成鐵箔。射擊不熟練的中國坦克兵,倒是頗適應巴頓的原始撞擊戰術。而新組建的那個日軍第3戰車師團,同樣不熟悉裝甲戰,常在巴頓的橫衝直撞麵前束手無策。

“這是兩支坦克新兵的對壘。可以說,匆匆編成的日軍第3戰車師團和我們的史密斯坦克團,雙方都沒有實戰經驗。但是我們在決鬥中勝利了。這就帶來了信心。

“值得商榷的是,巴頓魯莽地撤銷了史密斯中校的職務。因為中校推進中停頓了數小時等待油料。而巴頓已在更前方的25公裏外安排了空投補給。史密斯的謹慎使這批補給送給了敵人。雖然後來用戰鬥奪回,但暴躁的巴頓不給中校解釋機會。我過問了也沒用。巴頓理由是:3次衝鋒中,2次史密斯都落在他本人後麵。這對一個裝甲指揮官是致命的。而接替者~沃爾夫岡少校仍未使他滿意,至少2次被咒罵。他嘟噥著,要把他的老部下~特拉斯科特準將從非洲調來,說是‘那個盜馬老賊,每次都能準確貫徹我的戰術意圖。’

“巴頓對他手下中國士兵的評價是:雖然在了解現代戰爭方麵尚有差距,但絕不像他猜想的那樣,蒙昧或渙散。對軍紀和士氣,他一點都不用操心。中國兵比他那些頑劣散漫的美國小夥子好帶多了,根本不用去踢他們的屁股。

“這方麵我倆意見一致。中國兵最聽話、肯吃苦,我有深刻印象。如果能直接語言溝通,效果會更好。嗬嗬,這方麵我有優勢~老巴頓比不了,於是他很嫉妒。 

“他學會一個唯一的中國詞匯是:同誌們,衝啊!前線經常聽到他這怪聲怪調的吼叫,贏來了眾多怪叫的模仿。

“此戰,美軍傷亡20多人,略高於10%,可接受。八路軍傷亡5000餘人,有些偏高。裝甲兵經曆了戰火考驗。看來在亞洲,這種作戰規模我們已能應付。”

 

194)     武器效能

關於武器使用,史迪威認為:火箭筒真正發揮了作用:

“此前日軍還從未吃過‘巴祖卡’的虧,戰車排好陣型就開始衝鋒。而八路軍的近戰傳統,也出乎我所預料:其軍官熱衷去第一線。老兵們更是敢於把敵人放進手榴彈距離才開打。

“這和國軍的戰法完全不同!

“半數的敵坦克是被‘巴祖卡’消滅的。卡爾迅有眼光。是他不顧反對、堅持提前、大量裝備了火箭筒。甚至我都曾經不以為然。這正是突擊隊經曆帶給他的敏銳直覺。

“另外空中優勢作用很大。敵空軍這次嚴重缺乏。也說明,日軍仍對我軍存在某種輕視。他們錯了。

“霍夫曼少校的A-20、P-38攻擊隊功不可沒。戰役全程,日軍始終未能動搖我方空優。冬天的蒙古草原上沒有合適掩體,敵人無處躲藏,連續處於挨打狀態。重要的是,空中偵察使我們掌握主動,巴頓和林彪兩支攻擊縱隊,從頭到尾沒有失去目標。”

 

195)     潛力軍隊

對日軍,史迪威也作出分析。其犧牲精神,他已有所領教:

“絕望而勇敢的日本兵往往捆著集束手榴彈和炸藥衝來,爬上我方坦克發動機、頂蓋或履帶部位,拉導火索,以求同歸於盡。但自殺戰術,效果有限。

“日軍雖飽受訓練,戰術卻呆板得令人鄙視。本該寶貴珍惜的基層軍官往往喜歡帶頭衝鋒並先行陣亡。等而下之的接替者又一再重複這一過程。直到軍官消耗殆盡、群龍無首、戰術走形,士兵於是盲目送死。而日軍普遍缺乏自動火器、講究拚刺刀的過時習慣,在幾乎人手一支衝鋒槍的納蘭野戰軍麵前盡顯劣勢~近戰火力差距太大,不成比例。

“與此相對照的是八路軍的指導員製度。他們才是衝鋒的領頭人。緊急時刻他們會呼喊‘共產黨人跟我來!’於是衝擊就形成了。這樣做,保護了有經驗的基層軍事主官,也就便於維持作戰連續性。這種做法,是對軍士製度的一種有效替代。

“遺憾的是國軍,可說兩種特征都不具備。緬甸叢林和蒙古草原,一負一勝的例子,提醒我注意這一點。

“有趣的是,我們的巴頓和那個林彪之間,存在著某種潛在的、暗中的、效果積極的競爭。他們倆不肯言明,卻被我幾次感到了。我沒有捅破,也不想作裁判。”

史迪威最後向馬歇爾總結道:

“喬治,這次反擊戰物資消耗不小。對於持續補給,必須嚴重關注!但八路軍讓我另眼相看的最大特征是:與我在緬甸費盡心機向部隊灌輸‘進攻精神’不同,他們無需提醒這一點!捕捉戰機的意識即使在基層也明顯可見。這是長期遊擊戰的碩果吧!

“但八路軍整體戰役水平還有待提高,作戰仍具有濃厚遊擊色彩。今後首要的是,幫他們培訓一批正規參謀。這是一支真正有潛力的軍隊!具有異常的凝聚力……”

而史迪威最重要的一個判斷是:

中國,一旦成了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會深刻暴露日本戰爭潛力的脆弱性。日本兵力資源將提前、明顯地捉襟見肘。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