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的兒時回味!(笨小孩的世界之284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來了,這個屬於中國人的節日,生活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都會相信千裏共嬋娟!
作為江南女子的我,一首曾經走上大型舞台的廣府的童謠,是我們最溫馨的兒時回味。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
那首曾經從外婆嘴裏唱出的童謠,至今還在我記憶深處閃爍著溫柔的光。那時的夜很靜,天很圓,連風都像糖水一樣甜。
小巷深處我們一群小孩,在青石板的地上追螢火,月光灑在青石板上,我們的影子被拉得老長,光在屋簷上流淌,落在每個人的額頭。外婆坐在門口,用蒲扇輕搖,嘴裏哼著那首帶著廣府腔調的兒歌。那聲音,像從很遠很遠的年代飄來,帶著桂花香,也帶著舊時光的柔情。
那時的我們並不懂什麽叫人生,隻覺得,月亮在天上掛著,我們就在地上長著,光影之間,就是最安全的距離。
中秋那夜,廣府人家家戶戶都把月餅切成一瓣一瓣,擺在小桌上。小孩負責剝柚子,長輩點上燈籠。燈籠裏燃著燭火,燭火裏映著月亮,月亮又倒映在水缸裏。那時我們以為,嫦娥就藏在那缸水的光裏,玉兔會偷偷跑到屋頂上啃月餅。
月光在瓦上、在樹上、在碗裏的糖水上,一切都溫柔得不像人間。那種亮,不是刺眼的白,而是帶著人情味的光。
後來我們都長大了,離開了那條巷子,也離開了那輪老月。外國的月亮很大,也很亮,但是童謠聽不見了,外婆也飛到月亮上去了,與嫦娥閑話凡間事了。
可是每當每年的中秋夜到來,那怕身在異鄉,我仍會輕輕哼一句“月光光,照地堂……”
聲音一出,記憶就回來了,那碗紅豆沙的香氣,那盞搖曳的燈籠,那一地的孩子笑聲。
多年前,在異國的一個秋夜,我路過紐約的唐人街,卻偶然聽到一位亞裔的街頭藝人拉著二胡,唱的竟是那句:“月光光,照地堂……”
我怔在那裏,手中咖啡的熱氣升起,恍惚間,我看見了外婆的笑容,看見了那條滿是桂花香氣的舊巷,看見了童年的自己,笑鬧著追趕月光光跑。
我不知到當時那位街頭藝人的心情,也許他在懷念故鄉、懷念童年、懷念城裏的月光,在這個思念的季節裏,我們會對月亮神許願,我們相信千裏之外,共嬋娟!
原來那些唱給孩子的歌,早已變成一種家鄉的密碼!
它藏在每一個異鄉人心裏,當你聽見它,就知道自己從未真正離開過。
所謂的童年,就是一場被月光溫柔包裹的夢,它不需要完美,隻要有光。
那光,從未消失。
外國的月亮照在高樓玻璃上,心裏那盞‘照地堂’的月光,卻依然亮著。它提醒我:人若有溫柔,便自帶光。這光照亮我們的前路,千裏之外,我們舉頭望明月!
作者簡介:張允遐,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合作作家,【滾滾紅塵美利堅】作者。該書被中國各地圖書館和美國公共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