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好多網友在討論無為而治的問題。什麽是無為而治呢?這句話源於《道德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道德經》裏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麽都不做,是指人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該為就必須為之,比如使民不爭,不盜,不亂,這些都是必須為之的事。而虛民心,實民腹,弱民誌,強心骨,更是治國安邦的作為之事,不為就要禍國殃民。
當然,現在大多數的人講無為而治,是指的老子的另一層涵義,那就是要求從統治階級起到平民百姓,都能用平常的心態,虛無恬靜的人生態度對待世間萬事萬物,隻有心境平和了,對一切看得淡了,就少了所有的紛爭。這是道家一直所崇尚的理念,講究的是清心寡欲,心態平和。這是一種個人的修行,更是一種生命的智慧,是一種對“道”的追尋。我兄弟陶陶三,是道家的傑出子弟,他對這個的理解肯定比我要更深刻得多,以後有機會了,可以讓他來多講講。我是一個佛家弟子,在佛家的個人修行裏,也有類似的理念,講究放下執念,行心中無“為”之念。
總的來說,就是如果大家都能無欲無求,自然就天下太平了。
好了,問題來了,那能不能把無為而治推廣,從個人的修行,演化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有效方式呢?先不談這個方式的好壞,讓我們先看看曆史上有哪些無為而治的先例。這一下有些犯難了,好像還真沒什麽實際例子嘛。
其實真要找還是有的,在中國的曆史傳說中,三皇五帝,都是實施無為而治的先賢。問題是,現在的考古,連夏朝都沒有實證,更不要談那些虛無縹緲的史前道德高度發達社會了。還有一個例子,桃花源,同學們都有印象吧?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寫這一篇小文,描繪了他做為一個道德高尚的隱士的終極理想,那就是遠離紛爭,遠離政治,無欲而安。問題是,桃花源裏的人做得到嗎?文中的最後一句話做了答複,“後遂無問津者。”
在真實的社會裏,到底有沒有人類無為而治的實例呢?我讀書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歡迎同學們補充。但是,動物實驗是有的,一九六八年,美國的一個名叫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的生物學家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將八隻小白鼠(四公四母)被放到一個理論上可容納三千多隻小白鼠的理想環境裏,給吃給喝,沒有壓力,沒有規則,隨心所欲,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性福美滿的社會。他的本意是想看看,到底要花多長時間,這個小白鼠的理想社會,才能到達滿負荷的狀態。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在人口(哦,不對,是鼠口)剛剛達到兩千左右,離滿負荷還很遠的時候,這個老鼠的烏托邦社會,竟然崩潰了,老鼠們自暴自棄,連生存和生育的欲望都喪失了。而這個時候,實驗才進行了六百多天。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個實驗的詳細介紹。
當然,要說人類社會完全沒有無為而治的例子,也不盡然。我覺得十年文革,就很接近了。當時從上到下,打爛公檢法,無法無天。根紅苗正的紅五類們,都自詡是毛澤東的紅衛兵,他們說你是反革命,你就是反革命,說你是走資派,你就是走資派。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覺得真的很接近無為而治的理想狀態了。
談到國家的管理,課題比較大,離我們平常的生活好像比較遠,那麽,我們在網上玩兒,在文學城的論壇,有沒有無為而治的例子呢?有,還真有!
現在文學城有幾十個論壇,這裏麵完全沒有版主,也不用講規則的論壇,比較典型的,是【網上談兵】。在那裏,你可以隨便罵人撒野,發空貼,刷屏,重複發帖,隻要網管沒發現,你甚至可以和網友親切地相互問候對方的祖宗十八代。這是比較熱鬧的,還有另一些無為而治的,像【文城往事】和【回國發展】,稍微冷清一點。我看到有個別論壇,長期的無為而治,你如果運氣好,有一篇文章被置頂,兩年都不會下地。當然,反麵的例子也有,現在文學城很熱鬧的壇子,像家壇,還是一本正經,講究依照規則管理的。
我想了一下,除了像陶潛這樣的隱士,到底還有誰喜歡鼓吹無為而治?我覺得一個是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一個是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當然,最喜歡的,還是統治者。
當然,統治者鼓吹無為而治並不是說他們自己真的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而是說最好無法無紀。在他們的眼中,無為而治其實就是人治,正所謂沒有規則就是最好的規則,他們隨便怎麽樣的肆意妄為,都可以算是無為而治。
比如說,我以前也當過一陣子文學城的版主,那個時候,我好像最應該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鼓吹無為而治,讓大家高高興興。如果有少數人被俺看不順眼刪了帖子,那也隻是少數人而已,而且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想當我的好朋友,我刪了他們譏諷我的文章,打包他們無聊的帖子,都是無為而治。而留下來的,都是我無為而治下的好朋友。不過,如果有我的好朋友受了我其他好朋友的欺淩,您可千萬別來找我,我推行的是無為而治,我是不會因為您而去得罪我其他的好朋友的,您自己想辦法解決吧。
什麽,您要我主持公道?無為而治不就是公道嗎?您打不贏別人,那是您自己的事兒,您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道德水準降低一點,跟他們對著幹呀?我講的是無為而治,你們愛怎麽打怎麽打,我隻管自己的寶座,紋絲不動。什麽?您還不滿意,還要逼我!對不起,我可是有脾氣的,您別怪我到時候損您兩句。如果您受不了要跳腳,沒事兒,我們不都是好朋友們嗎?我這是和您開玩笑呢,您怎麽這點涵養都沒有?我甚至已經在憧憬那粉紅色的美好未來,大家都進化成了鬥雞眼,在一片無為而治的叢林裏,幸福而快樂的生活。
我這樣說,是不是有些太尖酸了?其實,離周樹人先生還差得遠呢。不過呢,我到底比他要厚道一點,平衡一下吧,講一點正麵的道理。我們現在所處的民主國家,它的治國理念,和無為而治是正好背道而馳的。這裏講究的是依法治國,靠的是法律和規則,提倡的是法治,是盡量削弱人治的成分。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如果現在去法院,向在那裏打官司的原告和被告,做辯護的律師,做審判的陪審團和法官,宣傳我無為而治的理念。您猜大家看我的眼光,會不會有些異樣?我要是還不知趣,從法院裏出來,看到一個條子正在給一個闖紅燈的老兄開罰單,我義憤填膺,向那個條子宣傳我的無為而治 。。。。。。各位大哥大姐,俺一直勤勤懇懇地寫文章,沒功勞也有苦勞,大家能不能湊兩個錢把我保出去呀。
無為而治,烏托邦,共產主義,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聽起來很美。但是,實際實施起來呢?沒有一個社會可以做得到!當然,有朋友會說,當世界大同,每個人的覺悟和道德水準都極高尚,大家都自覺遵守社會法紀,那豈不是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了嗎?
是的,我覺得的確是有這種可能。不過,我們的這個討論的話題就改變了,無為而治就不再是我們討論的一個管理方式,而成為了一個奮鬥的終極目標,和共產主義理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今世界,道德水準最高的地方,當然莫過於我們的厲害國了。我如果想富貴險中求,去向一尊兜售無為而治。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我可能會像王滬寧同學一樣,混個國師當當;第二種可能呢,我最好要提前準備好鋪蓋卷兒,搞不好習總會以為我想搶了他的位子。而秦城的大門,永遠都是向我們敞開的。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理想社會要有秩序、規則,限製私欲,不能有威權極權,不能鼓勵人幹壞事:)
隻不過,我覺得個人的道德提高和我們對物欲的追求是同樣沒有止境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不斷滿足和提高自己的物質享受和標準的同時,對自己精神上的要求和標準也在不斷的提高。隻不過,這種提高,首先還是在個人的層麵。不過我是一個樂觀派,還是希望慢慢的,社會整個的道德水準也會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的水準的上升而有所進步。
與之相對的是世界上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你有了我就可能沒有。或者我哪怕有了,你沒有,我也是想要更多,哪怕你急需而我用不著,我也不會讓你獲得,誰不應該有點計劃性呢?比如明天我的需求可能更多。
這兩種現象導致的悖論就決定了人類社會永遠在競爭,永遠不會出現物質極大豐富的局麵,因為對於豐富的定義永遠在變。
也就是人類永遠會有生存壓力,很擔心在競爭中失敗,也就意味永遠不可能和平共處。
更不用說道德高尚的社會了,因為道德高尚意味滿足,滿足意味失去進取心,失去進取心意味失去競爭動力和能力,這意味被人碾壓,被碾壓意味你失去原有的經濟環境包括資源,這意味你不再能對生活滿足,而開始競爭,而且必定是從社會內部開始的自相殘殺,比如內戰,因為你在重新回到競爭的初期競爭不過外部對手。
也就不會再有道德高尚的社會。人類不同社會在千百年來一直在演繹這種局麵,每次在不同社會罷了(如今輪到美國)。
這就是為什麽不同文化不同社會都有某種天下大同的理念,但從來沒有能變成現實的原因,比如共產主義理念。
人類社會追求的最高目標是a peace of mind,永遠沒有壓力,這意味滿足,但當滿足的標準在不斷變化時,又如何實現這個目的?
在赫魯曉夫時代,著名的廚房辯論認為家裏有汽車,廚房裏有洗碗機有烤箱就是物質極大豐富,就是實現共產主義了,甚至演繹出土豆加牛肉的笑話,但如今看看世界上的富人在折騰什麽?是星際移民,那麽人類是否應該滿足這些人的“滿足”的標準來體現社會道德高尚?
顯然不可能吧?
人類滿足a peace of mind的方式目前為止是靠多掙錢來實現的,比如實現財務自由,甚至把幾輩子後代的錢都準備好了,讓他們不需要擔心。
但這是通過競爭的方式實現的,而不是道德高尚。
這本身形成又一個悖論。
這兩個悖論,一個表現了目的上的對立,一個表現了方式上的對立,就形成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對立,也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哲學基礎是個悖論的局麵,那麽最終毀掉自己就是無法避免的結局。
這就是為什麽有錢人在折騰星際移民,因為這是唯一可以延續人類物種和保持文明程度的方式。一旦實現星際移民,就突破了經濟資源有限這個條件,至少在世界觀上的悖論就不存在了。
哈哈哈,論壇和博客一樣諜影重重。:)
從《歐洲家庭史》能看出,“西方的社會學和倫理學在最近的兩三百年”,是很精確的描述。嗬嗬。不是沒有,力不足。
open-minded的freedom與liberal的freedom正相反。然而open-minded的嚴格與stereotype的嚴格,也正相反。嗬嗬。沒有名實體用之學,是無法解釋的。
==================
'olive-c' 的評論 :
博主為什麽自稱佛教徒呢?
我非常欣賞網友提到的open-minded的概念。我覺得不管是哪種信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懷著不斷學習的心,是我們能夠不斷提高和超越自己的一種修行的態度。當然,佛家講相應,具體到哪一種理念和修行的法門更適應自己,我想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
『其實佛家也如此,不然要廟廊下的金剛、護法幹什麽。』
六祖慧能之所以感動,大概是因為明白了:自己即是金剛且無法可護錒。
國學大體上分成三部分,個人,人倫,和社會。社會包括政治、法律、和禮教。釋道講人自己,屬於道德。儒講人與人,屬於倫理,這部分是西方所貧乏的。社會則是凱撒的歸凱撒,二十四史是也。個人出世是自由的,但進入人倫就不自由,如被孩子纏身不由己。進入社會,規矩更多,現在美國職場忌諱滋多。但這並非全是衝突,而是有繼承。沈善增講,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兄台對此句,應有戚戚焉,嗬嗬。先人倫,後社會,推己及人。現在美國有反之者。到得宋代,北方多事,這些學問廢弛至今。西方法律甚好,但倫理不足,遂有人口萎縮,需要移民。這是西方亟需向諸子學習的原因。設想百年後,白人子孫無孑遺,文化藝術科學,奮鬥理由何在?求這一生榮華?不亦鄙乎。
老莊的出世,並非不管不顧。這兩人的脾氣都是很激烈的。所以無為不是現在人所講liberal,佛係,說什麽都對。而是open-minded,不narrow-minded或stereotype,但有極致的選擇性,所以才有道可道,非常道;隻要非常道,即不道,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其實佛家也如此,不然要廟廊下的金剛、護法幹什麽。所以無為是極端精致的,“其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說得很玄妙,也需有體達那個精微玄妙的人才能實行。不是每個人拿著刀,就能庖丁解牛。不是每個人讀《金剛經》,就能像六祖那樣感動。至於體達精微的人是什麽樣的,我也不知道。嗬嗬。
道還上
知道你是學佛之人,以為你一定推崇無為而治的,哈哈。
諸子百家的時代,以及後來的封建王朝,以王權為公法,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威懾力,但是,也有家天下的弊端。而現代社會,設立成文法律為公法,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弊端還是有的,那就是,法律最終還是由人來製定,執行,和詮釋的,有人的幹預,必然就有了不確定性和不一致的可能。怎麽辦呢,其實並沒有完美的解決辦法,現在的三權分立,是一個平衡的方法,是用相互的製約來避免有方向性的巨大偏差。但是,絕對意義上的一致性,現在還是做不到的。我覺得諸子百家的綜合,還是一種類似的平衡體係。
法家韓非子對《老子》的解讀,實際上是按照這一思想的,認老子為宗:不要人為,而是立個公法在那裏。所以法是社會的理。但他意識到,理有不可道的困難,所以要以王權作為一個基點,使其可道,這種妥協,使得他不得不用術和勢去彌補。顯然君王隻會取後者。
儒家認為倫理才是基點。法不能徒行,總歸需要人去執行,這個人要掌握倫理,而不是反人倫,倫理的。否則再好的法,被玩弄起來,也沒好處。但儒家說,能夠掌握倫理的人,一個考驗就是慎獨,不要人前一套,背後一套,還要無欲則剛,才能真正地順應倫理。這就又回到《老子》。儒家主張的內聖外王,最先卻是在《莊子·天道》篇出現的。
嗬嗬。諸子是個全套的體係,合起來,保持文化不墮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