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賈平凹先生的(山河傳),它是記述西安市近二三十年城建發展和農民工隊伍在其間的轉化發展的過程的書。讀完,與賈先生基本有二十年視角重合的我(即觀察西安的城建發展的二十年),頗為感慨,略述如下。
這本書是以一個貿然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的視角,記述他因緣踏進民營公司,隨農村出生已發達的私營老板,轉戰西安那時期各地域區塊,隨之公司做大做強的過程。他公司經過房地產經營領域的各種關口:立項/拿地/房屋拆遷/建築施工/房地產售賣等等。這書既是農民工在城市站穩腳跟個人發展的奮鬥史,也是西安乃至全國基建大發展,亂並痛著快樂著的全過程。
感慨著者精妙有四:
1,作者對農村生活和農民的思維特點極為熟悉,故而寫出的人物立得住,人物語言及性格特點,完全符合人物的特點。這裏麵,有主人公,更有他的老板,老板的有文人特質的朋友,有公司各階層。人物形象各異。很有特點。
2,是對西安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之間,城建發展各時期發生的大事了然於胸。如西安城建口曾出過一批“蛀蟲”,而且不是“一天之蛀”,是成“十年的蛀”。如2013年西安城建係統自上而下“進局子”一批人,有些我都認識,曾看著他們怎樣發達。但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全國各大中城市飛速發展過程中,到處都有發生的“事情”。如我就知道,重慶城建口也是一批人“進局子”。西安城建那次地震,直接後果是把長安區秦嶺山麓附近違規建築的幾十個別墅小區整體拆除了!造成了多少億的損失!這金錢,若是投入到西安的工業發展或其他方麵,會有多大的不同。而這違規啊腐敗啊,發生之時,多少人都見證,都無能為力,都坐視不語。螳螂擋臂,又能怎樣?
3,是寫出人的複雜性。如老板的文人氣質的朋友,其實也是知書達理的。但做生意搞項目時,甚或幫朋友擺平事情時,行為也很“出格”。如文人氣質使得他同那老板,一起勸長安山麓邊的村長賣山邊窪地給他兩,由他們找人“疏通關卡”,自出費用,不惜功力地不惜材料地建成三院極具傳統意味的四合院。這房舍即用於自住,又用於“勾兌”領導。還用於在幫人擺平“事情”時關押人質的所在。
4、裏麵有很多農村出生的中國人的小理想。如他老板,任何時候,即使宴請關係完畢很晚了,也需回家一碗油潑麵來墊底,才算“吃過飯”。或者很講“義氣”,對曾經有恩的人,盡全力為其“養老送終”。
小瑕疵部分:
1,其中幾個知識分子人物,寫得比較粗。如其中主人公村裏老教師,寫的論農民工進城發展各個出路及可能性等等的網文,文字比較生硬,我都懷疑是別人代筆。這麽生硬的文筆,怎麽可能是寫出過像散文(醜石)那樣洗煉文字的同一個作家所寫。轉念一想,長篇小說,作家要應對多種文體,可能某時也窮於應付,或者就是以此表達那位老學究的書生意氣也未可知。
2,也可能是此作品的優點,即寫出了農民工及其領導,在相處過程中的野蠻性。我理解他們之間的相處,屬於“我吃透了你,拿住了你。所以我叫你做狗你就得做狗,我叫你做人上人你就得做人上人。”那麽一種仿佛舊社會幫會習氣的殘存似的紐帶東西。因此,整篇作品文字即顯得粗糲。誰叫人家寫的是農民工題材的長篇小說呢。
因主人公及其周圍人的講話及做派,讓我想起了我曾經的兩個農民出身的領導。一個是中專畢業在銷售公司任職,一個是大學畢業在電子公司任職。我跟他們交道得來的認知,就是說話罵人特別狠!有時覺得仿佛遇到了“流氓”。簡言之,不想有交道。即他們身上的農民習氣讓人有點受不了。但賈作家是陝西巨筆,能在紐約圖書館讀到的中國文人出版物,隻有他們幾個。而且,身為中國人,又怎能避開這些話題,避開這些人。
簡言之,很感謝賈作家關注有關農民工與城建方麵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很大很重要。但除他之外,我還未曾見過有人對此“說上一嘴”。這是很有益的嚐試。(賈作家曾經笑說,他最熟悉農民,也隻會寫好他們。現今的嚐試,可以稱之為農民工眼中的城市建設怪象!故而,要在這本書中找城市感城市屬性,基本找不到。哈哈!)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