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空,使勁想弄通家裏幾個閑置電器的“門道”,讓它們工作起來。並由之想起些相關的事兒。小記一下。
家裏有幾台小家電,都是老母親保留我移來的。
其一,是台Brentwood deep fryer ts-220.網查了一下,這牌子是美國的廚房家電品牌,出產早餐鍋,咖啡壺,深炸鍋等各類小家電。我這型號網上已找不到說明書,跟廠家聯係看能否發個Pdf的給我。現狀是它不通電,電路看起來應很簡單的,但就是不通。我原試過招網上修理顧問問問,要注冊要交費按時間收費啥的,於是作罷。用百度搜,沒結果。但網查結果發現,各廠都“日新月異”,更新換代很多了。權當無解吧。
再一個是個電咖啡壺。接電以後過咖啡粉處的水依然是冷的,但開機較長時間後,放置在平台上的咖啡壺裏的水能保持較高溫度。咖啡粉依然沒衝開,是清水。我喝咖啡很少,要不是女兒買的咖啡粉一直沒喝,我也不會想在咖啡粉壞了之前,搞好咖啡壺。總算找到個英文說明書,待來日弄弄通。(隻在外出住旅館時用過個位數的各式咖啡壺,每次都是費勁琢磨,總算搞通,下次又不同了!)(我意思是美中生活習慣不同,老美這深炸鍋也罷,咖啡壺也罷,在我看,各廠產品工作原理殊異,令人費解。關鍵是我讀說明書,老是不得要領,找中文版,難得近乎不可能。)
再一個是個小小Sanyo 米飯電鍋。它陪伴女兒大學四年。娃畢了業,“退休回家”,也並不壞,隻是內膽塗層不好了。某日,我使用時,覺得心裏不美,於是心生一念,網查能否換個內膽。查後,我笑了。這sanyo 電鍋不僅在我家用得久,很多用戶反映用十年了,都還好的。而換內膽的事兒,幾近不可能,Sanyo 公司已於2912年賣給“鬆下”,處大電鍋有內膽其餘全無配件(我心說還好是日本品牌,算是有幾種配件,若美國產品都沒配件買吧。我在美這些年,好多電器都是有故障就扔,因修理費巨貴,它社會整體是提倡不斷消費,買新仍舊的.不知經濟不好之後,是否會不一樣一些?)。因sanyo電鍋,我想起台灣人愛用的“大同”電鍋,也是一用據說十幾年二十年不壞,質量恒久保證,是令人懷念的好產品。什麽是好產品?對生產廠家和消費者是不同的。
從我了解的廠家情況,它們是不停的推陳出新,廠家也希望消費者愛買用新產品,廠家才好發展。(我在生產型公司工作過十年,知道一個新產品出來前,研發/小試/中試/采購生產線/宣傳銷售一係列事情。而工廠是嚴密核算成本的。故同時舊生產線設備,就得處理了!)故像Sanyo或大同牌電鍋那樣,一用十幾年不壞,消費者不再購買新的,企業如何存續發展呢?但大家還是喜歡老牌子。故平衡點就是大牌老牌不斷出新,保持品牌信譽保有老客戶,贏得新客戶)。而消費者,特別是上年紀的,願意質量穩定的工作原理好懂的習慣產品,最好能有售後。這在美國這裏基本不可能。於是整個社會發展了?也許!可我們這種人多年被培育的艱苦樸素作風,或者說“惜物”的習慣,可能也該隨著美國生活的深入,隨之改變吧。
可我真有很多修電器的經曆,還蠻令人回想的。最初修,是孩子的玩具。如簡單的鍵盤琴,小孩子一扔它地上,其內部線路就斷了。我就騎上車,蜿蜒到某小巷的小修理部,幾塊錢焊接好電路,給孩子繼續玩。再有,家裏小鴨牌洗衣機甩幹式用得挺好,某時我在廚房做飯,把鬧騰的一歲多點的女兒放入機筒站著,似很“相宜”。結果女兒蹦跳,造成洗衣機皮帶斷了,找人修理才好。國內售後這一塊還是不慢的。後來換了滾筒式,用不了一二年,就換較大件修一次,後仍有小問題,直至出國不用了。回想起來,在國內時電視一用十幾年,家具一用十幾年,似乎都是修修補補再用,而我還不是“守舊的”,親戚家冰箱二十年才扔的。
而到美國這邊,幾乎不修。如我買的平板電腦(還是我偶爾求新買的,不買laptop),用一兩年後後背板燈壞了,修理要$240,於是新新的扔掉。其他像電燒水壺,電風扇,電暖器,都是一年多就換一次。其他類推。我見過美國老太太家,冰箱門不緊了。保修六百刀,於是九百刀買個新的。
林林總總的電器修理經曆。
要說呢,國人嘴裏總覺得美國社會浪費,如電器稍舊就扔街上了。其修理費貴人工貴是原因之一。我估計動手能力強的美籍中國人家裏,也自己修修。要不你看,各家地庫或車房裏,各式的工具是幹啥的。而各位有些電子線路知識或機械知識的人們,業餘總要琢磨點什麽,家裏故障的電器修修,有種參與感成就感不是!當然我這說明書讀不好,動手能力差,是不屬於這一行列的。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