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是個叫“徐華”的台裔美籍華人寫的。他父母輩上世界六十年代從台灣來美留學工作,他生於1977年,是入加州伯克利大學讀政治係的ABC,現在紐約從事研究類工作,他這本書是獲獎小說。基於以上幾點,我有興趣閱讀,讀後也確實解答了我的若幹疑問,並有所獲。略述如下。
這小說實際相當於他的自傳。是講abc融入的過程的。期間,有很多感人片段如下:
1,從他懂事開始,他的家庭就不懈地給予他融入的各種教育。如他父親因1980s後台灣的經濟起飛和在美工作的玻璃天花板,就單身回台灣做技術高層,留下兩部傳真機來展開父子聯係:如幫忙解數學題,討論孩子最新關注的球賽和搖滾歌曲等等。作者附錄好幾頁其父親的傳真筆記,真是拳拳父親之心啊!寫那麽多,寫那麽細致,關注與孩子的真實溝通。我想我在同樣情形之下,絕做不到那麽好。可歎!
2,是講他在中學大學時代跟同學們一起追的歌星搖滾樂隊球隊,及各種小玩樂的青春心情。我大致推算了一下,學做一個abc,即徹底學習美國孩子的喜好做派,大約得花十八年。這些年中,積極跟著風向,他們追什麽你追什麽,他們幹啥你幹啥。才能擁有“他的世界”,亦即你的世界。(光是作者提及的搖滾樂隊,歌曲名,就有幾十個。我隻風聞過一個(queens)樂隊。這知識沒在美國呆過深潤過那麽些個環境,真是不了解。這就是文化!但作為亞裔美國人,或者說受過美式文化熏陶過的個體,其創作又得根植於什麽?就是另一問題。舉個例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書,我讀過挺多。他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對西方音樂啊什麽的特別推崇,如他曾經開過爵士酒吧,對西方爵士樂樂隊及樂手如數家珍。他的作品被提名好幾次諾獎,但都沒得到。why?我以為他作品最大的問題是崇尚西方文化,你做個“二鬼子”寫手,寫的有些崇敬西方文化並摘錄西方語句的文字作品,即使出色,讓西方主流社會的獎項評選者評選,似不大有意思,原創性不好吧。我意思中日讀者讀起來,覺得他的作品“洋氣”,但對歐美讀者,就是另一觀感了。I do not know.)
3,是以他這個被家庭盡全力栽培,又自由成長的abc而言,還是有某些成長之痛。其一,他選修伯克利政治係,這是亞裔學生少修的專業。他在那裏遇到很多將來要成為律師政治任務的背景很好的同學們,競爭呢?不容易。其二,他觀察到他遇到的一個日裔美國人Kevin,是個陽光燦爛的大男生,那自信是其他移民家庭孩子少有的(Kevin家庭約移美四五代了),而Kevin熱衷的學校兄弟會及活動,是他過門而不入的。其三,他與Kevin,相交甚歡,成了最好的朋友。而kevin突然被闖入居所的匪徒搶劫殺害後,那巨大的失落,那巨大的傷痛,成了他從“陽光怪咖”步入成年人隊伍的轉折點。
總歸,這著者的書解答了我的疑問,和對真正融入美國文化的人的探究。結論是多少努力都是不夠的。就像我移美初始,我妹說的,來美的人要弄身份,語言,學曆,工作,及對各種規矩文化的了解,永遠沒個完!這作者,已經是恩澤著上一代的積累了(如家裏可負擔起伯克利學費,或任由他挑選東西岸學校專業,由母親在加州全程為他“保駕護航”),還有那麽些困擾!所以,放輕鬆些,對自己對家人,平靜看待所遭遇的一切問題。人生嘛,不就是不斷克服困難嗎。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