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西安遊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陳其綱(悲喜同源)有感

(2025-09-20 10:50:33) 下一個

在圖書館抓起這本書,是看到他曾任2008年奧運會音樂總監,且有三十餘年旅法經曆。這在國外久了之人,應該是說話比較直接坦率的吧。讀後確感如此,更多的是對音樂對作曲的理解。略述一下。

作者北京人士,約七十餘歲,從小讀音樂附中,文革後進入北京音樂最高學府修作曲。又於1984年左右赴法讀碩士博士,綿延在那裏三十幾年。他在法國師名師,也得到一些貴人相助,但畢竟音樂理念有所不同,發展有限。後跟國內音樂界人士交流較多,並代理某品牌在中國的管樂器銷售,從而解決了自身經濟問題,並獲得了與國內若幹大項目的合作機會。如獲邀做2008年奧運會的音樂總監,跟張藝謀“會同作戰”。

我印象深是他任總監期間,屬下大多居住周圍,每天從早九點到夜裏三點,每個鍾頭開交流會,督促各項事情的進展,一連八到十個月,從無間歇。這真是“大匯戰”,人生難得的機遇與挑戰。期間遇到各種挑戰,如一些中國著名詞曲家抱怨不給他們機會作曲寫歌,就召集一個會議,專門為各位名家解釋-此次奧運音樂作品挑選,隻看質量不看名氣,要取得諒解等等。即中國思路與國際通行做法,個人名譽與整體對國家聲譽的影響之間的考量。種種衝突也罷,不同也罷,都有挺多。對於一個旅居國外多年,想在專業上有建樹,並能盡一己之力為中國音樂屆的未來做些事情的音樂人來說,壓力焦灼與希望信心並存。他2022年以後是在國內一個叫“耕讀書院”的類似隱居地方的山野,做作曲集訓營的工作,訓練下一代成年音樂人。。。

我解讀他的真實:

1,是細講他初到法國,竭盡全力去尋訪名師的過程。真是很費勁很堅持才得以被收為學生。(這跟我們大多數人初來國外時一樣,you are nobody).他費力跟上課程進度,一門一門課地攻讀,用盡心力去理解很多相當感性的作品分析課程,詳盡細瑣,真是粉身碎骨的劇烈衝擊和自身變化啊。我理解,很多科學課程,都是客觀的理論推導,即使用不很熟練的語言理解起來,不大有歧議的可能。而較感性的音樂類課程,聽者與講授者感受不同,但必須接受或理解引導者他/她的分析,頗為不易。故用三十幾年終於練成“融匯中西”的音樂理論與文化,實實是幸呢亦或不幸?反正我覺得很多人可能受不了早就撤離了。

2,是他上完一個碩士,為了身份問題,隻好又讀了一個碩士一個博士。即使如此,經濟一直較緊張,多年以泡麵為主食。即使有委托創作作曲的情形,收入也是不穩定的。此狀況好久都沒解決,必須兼職做其他才能維持生活。直到某個偶然情形,他帶某法國管樂器公司老板考察中國國內銷售渠道,並趁機成立與人合夥的公司,拿到獨家代理權銷售國外名牌管樂器,其個人經濟狀況才好起來。(或者用套話說,他背靠的中國的巨大資源,和他旅法音樂人的獨特背景相結合,才成就了一個更大的他)。

3,講他屢次發表新作曲作品,為寫作,為找到合適樂團合適樂手演奏的機會和磨合之難。一般成功人士,往往會說他做出的事情多容易多偶然;但陳卻實在地說,他做出哪支曲,難在哪裏,找人合作,難在哪裏(其實很多次,都是因為別國樂手體味不來他曲子中的意境,是溝通的困難,要教要磨合)。

4、講他個人事業成功後,失去愛子,並自身被查出癌症之時,對人生所持的懷疑態度。即萬事皆空的心境描述。也是蠻真實的。隨後因朋友相邀,客居鄉野,主持“作曲訓練營”時,又是專注又投入,仿佛獲得了新的生命意義。也真實也理解。

總之,這是本好書,言之有物,要言之鑿鑿。作者是成功人士,尚能做到好些方麵的真實。其真實感人。(我隨後在網上聽了陳的作品演出片段,如(五行)(源),真是現代又難懂啊。)

而後幾天,我又聽了幾期叨叨馮的音樂講座,對照作曲家自傳,被其他音樂人以通俗語匯對作曲/指揮及嚴肅音樂作品的分析來疏導,我才算完成了對那自傳的閱讀,及對音樂多一分的理解。

僅以此記。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