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6)
2023 (122)
多去不同圖書館的好處之一,就是能碰到好書好雜誌。最近一次,我就偶遇了一本(oh reader)的針對書蟲的雜誌。頗為喜歡,稍講一講它。
這雜誌出版才出過二十多期,是本新雜誌。其內容大致幾類:介紹新近好書,介紹書蟲喜歡的器具,發表與讀書感受相關的文章。
我很喜歡它關於書蟲喜歡器具一欄。那裏介紹的物件:有夜用書架上的書型led燈,有適合讀書的沙發,有書房布置佳例,有讓書蟲會心一笑的咖啡杯,有有香味的書簽等等。雖然我知道是廣告,可這是獨一份的雜誌,會用這麽貼心的語句,描述滿足讀書人讀書時的需要器具。man!真是大愛!雖然我知道專門設計的家具啊器物啊會比較貴,但在這比較心浮氣躁的年代,有誰還關心經常讀書的人的細節要求!Very nice!它的每一個字,都沁潤著我的心。好想好想,好想擁你入懷!雖然大概率,我還是呆在老書桌老台燈底下閱讀,但它的同情共感,讓我感懷!
另外,有關讀書感受的文章,我覺得頗通俗。一般,美國這邊專門的書評雜誌,都羅列很多近期的好書書評,大多短小,相當於內容簡介。有長篇書評,又大多職業評論人所寫,對於英文書讀得不多讀得不新的讀者來看,多數一頭霧水。我有時讀書評報紙或雜誌,就挑讀有關亞裔作者著作的評論,其他不讀。讀不懂,也沒興趣。就像我讀其他英文 報紙,跟亞裔相關的人或事兒多讀。時間精力所限。(oh reader)雜誌上的書評,我覺得不難讀。語言也不fancy, 真情實感多一些。就仿佛有時讀Reddit 上本地美國人的問題回複,有所得又是家常語言。
其他感想。最近在不常去圖書館看到不同的書,或不同的雜誌,滿欣喜。曾經某時,我覺得那些圖書館的大部分收藏,都跟我沒關係似的。偶爾有空,或者說有小煩惱時的躲避,鑽進書裏,馬上變成了那個少時的我,一切都不記得了,盡興地神遊在那本書的世界裏,倒是挺娛情的。往壞了說,是逃避。往好了說,是心能靜下來。於我是與著者共時空的少有時間。真希望像那個小說家似的,躲在南方自己的庭院裏,弄書架收藏12,000餘本書,且很多都是他寫作之餘的個人興趣點(他叫mcqueen什麽的,其小說作品已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十幾部,其他電視劇若幹,近期剛去世),如高數微積分的某些理論就傾心研究,筆墨記載的心得寫在十幾本相關著作書頁邊緣,亦或是某種哲學理論,這才是真正身心自由的書人做的事兒。他有趣的言語包括:有次他被邀請去某大學講演(關於他的新書),他拒絕了。他說“我要講的話已經寫在書裏,有啥必要講演的!”於是他家下一周又吃了一周的豆子(他太太語)。
總結一句,此雜誌表述了很多“小書人”的心境,會吸引同好的喜愛。在競爭如此激烈,出版界不大賺錢的時期,創辦這樣一般雜誌,針對有限定的一批讀者,真的挺好!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