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西安遊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筆記二則

(2025-07-28 17:51:00) 下一個

周末抽空讀了兩本書:一是台灣一位藝術史學人寫的(美麗的書來自台灣),另一本是賈平凹先生的(商州三錄)。書籍各有特點,略述如下。

(美麗的書來自台灣),是講述1895年到1945年間及其後幾年台灣書籍裝幀發展狀況的。我先是一章章看,它介紹台灣從日據時期開始出版過的書籍雜誌的作品及藝術家介紹,其作品大致與日本同期藝術裝幀工藝相同,受其影響很大,因派駐台灣的藝術教育者都是日本藝術學校畢業的。後期,慢慢有日本藝術教育者培養出的台灣本土設計人員,深造方向也是去日本/歐美等地進修藝術理論等,逐步成長出一些本土人才,其作品風格特點也從傳統日式和風到現代派等等。我驚訝的是,我讀到一多半後,才明白-台灣在日據時期,雜誌等文化刊物都是日文的,即台灣本土人要用日語寫作才能發表,藝術設計要投稿日本人為主的編緝部,漢語漢語文稿很少。。。什麽是亡國?什麽是日據?就是一切官方東西以日文為主。太意外了!以前很少人提過這事!原先台灣那時是這樣啊!那人呢!學生上學用日語教?日常會話以日語為正宗?日本曾建立的偽滿洲國是不是也這樣?先文化洗腦?難怪都德會有(最後一課)。令人深思。

我也是很感慨本書女作者,真是很認真地調查取證,搜尋了諸多曆史舊物予以佐證,完成這本中厚的中文論文集結成集。這個論題,在大陸是不會談論的,而台灣本土人很認真地從這個角度介紹日據時期的美術裝幀工作,很有填補空白的作用。我本隻是對書籍裝幀有點興趣,讀後發現其裝幀史是日據曆史的一部分。對我也是開卷有益吧。

另一本賈平凹的(商州三錄),是完全另一種調子。作者是用的深沉洗練的筆,書寫商州的山山水水,曆史人情。他從一村一寨,一山一水著手,寫盡了那裏的風土人情。既不美化也不醜化,著眼於自己的眼耳見聞,著眼於那裏近幾十年的滄桑變化,一一白描。皇天厚土啊!

他筆下的人物們,其實跟他筆下的此地的山/河/路/生靈等等一樣,是生於斯長於斯的,與商州的山山水水有濃得化不開的情愫。

我感受到大作家的不同。他不是寫讚歌,也不是挖掘貧窮落後時期的“奇形怪狀”做“兜售”,他就是實在地書寫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現在發生的一切,腦中不停地審視著,作為商州,商州人,這一個群體會在新時期有什麽走向?

他的書,不是讚歌,又是“讚歌”,是由深入體惜蒼生的文化人所寫的一首給家鄉的讚歌。

因著他的文字,我不禁回想我曾遊玩過的商南縣城及附近金絲峽景區的風土人情,商州的特產核桃等。

書寫源於了解,作者了解商州那三麵環山的方圓幾千裏地方風土,了解那裏幾十萬人口的喜怒哀樂。故而他是鄉土作家,又高於鄉土作家。真是挺有意思的一本書。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