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日找到一本台灣出版的旅遊雜誌“TOGO”,中文叫“泛遊情報”。一捧起它,我就放不下手了,一連看了它今年出版的好幾期。真的是好編纂好文章好照片。總之,它很對我的胃口。這本雜誌已出版了三百多期,每月一期。而對我,就像久旱逢甘露,我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旅遊雜誌。下麵我掰開了說。
我原來閑來時,有時讀點兒《TRAVEL LEASURE》等英文旅遊雜誌。我能分辨出,那雜誌的遊記寫得挺好,配的圖片質量也很高。但不知怎的,可能是英文之故,或者是它麵向的讀者群較高端,它推薦的酒店啊線路啊美食啊,我覺得有點兒夠不到。比如有一期它討論最值得的一百家飯店。又比如,我熟人去南極郵輪了,我很有興趣了解那趟旅行要幾多經費,具體都停靠了哪裏等等。那熟人半生不熟,我不好意思開口問。剛好看到這英文雜誌裏南極郵輪的遊記,我細細研讀它的每行文字,每張圖片,仿佛它回答了所有我想問但沒問的關於南極郵輪的問題。真是“現身說法”啊。我分析後覺得那作者仿佛參加的是小郵輪專線,我那熟人應該乘的遊船比較大比較便宜一點兒。而且,英文旅遊雜誌旅遊熱點偏向歐洲等地,講亞洲的較少。而我因著自己的亞裔身份,對亞洲各地興趣挺大。
我在文城,有時也看看文友去各地的遊記。有些有統領有重點,有些是流水賬。我另看的是《世界日報》的周末刊上的遊記,也是觀感寥寥。比如說那些遊記配的照片,有點老報紙照片滿眼花花點子的感覺,因為是新聞紙印彩色照片,像素也不夠,色彩還原也不夠,極少能勾引人想去遊覽的欲望。
現今我發現的這本《泛遊情報》雜誌,它有幾點抓人:
一是銅版紙大開頁,印刷好,其照片質量好,攝影也很棒。它會讓我想,某天,華語世界也有人做雜誌做成像《國家地理》雜誌那樣的硬牌子。
二是選題精,主題抓人。每期它都有一個中心選題:如直擊北上廣,如漫遊古城清邁等,其他再配以一些宣傳台灣當地旅遊項目的文章做陪襯。我在讀它的時候,會心一笑——它選擇的一些博物館,都很有文青感。或者說是有些情懷的人會注意會拜訪的地兒。我會被這類文章小小地打動。比如它會介紹台灣金門島旅遊,也會介紹宜蘭等地旅遊項目。它關注介紹的,不是網紅打卡那樣的時髦地兒,有些是讓人沉靜回味思考的曆史故地。(我因為偶爾看台灣電視台的節目《食尚玩家》,借那些鏡頭了解一下台灣風土,但後來有點受不了年輕主持人們的嬉笑哈哈,輕鬆是輕鬆,咋看著有點缺文化隻娛樂呢)。
三是它的雜誌後幾頁總有一些有趣的數字。如2002年1~6月台灣進出境遊客來源去處及人數表。它還有台灣各航空公司去同一國度的航班表及價格表,並有旅行社的介紹及推廣。看得出,它像是台灣旅遊局的監測信息窗口,很有把旅遊做成一盤大棋的意味。蠻有意思。
我回顧了一下自己以前在國內看的旅遊雜誌。似乎是因為經費問題,旅遊雜誌都用的報刊紙張,以信息提供為主(早十幾年前)。我沒有太多印象。這些年國內旅遊雜誌有無長足進步,我不了解。僅十幾年前記憶,我隻記得全銅版紙的雜誌隻有《世界時裝之苑》《時尚bazaar》這類時裝雜誌,其他雜誌寥寥。而且據說,紙媒都衰落了,雜誌運行困難的多。。。
總言之,我看過的中文旅遊雜誌裏,《TOGO》算是很好的了。也可能我在紐約這些年忙於打工,思鄉及對亞洲的關注,使得這雜誌在我眼裏,似為我開了一扇,感覺那樣的唯美又美好,似乎它還周圍團聚著一批有雅好的人。真是有趣,怎麽台灣人編撰起中文的旅遊文化節目,像《大陸尋奇》之類,比大陸的同類節目編的好呢,而做旅遊雜誌也挺強啊。這裏麵有旅遊的發達有文化的積澱,更有藏富於民的積累吧。(我意思是台灣較平靜,民間較富有,旅行雜誌的基礎受眾較廣。我鏈接的另一個台灣人的海外旅遊雜記FACEBOOK群,反映出很多普通人都實踐著歐洲某國深度遊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