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遊子

久識文學城,才有時間整理文字。願與諸君共享浪花,慰藉遊子之意
個人資料
西安遊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異鄉人之四

(2020-05-19 19:56:36) 下一個

我介紹的第四本書也是我在後殖民主義小說學習中接觸到的,一位海地女作家寫的尋根小說。名字我一時記不起。書從一位12歲的海地女孩眼裏看世界,當時她在老家由祖母和姨媽看護,條件艱苦但有愛幸福成長著。有天她媽媽(離鄉多年在美打拚)寄來了飛機票,要她去美國團聚。她在新環境下生活成長,總是和周遭不和諧,後回到海地後找到滋養她的文化,獲得新生的勇氣

           女孩不舍中迷糊地來到紐約,她隻見過照片裏的媽媽聽過媽媽在錄音帶帶裏的聲音。她媽媽人還挺好看,待她也很好,想盡一切辦法讓她學習,讓她學著做個美國人。她媽媽多年單身,經常做惡夢大叫,女孩就陪媽媽熬到天明。她媽媽在老人院做護工,經常在病人家守夜掙外快。媽媽希望她努力學習做個醫生。她在學校社區遇到很多欺負但都忍了。因為媽媽已經活得辛苦。唯一不能忍的是她媽媽因被強奸生的她,就特別在意她的處女聖潔,經常不顧她的感受檢查她的私處。她為此很痛苦。

       她十七歲時結識鄰居-一個老黑人爵士樂手,身心受到慰藉。後因與老樂手交往她與媽媽決裂,搬出家開始婚姻生活。但身心的破碎使她經常噩夢嘔吐,甚至有孩子後也心神不安。直到她返回海地探祖母姨媽,親情鄉情慰藉下,她釋懷自己出生不潔的情緒(那強奸害媽媽長年噩夢不覺),她才決計回美跟媽媽和解。她探望時媽媽已剖腹自殺身亡,隻趕上了葬禮。她望著懷中的嬰兒,盼望她的女兒能過一個正常有愛的人生。

我讀過原文前幾章。後麵都是用·SPARKNOTE查的(因定的書郵寄丟失)。我後來補讀時,最大的感覺就是摘抄讀不出“韻味”。原文作者遣詞造句有其特點,深懷感情的描景營造了氣氛,細節上交代的傳說民俗都是與主題有關的。二是每個人幼時母國的文化,哪怕是村婦吟唱的歌謠,村人祭奠敬拜的神靈,傳說的故事與應用的俗語規矩,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極其重要的。像那12歲的海地小姑娘,要不是擁有童年家鄉親人給的愛和鄉土教育,她沒法在異國他鄉立足,心靈不夠強大就會被壓死。原有文化的精神滋養使她活下來(從小女孩到成年),而返國尋找身份認同和定位,也使她走出舊的夢魘,重獲新生。

        我記得中國有句老話“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雖然我看書感受到海地政局的混亂,經濟的破碎,民間傳統的保守陳舊,傳說故事的新異跳躍,但我深深體會到這些是海地人的根,沒有原生文化的人是無根的人,丟了原生文化的人是失魂的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treat 回複 悄悄話 “沒有原生文化的人是無根的人,丟了原生文化的人是失魂的人。”,是這樣的,但如果是自願的脫離,或者是情非得已,就不要回頭看了。move on!
我一個黑人同事說到尋根文化,很覺得刺痛。她說學校各個階段總有一個project for social study,就是尋根的。每次遇到這個時候,她說我們黑人總是覺得很自卑。因為最多追到grandparent 這代就斷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