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蓮耦園夏友明

荷蓮耦園夏友明,湖北武漢市新洲區倉子埠龍王墩人,曾任教位於四川省的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現旅居溫哥華。
正文

父親的家(五)

(2020-06-21 19:49:15) 下一個

接前文

 

紀實小說連載 :往日的親情——父親的家 

 

 

父親母親一輩子清貧,一輩子卑微。可是在父母的心中,父母親是富足的,在伢們的心中,父母親是崇高的。父母親教導子女們相互關愛,盼望著每個人都順順利利,可是卻從來沒有教育孩子們要怎樣孝敬父母,從來不向子女們索求什麽。

 

 

2006年那年,也是母親在世的最後一年,母親想自己的細兒子,想得很厲害,以至於每次聽到空中飛機的聲音,都要問家人是不是友明坐飛機回來了。以前每次打電話,哥哥嫂嫂們考慮到我一個人遠在他鄉,孤苦伶仃,其實也不容易,不比大家在一起,沒事的時候大家拉拉家常,有事的時候大家可以相互幫幫。所以電話中告訴我的都是父親母親都很好,一直到現在還是如此,甚至於碰到侄兒侄女接電話,他們也都會說爹(普通話的爺爺)身體很好,叫我放心。

 

不過那一次大哥實在忍不住,在電話中告訴了我實情。當我見到母親的時候,母親真的老了,和從前頭腦明白,做事利落的樣子,完全是判若兩人,心一下又酸又痛,覺得從一開始就虧欠老人家太多太多。想到古人的“父母在,不遠行”,說的是男兒盡孝道的基本原則,可是我不但遠行了,而且越行越遠。又想到農村的習慣,往往是兄長們分家另立門戶後,父母親一般跟著細兒一起的。可是我們家卻是我遠走他鄉,照顧父母親的責任完全落在了兩個哥哥的身上,不禁又是自責又是羞愧。

 

母親見到了我,問長又問短,同一個問題,隔著幾分鍾又要重複問一次,看得出人也是無比的開心。如果要問母親這輩子對我要求什麽的話,大概在老人臨終前,讓自己的孩子回來看看她,便是她唯一的要求了。而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母親讓我回來看看她,不如說是她就是想讓我回來,就是想讓她好看到自己的細伢們確確實實是好好的。即使是要離開,也要完完全全地放下心來,才可以安安心心地離去。

 

父母親就是這樣心裏想的全都是細伢們,從來沒有要求任何回報。“四人幫”垮台之後,黨中央撥亂反正,父親恢複了黨籍,在政治上得到了徹底平反,更重要的是父母親盼望的細伢們的溫飽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各家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哥一家搬到了倉埠鎮,細哥一家搬到了周鋪街,姐一家過得也還算好,對於像我父母親這些經曆了政治動蕩,又飽受自然災害之苦的一代來說,真的是太滿足了。

 

父親母親真的沒有要求細伢們什麽,也沒有教導子女們要孝順什麽。可是父母親的細伢們,雖然都不富有,又都還要為生活奔波,但心裏卻都裝著自己的父親母親。

 

母親去世以後,原本父親住在大哥家的,可是大哥不幸被一場車禍奪走了生命,細哥擔心父親生活在原來的環境中傷心難過,就主動把父親接到周鋪的家中。隻是細哥還在我的同學的單位上班,好在父親雖然九十多歲了,都還行動自如,都還能自己打理一切。不過細哥細嫂周末都一定會買些菜回來的,陪陪老人家。大嫂也時常要接父親去住幾天,雖然父親總是推托不去,最後還是被自己的長孫拉到車上,到倉埠去吃個飯。最差的是我,隻能時不時地打個電話,可惜我又不會說些親昵的話,不過一聲問候,感覺父親總是開心不已。

 

如今父親已是九十四歲的高齡了,父親的家也更大了,父母親的重孫輩都已經一大串,最長的都參加了工作,父親還能一一叫出名字來。在父親看來,一大家人依然和和睦睦,正是父親最引以為自豪的地方,也難怪微笑總是掛在父親的臉上。

 

母親生前的全部就是要維護這個家,記得分家的時候,母親是多麽的不情願,多麽的舍不得,後來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們雖然不吃一口鍋裏的飯,但依然是彼此關心,相互關照,心裏才踏實下來。如今父母親的孫子輩們又繼續傳承了這樣的模式,從我列席他(她)們的微信群中,看到他們之間的親密,看到他們對待他們父母和祖父親的孝心。一個關於親情這樣簡單的故事,又一代代這樣自然而然地重複著。

 

父親的家平凡又普通,父親母親的一輩子普通又平凡。沒有土豪大亨們的氣派,沒有權貴官僚們的榮耀。但是,和天下所有慈祥善良的父母親一樣,父母親用心力營造的家裏的那份溫馨和親情,其實就是一份最珍貴的財富,父母親言傳身教,努力傳遞的那份愛心和真誠,其實就是人生最強大的權柄。 

 

後記

 

"偉人"的傳記,不乏有名氣的作家"拍馬"。"名人"的傳記,不缺有名氣的作家"吹牛"。普通的老百姓的啊,平凡又樸質,簡單又真實,可是又有誰真正在意呢?!

 

 

一直考慮要寫這篇自傳體的雜文,多少次的畏難情緒,多少次的努力和堅持,斷斷續續的總算完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自傳,隻有靠我們老百姓自己寫!所以這篇文章不僅是為我年邁的父親而作的,為我去世的母親而作的,為父親的所有家人和親友而作的,也是為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作的。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人民推翻了黑暗的舊時代,建立了新社會,又走上了經濟社會和物質社會。人類社會的快速進步,不斷追求名利和成功已是現代社會的共識,可是請不要讓親情與我們漸行漸遠。因為在生活中,親情曾經激起的那朵無名的小浪花,雖然永遠也不可能重複,卻總是那樣的刻骨銘心,注定是人生從今往後的一個夢想、一個奢望,一個寄托......

 

市請閱公眾號版

https://mp.weixin.qq.com/s/5UoinnH759C_jec592eDi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