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為誰而流?
(2005-12-02 12:01:15)
下一個
近來與幾個朋友閑聊,發覺人到中年的我們對生活的檢討還是那麽迫切,希望家庭婚姻之船在經曆了大起大落後仍能找到一條行駛平穩的航道。就是在見多了眼淚,聽多了嘮叨,在見識了歡笑中掙紮,奮鬥中不甘,經驗中摔打,幸福中失落的一幕幕後,覺得就是為了單純對得住自己,也願意把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我無意作一個家庭判官。“清官難斷家務事”本身就說明家庭瑣事是沒法用是或非來定義的。然而,就是這關起門來自成一體的社會細胞常常牽動著當事人的神經,天天喜怒哀樂的循環往複。其實我認識的朋友們,大家都很兢兢業業,努力扮演著生活所賜的角色。可一旦家庭生活的軌道不按人們想象的邏輯演繹時,不管是愁眉之下還是笑臉之上,大家都在展現現實戲劇中的種種,說生活是戲就一點不為過了。但撥開層層表象,說到底造成家庭生活不和諧的不外乎下麵幾種原因。
第一是為孩子。沒有孩子的家庭當然不在此討論範圍以內。大多數家庭都沿了傳統的模式在結婚後就是生孩子、養孩子。兩個人的世界時,沒有孩子作為“第三者”橫亙在中間,單是年輕夫妻之間的肌膚之親就可以化解因柴米油鹽而生的平凡瑣碎,那時候用煤油爐煮上一碗方便麵分享也是浪漫溫馨的。然而孩子的降臨一下打破了兩人的平靜,把兩點一線的均衡轉變為三點甚或四點五點的麵的平衡就成了考核夫妻能力的測試。做的好者,不論三人世界還是四人王國,所有的點都用愛、用汗水和心血連接起來,幸福的家庭就這樣呈現在人們麵前了;作得差的,家庭成員之間雖有維係,但各自獨立成點,用心良苦地加以連接卻屢屢脫線。究其原因,是因為養育孩子的辦法千萬條,但怎麽使勁都不得要領。比如爸爸嚴厲,而媽媽寵愛,爸爸的權威就被媽媽輕易的抵消了;又比如,在媽媽處得不到的東西,在爸爸那裏卻輕易地就得到了,從此孩子便學會了察言觀色,撿“軟”的下手;還比如,媽媽認為除學校有限的家庭作業外,另外開點“小灶”是應該的,而爸爸卻覺得美國孩子們天天玩可最後還是在中國人之上作老板,何不也任其發展,所以孩子就天天把看電視玩遊戲當作人生正餐;另外就是,別人的孩子都上哈佛耶魯了,為了孩子,孟母三遷也值得,但老公認為,我當年也是農村出來的,在美國沒上名校也照樣碩士博士的,沒上哈佛耶魯也照樣掙錢養家糊口,沒見比人低一等的;如此種種。想想看,夫妻之間吵架拌嘴,是不是多是因孩子而起?是不是都是因為在孩子品行管教和孩子學校教育上有分歧才導致夫妻不和的?有人說,夫妻之間關於孩子的矛盾占了所有家庭矛盾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那麽解決了夫妻在這方麵的矛盾就等於把家庭矛盾解決了一半。我也沒有養育孩子的錦囊妙計,我現在都還在到處求佛拜師,希望能在養育兩個兒子的過程中與先生同舟共濟減少頭痛才是。但有一點我認為是夫妻倆要共同努力而我們一直都在堅持的,那就是:不管夫妻倆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多大的原則衝突,哪怕你對對方當時的管教方式如何不認同,但在孩子麵前一定要“父唱婦隨”或“婦唱夫隨”,一定不能當麵唱“反”調,就是“錯”的也得堅持,也得隨了對方而“眾口一心”。當然,私底下,你可以指出對方的不是而糾正對方,但切不可當麵 給孩子“可乘之機”,以為他們可以以父親之“矛”去攻母親之“盾”。想想看,本來是以教育好孩子為出發點的,卻因方式不當而引火燒身,孩子們不知該聽誰的不說,倆大人倒自個兒掐了起來,誰受益了?這種“戰爭”,兩敗俱傷,永遠沒有贏家。至於是否會“冤枉”了孩子,這種可能是有的,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去給孩子認錯。不要以為錯怪了孩子,孩子會記父母的仇;須知,孩子隻記那些作錯了還楞不認賬的父母的仇。 看了我這些字,別以為我在管教孩子上已出道滿師,在怎麽“經濟實惠”地養孩子的路上我正走得跌跌撞撞呐。
第二是為家務。我的女友們除了抱怨養孩子難外,其次數落得最多就是老公的“懶”了。有一朋友說她老公是醋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兒,後院的草長得齊腰深了也懶得剪;還有一朋友晚上加班回家後,老公和兒子還翹首等待著她回來作晚飯;更有甚者,天天與兒子搶電視看搶遊戲機玩而不屑過問一下孩子學習情況的。這種因家務事而起的爭端是最容易傷害夫妻感情的。細究起來,都是雞毛蒜皮之事,但常常是這些小事影響著夫妻之間的大感情。我不用在這裏羅列所有的家庭瑣事,有同感的都知道“養家”意味著什麽。我常常對我的女友們說,除非你不打算把日子過下去,為這種“瑣事”傷和氣實在是不值得,“計較”的結果是不但老公作家務的智商沒有提高一點還把自己氣個半死。忽略男人其它的功能不計,我暫把天下的男人分為兩種:作家務的男人和不作家務的男人。這樣劃分的好處是為了把我所要說的問題簡化和把道理說透,沒有任何貶低男人的意思。前一種類型我們公推的是上海男人。我雖沒認識幾個上海男人,但認識的幾個都真的是非常優秀且是典型的“馬大嫂” – 買,汰,燒。所有不諳家務或不想作家務的女人,如果還想成家的話,上海型男人是首選。當然上海男人是不是喜歡你這種“懶”女人那是另一篇文章的話題。上海男人都善於做家務,但善於做家務的男人並不都是上海男人,所以上海男人不能掠所有勤快男人之美。我一好友的先生是廣東人,裏外一把手,常讓一些家有懶男的太太們誇獎的同時又心裏酸酸的,都說下輩子呀,不嫁上海男人要改嫁廣東男人了。至於後一種類型的男人,似乎沒有地域代表性,東南西北,到處都有,共同特點是“眼裏沒事兒”,也就是對家務活視而不見,置若罔聞。這類男人又分兩種,一種是“無辜”的,他倒不是真的骨子裏懶,而是腦子裏缺“家務”這根弦,不撥不響。在太太抱怨時,他的口頭禪是“你怎麽不告訴我呀?”,言下之意,你告訴我我就去作呀。你說要清理桌子吃晚飯了,他就把桌子上的東西挪走,至於是否該擺上碗筷,太太沒指示,所以就不作了。象蛤蟆,戳一下才跳一下。這種老公,較之“二郎腿”先生,屬可教育好的對象,雖然不主動,但態度還算端正,也比較虛心誠懇,如果太太不想體力上太勞累的話,多動動嘴皮,這日子還是可以過下去的,為家務而生的架也是吵不起來的。另種男人就是太太們經常口誅筆伐,眼淚也可以為之流上三天三夜的男人。這種老公,沒有大恙,不抽煙,不喝酒,不嫖也不賭,也算是個好青年。但就是在做家務上跟老婆計較到底。君子遠庖廚,哪有男人下廚房的?我生來就沒幹過家務活,現在要我學,難矣!我一天到晚上班,麵包牛奶都是我掙的,還要伺候家事,要你老婆幹啥?我作了飯,你就得洗碗,我割了草,你就得洗衣,什麽事不能我一人幹!我前天作了這,昨天作了那,今天該你了!說到底,家務事變成皮球,在夫妻倆手上推來推去;有時家務事也變成一種懲罰,在情緒不好時用之抵禦;家務事還可以變成一盆髒水,必要時潑上一些來惡心對方。說白了,夫妻倆都沒有意識到家務事就象空氣,一旦成家就避不開躲不掉。與其屏住呼吸難受,不如敞開了心肺吸入看做家務是否真的那麽無法忍受。其實,大多數家務事是用不著分工的,比如照看孩子,比如指導孩子作業,比如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運動隊,比如作飯時當下手,比如洗衣後幫疊衣,比如拖地抹屋洗廁所,如此種種都是可以不等對方幹而自己就可以幹的。誰規定了飯一定得女人作,衣一定得女人洗?誰說女人就不能刷牆,女人就不能割草?有時侯,因家務而起的糾紛並不是因家務本身,而是隱藏在家務背後的態度。好多太太都說過,她們真的不在乎做家務的,她們知道家務就是結婚的陪嫁,是與“身”俱來的,是為人妻,為人母的部分,是所有叫“日子”的總和,沒了家務,就沒了日子,所以在進入婚姻圍城之前就做好了思想準備的。之所以後來變成“怨婦”,實在是因為凡此種種都得不到丈夫的認同,所有的任勞任怨都得不到丈夫的感激,所有的辛苦換不來丈夫的誇獎,似乎女人承擔家務是天經地義,理當如此。就是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刺激了諸多女人的淚腺,所以把原來的“自覺自願”變成了“消極抵抗”,與丈夫的計較日益加深,並在家務的“推手”遊戲中自艾自憐,在埋怨中數落自家的老公,並把自己的日子搞的愁雲慘霧。繼之而來的就是夫妻冷戰,子女便從中受害。想一想,這場“戰爭”誰又是贏家?互相埋怨傷害的結果隻能是家庭關係的裂痕越來越大,心理負擔越來越重,快樂的日子越來越少。那麽,就沒有“出頭”日子了?倒也未必。依我看來,處理家務的秘訣不在“等”- 等著對方的主動,等著對方的良心發現,等著對方把什麽都做完後好高枕無憂 – 而在“搶”。在多年做家務的磨合中我發現“搶”是減低家庭因家務而生摩擦最有效率的辦法,尤其是那種“雙職工”家庭。又工作又養孩子還要顧及方方麵麵的家庭就不能學蜜蜂王國,指望有“公蜂”“母蜂”之分,倆人都得是“工蜂”,都應忙得團團轉,沒有誰伺候誰的道理。所有的家務事都是共同的,所有的日子都是共有的。每天柴米油鹽就那麽點事兒,搶著做完了大家就都歇下來了,不存在誰怨誰做多做少的問題。其實,越是搶,就越希望自己早點把事情做完,然後大家都可以早點坐下來共同看看電視讀讀報紙,好與孩子相處更多的時間。如果先生一人忙進忙出,而我一人戳在電視機前看韓劇,那我心裏一定是忐忑不安的;同樣,如果我晚上八九點了還一人在廚房洗碗收拾,洗衣房裏還堆著未疊的衣服,孩子也還在看電視等著媽媽給洗臉讀書,而先生已在網上與人聊天聊得熱火朝天,我心裏一定是恨得牙癢癢,恨不得把計算機砸了才解恨。這種情形下,誰又有好脾氣呢?長此以往,夫妻不打架才怪!還是那句話,如果還想把日子過下去,請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家務。如果看對方作家務實在辛苦,你就沒有理由輕鬆;有時作家務事帶來的難度遠沒有夫妻因家務而引起的“戰爭”所帶來的“創傷”來得猛烈。兩害相權,我倒是願意選擇那危害“輕”的一個。
第三是為錢。較之家務矛盾,這個問題不普遍,可一旦觸及,即是家庭矛盾的一個火藥桶,爆炸起來當量無窮。它不僅隻涉及到當事人一個家庭,還涉及到夫妻雙方背後的其他社會關係,能把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都能裹攜進來。我有一女友,嫁了個才華橫溢的丈夫,養了一對可愛的兒女;老公不但事業有成,還體貼入微,隻要在家就相幫著太太把屋裏屋外收拾得整整齊齊,是人人羨慕的一對好夫妻。可就是這樣一個和諧的家庭卻在錢的“陰溝”裏翻了船。丈夫來自農村,從小家境貧寒。來美國後總隔三差五地往家寄錢,想讓年邁的父母從此衣食無憂。這本來無可厚非,太太對此也從無微辭,非常理解這孝順兒子的一片心意。可事情就出在丈夫的弟弟身上,他假借父母的名義向哥哥要錢,第一次說父親病了正住院,要哥哥火速寄錢交住院費,當哥哥的二話沒說就把錢寄去了。第二次說要買一輛拖拉機跑運輸,掙的錢將用於替父母頤養天年,哥哥今後在經濟上就不用再相幫了。哥哥想這主意也不賴,如果弟弟真能用拖拉機把自己栓住,既為自己找到事作,父母今後也不再為他的遊手好閑擔憂了,更重要的是,農村跑運輸很掙錢,用“機”生“錢蛋”長遠看來是劃算的,就這樣,一大筆錢又匯到了父母名下。事後發現,這簡直就是弟弟的幌子,錢都被用來償還欠下的賭債了。第三次就有點邪乎了,說是鄰居家蓋的新房子在高度上把自家房子超過了,把家裏的風水給破壞了,所以要哥哥送錢回家以便把舊房扒了造一個新的,而且高度一定要超過隔壁。對前兩次弟弟“替天行道”的行徑,太太雖不以為然,但理由正當得真沒辦法說不,所以丈夫寄錢回家時沒表示一點抗議。這第三次要錢就不高興了,心想這算什麽理由,更氣的是他們還以此為理由“理直氣壯”地要錢。城裏長大的太太,哪裏知道房子被人壓過在鄉裏意味著什麽,那簡直就是沒臉麵的事,尤其家裏有“海外關係”,這等家庭的門臉哪能被別人給遮蓋,這是關乎祖宗和子孫的大事,此時吃憋,那就永遠吃憋了。這個道理在農村不用多說都能理解,但對於讀過書留了洋的人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談似的,笑都笑不出來。先生也覺得要錢的理由荒誕不經,但是花錢為父母蓋一棟新房的想法卻是從來都有。現在村裏稍微有點錢的人都修了新房,想修房但又修不起房的人都說“瞧,人家有兒子在美國都不修,我們修啥呀!”這話怎麽聽起來都不太入耳,既不像誇獎,也不像貶詆,父母有種說不出的難受。現在風水被人壓過,問題已上升到如何麵對挑釁的程度了,這口氣有點難以下咽,在小兒子的竄掇下,父母向遠在大洋彼岸的大兒子提出了寄錢修房的要求。太太的態度很堅決,認為大可不必助長這種封建心理,加上得知上兩次寄的錢都被用於堵賭債的口子後就對婆家的人有很大的意見,心想我們在美國一沒開銀行,二沒印鈔機,現在的生活充其量就是一小康,自家的房子還有三十年的貸款要還,銀行的那點兒存款哪夠婆家這麽折騰啊。但是婆家在村子裏已放出話,在美國的兒子就要寄錢回家了,難不成把吐出的唾沫又舔回不成?作先生的那個為難呐,天天被折騰得寢食難安。作兒子的一直有為父母翻蓋房屋的打算,但沒想到“兵臨城下”如此迅速,主動拿錢修房的驚喜和現在被逼成這種事態的被動簡直就不可同日而語。給吧,不甘;不給,父母今後又怎麽為人?兒子深知父母是那種要臉麵的人,在美國的博士兒子已經在虛榮心上把他們寵壞了,兒子從沒有拒絕過他們的要求,他們一向為此在鄉親麵前感到自豪的。最後,先生跟太太商量了,說你嫂子最近不是下崗了嗎,咱們給嫂子寄點錢讓她租個店麵作個小生意什麽的解決生計,我呢,最後一次滿足父母的要求,給他們寄錢把房子修了算了。不管怎麽說,修房對我對父母都是一個大的心願,何不趁了這機會成全呢?我們從此便不再欠家裏什麽了,從此我們就專心地過我們的日子吧。太太本來鐵門把得很緊,但先生主動提出幫助下崗的嫂子度難關的好意也著實打動了她;仔細想了想,公婆的處境也實在是尷尬,便鬆動了牙關,但與丈夫約法三章,從此在錢上與婆家沒有任何瓜葛,婆家不得再提錢上的要求,否則以離異為結果。丈夫隻想平息這場戰火,沒把老婆離異的話當真,在把錢寄回家後著實把太太感激了一番,屋前屋後就更殷勤了。日子這樣相安無事地過了一年多,父母來信,鄉下房子修起來了,用了目前市場上最好的材料,不管是樣式還是裝修在方圓都是數一數二的,鄉親們沒有一個不羨慕的,都說咱家祖墳埋得好,養了個如此有出息的後代。信中還附了照片,四層樓的磚房,鑲著馬賽克貼麵,看起來著實壯觀,把個太太弄得心裏酸酸,心想,這房子造的比我美國的房子還氣派,而我的房子還是銀行的呐!先生心裏也有不平衡,但被父母的喜悅衝淡了,想想自己小時候父母為自己所受的苦,這番報答似乎不為過。轉而安慰自己的太太,說,現在咱們沒有別的負擔了,等上兩年,咱們也換個大點的房子住住。這話落地沒多久,父母就又為弟弟求情來了,而這次要錢成了駱駝背上最後的那根稻草。新房子落成後,單身的弟弟立即成了四麵八方已到婚齡的姑娘的香餑餑,求婚的人家踏破了門坎。弟弟看中了一個,但人家張口就提出要彩禮五萬,理由提得冠冕堂皇:你有個在美國的哥哥,五遝(一遝一萬)人民幣還不是小菜一碟,沒有這筆進門費,我還真就不嫁你這個遊手好閑賭博成性三十好幾的光棍漢!也怪,有出息的哥哥竟沒帶出一個有出息的弟弟,從小被寵大的弟弟連高中都沒上,一直像個寄生蟲似的靠父母養著。不但不爭氣,還到處惹事生非,讓享受哥哥榮耀的父母也承擔著他的恥辱。好在哥哥留美的光環在四鄰太耀眼,弟弟的無能就顯得不太突出,還常常借哥哥的光到處顯擺,成為父母的心痛和頭痛。好不容易有姑娘願意嫁了,雖然要價高了點,但總比看著他打一輩子光棍強吧?如果花錢娶個老婆管住他,從此不再惹事生非,這錢就花得不算冤枉。父母不知道兒子媳婦的約法三章,他們一心想的是怎樣把小兒子安頓好,並一廂情願地以為作哥哥的會不猶豫地鼎力相助,所以他們在給兒子寫信時寫得很直接,也很絕對,就說這是父母臨死前最後的一樁要求,此事不了,餘生不得安寧,希望兒子看在父母老矣的份上作最後一次成全,從此他們就不再叨擾了。太太一看,這簡直就是最後通牒嘛,真把我這兒當成提款機了!說過多少“最後一次”了?哪次不是“最後一次”?兒子現在結婚要錢,生孩子時是不是還要錢?這樣下去何時是個盡頭?敢情我們在美國全是為他們在國內的“體麵”打工了,這口氣說什麽也咽不下!說吧,是要你老婆,還是要你兄弟的老婆?為錢打到這個地步,日子是沒法再平靜地過下去了,一對恩愛夫妻就這樣被“錢”打暈了,好好的日子楞是被攪得亂七八糟。我承認這樣的例子有點太極端,但環顧四周的夫妻,真正不為錢吵架的夫妻有多少?一個節儉的丈夫會抱怨老婆的消費方式,認為所有往臉上抹的化妝品都是不必要的浪費;一個心疼錢的老婆當然看不慣老公在煙酒上作無謂的消費。特別是在對父母的孝敬上,在對待對方父母上稍微有“不公平”就有可能引起一場口角。如此種種,總象是在光滑的桌麵上劃上一條印痕,雖不致影響家庭生活的功能,卻使桌麵漸漸變得麵目全非。其實依我之見,除非是錢包鼓囊的人家可隨心所欲的花錢和寄錢,一般的小康家庭還真得精打細算地過日子;加上在美國呆久了,對錢的態度與國內的人不同,已不會不把錢當錢,而是非常地看重錢,希望讓每分錢都花的超值,這種情形下如何在家庭中處理好錢的關係就關係到一家的福祉了。我也是千萬個在乎錢的俗人一個,我秉行的原則就是,不管雙方父母是否需要,在生日或春節時都要寄點錢表示一下,尤其要催著對方給對方的父母寄錢,並要對方多給他或她的父母寄點錢,這樣欲擒故縱的效果一是可以心安理得地給自己的父母寄錢,二是落得個大方賢惠的好名聲。至於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對錢的需要,我的原則就是:救急不救窮。對父母孝敬是推卸不掉的責任,而對手足,除非是真的有困難,千萬別用錢去助長他們的虛榮心。我要是有個上麵所述的那種弟弟,就是親娘老子出麵要,我也不會給的,原因很簡單,這隻會害了他,而不是幫他。
第四是男女關係的處理。我相信在夫妻矛盾中,由男女關係處理失當而造成的矛盾是占最小比例的,但這個問題又非常敏感,是家庭關係中最不好處理的難題。有這方麵問題的家庭對此都秘而不宣,原因在於它除牽涉到夫妻本人外,還有孩子這個回避不掉的堡壘。當“外遇”、“一夜情”成為引起夫妻矛盾的導火索時,很少有灑脫得利利索索就分手的,尤其是那些過去共過苦現在卻不能同甘的夫妻,眼見經營多年的家庭大廈頃刻倒塌,撕心裂肺的痛楚不言而喻。前麵所述的三種矛盾不管怎麽說都還可以通過吵架,通過妥協,通過協調和磋商等辦法化解,唯有這男女關係的處理,往往不受正常邏輯的管轄。我在這方麵實在是沒有經驗,所以不敢妄加議論,一部《中國式離婚》電視劇比我搜腸刮肚羅織證據要有說服力得多,但我相信那些最終以破裂為結局的家庭一定如在煉獄中淬過火那般刻骨銘心。不管家庭破裂的原因到底為何,我能提供的唯一忠告就是:一旦開始,就不要輕言結束;一旦結束,就不要輕易回頭!勞燕紛飛,是人生之不幸,但那絕不是世界的末日,整理整理自己的心情,也檢點檢點自己的不足,畢竟前麵的路還是靠你自己去走的,以後的所有日子也都是你自己的,而昂首挺胸走下去是你唯一為自己負責的選擇!
再重申一遍,家庭矛盾千姿百態,上麵四種羅列隻不過掛一漏萬,我無意以偏概全。但如果你與我一樣過的是凡夫俗子那柴米油鹽的普通生活,那你就會相信上麵四件事至少可以涵蓋我們所麵臨的家庭矛盾的九成以上。如果,你家庭生活所顯現的矛盾或衝突與上麵所說的完全不搭界,你要麽就是那中了頭彩的幸運之輩,要麽就是我孤陋寡聞,不知人間真有不識煙火之輩。
到該收筆的時候了,在一吐為快之後,我象是卸掉了身上的大石頭般輕鬆,至於你看了我的文字後如與我的感覺有背的話,那也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了。臨別時,我隻想最後加一句話:今後若再遭遇家庭矛盾時,眼淚解決不了問題,要弄清楚了,你的眼淚到底為誰而流?!
再會!
寫自翡翠城
200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