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在2020年4月15日的博文修改
收藏,
學問很大,水也很深。
在收藏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知識,如曆史文化,藝術,宗教,民俗,科學,自然,政治,經濟,等等。同時在收藏的道路上也會經曆很多坎坷。隻有深入其中方能嚐到淘寶的酸甜苦辣,並在不斷積累經驗中,提高鑒賞能力,豐富審美的精神生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人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收藏熱在民間風潮盛起。有一段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別受追捧。
開始,由於不斷的“交學費”(買到假貨),因此,貴的、高端的(例如官窯瓷器)不敢下手。為提高鑒賞力,加強理論修養,購買了不少關於古瓷器鑒定方麵的書籍。例如,馮先銘先生的“中國陶瓷”,任躍,趙令雯點校整理的“古瓷鑒定指南”等等。朋友也曾推薦過“飲流齋說瓷”等書。
濟南有個四裏山地攤古舊貨物早市,周末開放。我經常去逛早市買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隨著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真貨反而越來越少了。
上圖:小時候在老家的集市上淘得清中期青花瓷盤
許多玩瓷器的老手都建議先從“撿瓷片”入手,這樣,你即接觸了實物,提高了眼力,又不至於花很多的冤枉錢。
上海博物館有最好的瓷器展廳,專門設有精美的各朝代瓷片展欄,是參觀學習的理想去處。
上圖:我收藏的瓷片
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加上有好的運氣,便能常常”撿漏“。
我剛到澳洲時,在墨爾本Armadale 區的古董店一條街上遇到一位西人古董商,他家的店主要經營中國古董,明清瓷器,玉器,真絲繡品樣樣保真。他告訴我他的幾乎所有的收藏都是80年代初時到中國多個省份地方采購的,然後用集裝箱運回澳洲。
這位先生撿了個大漏。那時在大陸這些東西便宜得很,而家用電器卻貴得很。如今,時過境遷了。
收藏有樂趣,收藏能上癮,要不怎麽那麽多人為之癡迷。未得之寶,朝思暮想。一旦擁有,愛不釋手。
但收藏需要資金,在這方麵一定謹慎。有太多的收藏人士走火入魔,搞得傾家蕩產,負債累累。這是不可取的。收藏要量力而行,不要“傷筋動骨”。把它作為一項業餘愛好,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儒雅斯文。
自古文人雅士好收藏。如宋代書畫家與鑒藏家米芾,尤好收藏名跡。宋代是中國士大夫收藏熱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宋人說收藏,有一個專門名詞“博古”。19世紀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也為收藏著迷。小時候讀《德拉克洛瓦日記》其中有他去買古董的描述。
收藏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曆史上幾次重要的收藏熱潮都是在經濟繁榮,社會相對穩定的年代,比如,宋代,明代,清乾隆時期,清末民國時期,改革開放的90年代至今都是中國曆史上收藏熱的高潮時期。
收藏是保護曆史與記憶,實際上就是傳承人類的文明。古今如果沒有眾多的收藏,我們怎麽能知道自己的文化與曆史?文明的國家對文化物證的保護也是先進文明意識的高度體現。我們在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西方國家的收藏和保護的文物中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文明社會的體製決定了文化必須受到保護,這是有法律依據作為基礎的。如果我們能依法律為最高圭皋,就不可能出現焚書坑儒的暴政,也培養不出眾多的阿Q們等待清算的機會。假如我們能學習文明而不是宣揚暴力,孔家店等曆史遺跡,大量的文物古跡與古書古畫就不至於被投入火海了。
上圖:清代青花麒麟送子紋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