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鐵軌,遇見歐洲 (7)
史上最值收養:管飯換來的超級巨星
從聖母百花大教堂步行到烏菲茲美術館僅需約5分鍾。進入館內,沿著長長的回廊前行,兩側的窗戶透入溫暖的光線,照亮了牆上的雕塑與天花板上的壁畫。據說Gallery就是來自意大利語的galleria,意思是掛著畫的明亮走廊,說的就是這樣的走廊。這座美術館不僅是一部記錄美第奇家族功績的視覺畫卷,更是一座見證文藝複興的藝術寶庫。
這裏必須要提一下美第奇家族的最後一位直係繼承人安娜·瑪麗亞·路易莎·德·美第奇(Anna Maria Luisa de' Medici),她在1737年10月31日簽署了《家族契約》(Family Pact),按照契約規定,她把美第奇家族數世紀以來收藏的無數藝術品:包括畫作、雕塑、珠寶,無償地贈予托斯卡納大公國,而條件隻有一個:“這些珍貴物品不得離開佛羅倫薩,必須為公眾所共享。”正是她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這個影響後世的決定,我們才得以在佛羅倫薩欣賞到如此眾多的藝術瑰寶。
館裏的收藏浩如煙海,名作很多,全是寶。
這裏隻提幾件最最最有名的作品。
出自佛羅倫薩著名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之手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和《春》(Primavera)自然是鎮館之寶中的兩件名品。輝蘑菇的博文中有她對這兩幅畫的介紹和觀感,俺沒有蘑菇的藝術鑒賞能力,對所有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俺就一個字:哇!
我對作品背後的故事比較感興趣,就稍微寫寫蘑菇略過的部分吧。
美第奇家族中對文藝複興貢獻最大的應該是第四代掌門人 -偉大的洛倫佐(Lorenzo il Magnifico),在他統治時期,是佛羅倫薩藝術的黃金時代,看《美第奇家族》電視劇的第二季和第三季都能感受到這一點。
電視劇第二季中,畫家波提切利占據了不少戲份,而圍繞波提切利的名作《維納斯與戰神》展開的情節,更是讓觀眾得以一窺畫中維納斯的原型——西蒙內塔·韋斯普奇(Simonetta Vespucci)。
西蒙內塔被譽為文藝複興時期最美的女子,也是波提切利的靈感繆斯,甚至可以說是史上第一位“名模”。她的美麗不僅令當時的佛羅倫薩貴族傾倒,也在波提切利的畫布上留下了永恒的身影。扮演西蒙內塔的是意大利演員兼模特瑪蒂爾達·魯茨( Matilda Anna Ingrid Lutz),她在劇中的扮相溫婉優雅,恰如畫中走出的維納斯:擁有一頭柔順飄逸的金色長發,雙眸深邃而溫柔,嘴角微微上揚,總帶著一抹若有似無的微笑。
電視劇中,戰神Mars的模特是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Giuliano di Piero de' Medici)。當時的西蒙內塔是有夫之婦,但朱利亞諾深深傾慕於她,兩人在波提切利作畫的過程中逐漸產生情愫。可惜的是,天妒紅顏,西蒙內塔因患肺結核在23歲時香消玉殞,朱利亞諾因此大受打擊,沉浸於哀傷之中,整日裏借酒消愁,等他終於振作精神準備幫助兄長鞏固家族的事業時,卻遭到了政敵帕奇家族的刺殺而身亡。
(網圖)
我在烏菲茲美術館沒有看到這幅《維納斯與戰神》,上網查詢才知道原作收藏於倫敦的國家美術館,身處英國的蘑菇一定是近水樓台先賞畫了。
終生未婚的波提切利始終將西蒙內塔視為心中的繆斯。在這位女神離世後,他創作了傳世之作《春》和《維納斯的誕生》,用畫筆將她的美麗與靈魂永遠留在世間、定格於永恒,同時寄托了他對愛、和諧與重生的向往。彼時,偉大的洛倫佐正因弟弟遇刺,對帕奇家族展開血腥複仇,波提切利對洛倫佐說:“願複仇終結,春天歸來。”
電視劇演繹的是波提切利與偉大的洛倫佐和朱利亞諾兄弟倆一起在美第奇家中長大,這與曆史不符,但波提切利確實和美第奇家族關係密切。他本來在烏菲茲還有一幅著名的作品《三博士來朝》,可惜俺沒見到真跡,正好被出借到米蘭博物館了。在這幅畫中,他把美第奇家族三代人畫了進去。正中手托聖嬰雙腳的老者是老科西莫,中間穿紅色鬥篷的是痛風者皮耶羅,皮耶羅右邊是他的弟弟喬凡尼,喬凡尼右邊黑紅相間的鬥篷男是豪華者洛倫佐,他的弟弟朱利亞諾站在畫的最左邊。畫麵上,最右邊穿金色袍子的男子是畫家本尊。發現沒有,美第奇家族的人的麵貌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鷹鉤鼻。
(網圖)
說到《三博士來朝》,這個西方藝術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有很多畫家都畫過,其中包括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烏菲茲美術館收藏了他所作的《三博士來朝》,看出特別了嗎?這是一幅仍處於素描和底色階段的畫作,原本這是達·芬奇受佛羅倫薩聖多納托·斯科佩托修道院(San Donato a Scopeto)之托繪製的祭壇畫,但動不動就爛尾的他沒畫完就離開佛羅倫薩去米蘭了(在爛尾這點上,麥渣可以和大師比一比),留給世人一幅未完成的畫作。盡管它未完成,但仍然展現了達·芬奇獨特的三角構圖、動態透視以及對光影效果的探索,被視為他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品。
《美第奇家族》的第三季中,有達·芬奇的一些鏡頭,但他不是以畫家的形象出現,而是在劇中忙於解剖屍體、搞各種發明創造,其中包括遠程火球發射器,他在劇中說:“我不是畫家,我是工程師。” 關於達·芬奇這個絕世全才,我想在以後的米蘭遊記中詳細寫寫他。
收藏於館內的達·芬奇另外兩幅名作《基督受洗》和《天使報喜》。
電視劇第三季中,偉大的洛倫佐參觀聖馬可花園的雕塑工作坊時,看到一名學徒完成的雕塑《農牧神》,仔細端詳後,他笑著說,“這麽老的農牧神,不可能有這麽完整的牙齒。“這位學徒毫不猶豫地拿起錘子,果斷地敲掉了一顆牙。洛倫佐見狀,感歎他的敏銳和膽識,讚道: ”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名偉大的藝術家。“ 這位學徒就是米開朗基羅。
根據曆史記載,洛倫佐慧眼相中小米,認定他是個天才,邀請他住進家裏,和自己的孩子們同吃同住,一起成長。果然,小米長成老米後,成為了全球藝術史上的超級巨星!
保存於烏菲茲美術館的米開朗基羅的畫作《聖家族》:聖母、聖嬰與聖約翰 (下圖左)。
這麽頂級的美術館裏不能少了與老米相愛相殺的對頭小斐 -拉斐爾的作品,美術館也特意把兩位大師的聖母畫作擺在了同一個房間,下圖右是拉斐爾的《金翅雀聖母》。兩位大師筆下的聖母是不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偉大的洛倫佐的二兒子喬瓦尼,即後來的教皇利奧十世,對拉斐爾非常欣賞,兩人性情相近,品味相投,都是和善的享樂主義者,認為基督教不僅是信仰,更是一種藝術的愉悅,現世便是天堂。喬瓦尼年幼時熱愛繪畫,曾夢想成為藝術家。然而,強勢的父親洛倫佐考慮到家族的未來,在自己去世前便安排喬瓦尼前往羅馬,成為神職人員,以確保美第奇家族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影響力。
電視劇第二季中,穿著神父服裝的喬瓦尼問波提切利:“你更喜歡哪一個?是被美麗包圍還是去創造美麗?”波提切利回答道:“如果你成為一個足夠強大的人,你可以告訴藝術家你想要什麽,而他會為你作畫,這是另一種創造,不是嗎?你將會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偉人。”
作為一名畫家,波提切利深知,若想自由創作、不為生計所困,必須有真正懂藝術的強者支持。而幸運的是,後來成為教皇利奧十世的喬瓦尼,正是那樣的人。他不僅對繪畫情有獨鍾,還沉迷於音樂、戲劇、詩歌,堪稱藝術的狂熱讚助者。
劇中的少年喬瓦尼長得俊美非凡,尤其是一雙燦若星河的灰藍眼睛,給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有著八卦之心的麥子好奇地上網一查,結果驚喜地發現扮演者是澳洲男模兼演員威廉·弗蘭克林-米勒(William Franklyn-Miller),他有一張12歲時拍的照片(下圖左)被某個日本女孩轉發至推特一夜爆紅,被稱為“世界第一美少年。”
拉斐爾曾在致利奧十世的一封長信中這樣說:“很多教皇有您老人家的這種稱號,但是從來不象您那樣具備如此偉大的學識、勇氣和精神……有許多教皇隻知肆意破壞,歪曲古代教堂、雕像、凱旋門等建築……而您首先要考慮的應是關懷那些不多的建築如何得以保全,它們是古代祖國和偉大的意大利的光榮。” 瞧,如此甜言蜜語,怪不得小斐能受到教皇和貴族們的喜愛。
這幅是拉斐爾著名的群像作品《教皇利奧十世與兩位紅衣主教》,應該收藏在烏菲茲美術館裏,但不知道為什麽我是在碧提宮裏看到的,也許是臨時借調,既然寫到了,就放在這裏吧。據說他這種將多人安排在同一畫麵中的肖像畫形式,開創了歐洲群體肖像畫的先例。
館裏收藏的《拉斐爾自畫像》。
最後要介紹的是一件與美第奇家族無關的作品,據說半年前剛被烏菲茲美術館購進。這幅畫如今被陳列在自畫像展區,在滿眼的西方麵孔中,突然看到一張東方臉,還是很興奮的。大家認識嗎?
這是《畫家潘玉良》,但它並非潘玉良的自畫像,而是意大利畫家翁貝托·科羅馬爾迪(Umberto Coromaldi)於1927年創作的肖像畫。畫上甚至還有他的中文名字:“高和馬二弟”——這個名字是根據發音轉寫的,聽起來有些拗口,據說是潘玉良親自幫他起的。高和馬二弟是潘玉良在羅馬留學時的老師。而潘玉良,則是中國近代畫壇上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曾是青樓女子,卻憑借運氣、才華與毅力,走上藝術之路,成為享譽中西的畫家。她的逆襲人生故事曾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畫魂》,讓更多人認識了這位命運多舛卻才華橫溢的女性藝術家。我記得看過電影,鞏俐主演的。
再放些在烏菲茲美術館看到的名作。
《酒神》、《美杜莎》by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花神》by 意大利畫家提香(Titian)
集才華與美貌一身的法國女畫家伊麗莎白·維傑·勒布倫(Elisabeth Vigee Le Brun)的自畫像
最後來一幅震撼的,意大利女畫家阿爾泰米西婭·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朱迪斯斬殺赫羅弗尼斯》,聖經中記載的朱迪斯堪稱古代最強“女特工”。女畫家本人18歲時遭遇性侵,加害者是她當時的繪畫老師,事後甚至試圖通過“結婚”來掩蓋罪行。看到這幅鮮血四濺的畫作,就知道阿爾泰米西婭將所有的憤怒、痛苦和反抗都傾注於畫筆之中。這幅畫背後的故事在名博土豆-禾苗的舊文《砍頭藝術之比較》裏有詳盡的講述和解讀,土豆大師的文一向比較高深,每次讀他的文俺都慚愧於自己的膚淺。
(文中相關資料來自網絡。待續,謝謝閱讀)
《遇見歐洲 (3)- 羅馬 (2)不會又要迎來新的權力更替吧?》
《遇見歐洲 (4 )- 佛羅倫薩(1)令人意外的那個天選之人》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644/202502/22803.html
“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我怎麽感覺,那個年代,英年早逝的似乎大多數都是得肺結核去世的。
23歲的西蒙內塔,實在是天妒紅顏,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去意大利旅遊最大的問題是視覺疲勞,兜了一大圈看了很多,非常震撼但又沒記住多少。給大夥兒們推薦兩個地方,(我喜歡的寧靜品種),絕對是曆史古跡且諸多理論的出發原點:
1,Mausoleum of Constantina;免費/沒管理人員(非常離奇);我們早上9點多去呆了40多分鍾,期間隻進來2人看了10分鍾;天主教教堂的dome結構,其宗教含義+建築形式,Mausoleum of Constantina可能屬於老祖宗級別的存在了;
2,Pons Fabricius;is the oldest extant bridge in Rome.Built in 62 BC…,62米長,先過去買個冰淇淋,然後橋上橋下走走看看,不亞於電影羅馬假日中的西班牙廣場吃冰激淩,何況現在西廣已經不讓人坐了 :))
搜了一下文學城羅馬文章,居然沒人寫過這兩處,麥子快去走一趟回來寫一篇,完成從麥渣(借用麥子的謙虛)到麥乳精的神聖升華。
你的文字勾起了我寫一寫那部劇的興趣
--俺沒有蘑菇的藝術鑒賞能力,也沒有麥子對歐洲曆史文化名畫背景知識如此豐厚的知識,對所有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對麥子這麽詳盡的介紹,俺都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不,是,不知不解,俺就一個字:哇!
麥子的文章文字功底好,知識豐富全麵,更重要的是你的認真!
特別是聖經故事的壁畫色彩鮮豔,每個人物都畫得非常有靈性,飽眼福了。
期待下篇。問好麥姐!
報告麥親,大寶一天天好轉,能慢慢跑步。上周末帶他去買了兩雙運動鞋,原來的都成了單隻,今晚電話說宿舍床底找到了另一隻。再有兩三周時間就又能生龍活虎了。
還是俺麥親鐵,跨洋給俺送金馬桶!哎瑪,shifu一夏子給你十個。俺塞窩的金子都整丟了,啥圓因,咋丟滴,你去問shifu吧。
看到信了,睡前給你回。再讚麥親好文分享!
我也覺得演西蒙內塔的演員和原型挺像,氣質也好,選得不錯。你對老米的分析很到位,老米打小就是暴脾氣,你看連他畫筆下的聖母也是肱二頭肌,可以隨時秀秀肌肉。而小斐筆下的聖母,像你說的,是那麽柔和秀美。兩個大師截然相反的性格,都反應在他們的畫作中了。
一直惦著大寶呢,在一凡那兒看到你說大寶已經能慢跑了,真是太棒了,為你們高興!
下麵是chatgpt的回答:“除了《美第奇家族》(Medici: Masters of Florence)之外,還有以下幾部涉及佛羅倫薩的影視作品,涵蓋曆史、藝術和文學相關主題:
曆史與藝術類:
《達·芬奇的惡魔》(Da Vinci's Demons, 2013-2015),這部美劇雖然充滿幻想與虛構成分,但以年輕的列奧納多·達·芬奇為主角,展現了他在佛羅倫薩的天才發明、與美第奇家族的關係以及與教廷的鬥爭。
《地獄》(Inferno, 2016),由湯姆·漢克斯主演,改編自丹·布朗的小說,故事圍繞但丁《神曲》展開,許多關鍵場景發生在佛羅倫薩,包括維奇奧宮、聖母百花大教堂等地標。
《佛羅倫薩與美第奇:文藝複興的誕生》(Florence and the Medici: Birth of a Dynasty, 2018),BBC出品的紀錄片,詳細講述美第奇家族如何在佛羅倫薩推動文藝複興,影響整個歐洲。
《文藝複興未解之謎》(Inside the Mind of Leonardo, 2013),由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主演,他以第一人稱視角“扮演”達·芬奇,帶領觀眾探索佛羅倫薩的文藝複興世界。
《米開朗基羅:無盡》(Michelangelo: Infinito, 2018),講述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人生,結合戲劇化表演與紀錄片形式,展現他在佛羅倫薩與羅馬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與戲劇改編類: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 1985),根據E·M·福斯特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名年輕英國女子在佛羅倫薩旅行時經曆的浪漫與成長。電影取景於佛羅倫薩,展現了美麗的城市風光。
《但丁的地獄之旅》(Dante’s Inferno, 2010),以動畫風格呈現《神曲》的地獄篇,結合但丁的生平,展現佛羅倫薩的政治鬥爭背景。
《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2003),雖然主線故事發生在美國,但影片涉及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和蒙娜麗莎,並探討女性與藝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