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貝版的會走路的錢,收獲良多。以下是一個讀後感,夾雜了很多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
美國的大經濟衰退來,一定是影響廣泛而顯而易見的。公司開始大範圍的裁員,小的財務狀況差的公司破產,一個社區出現10%的法拍房,報紙媒體天天大標題討論危機和崩潰。
一開始的下跌,會有很多人討論底在哪裏。很多之前踏空了的會迫不及待衝進去搶反彈。而跌到50%腰斬,甚至30-40%後又急速下跌,就再沒有人討論,也再沒有人敢進去,因為大家這時內心才真充滿了恐怖。領導政要,經濟學家也對各種現實的不利充滿悲觀的解讀。會出現整個社會所有人都對未來無限的悲觀的現象。
08年9月雷曼倒掉那幾天的事直至今日也非常清晰印在我腦子裏,9月15號是個星期一,早上我路過時代廣場要去上班,看到雷曼那個樓幾個工人開始拆門口logo,感覺像在拍電影一樣不真實。那時我還對金融行業很懵懂,更不用提投資。
當然,這樣的大衰退今年能不能讓我們再碰上不好說。加之08年最後完全是一些愚蠢人為失誤的疊加,即使這次來了,大概率也很難像上次那樣慘烈。不過我有個預感是衰退離我們越來越近了。隻能說做好準備,真來了不要錯過。
最近讀了貝版寫的會走路的錢這本書,其中一篇10年寫的對上海房價的分析。我認為分析的水平很高。正巧在10年我也寫了一篇分析上海房間的文章。今天回頭看看。倒是比我記憶中的要好不少。雖然非常稚嫩,關鍵的供需之類也沒有意識到。但看多的方向還是蒙對了。有意思的是,當時貼出來,無數人諷刺,譏笑,覺得上海當時的天價房價時刻崩盤。這與書中另一處描寫作者10年和朋友吃飯,叫一桌人舉手表決接下來房價會跌,結果一桌人除了一個人,全部舉手認為會未來1-2年崩潰。這與我記憶中當時的社會氣氛是一致的。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輕浮的,情緒上,屁股決定腦袋的宣泄,無論看漲還是看跌。少見獨立,理性,從事實和數據著手的思考。
要像買房那樣買股。其實兩樣東西說的是同一件事:資產的滾雪球。房產因為看得見摸得著,很容易認識到是資產,並由此產生需要積攢,要越滾越大的感覺。另外衡量相對簡單,雖然受利率,人口供需,人均收入增速等因素影響,但微觀上是Commodity,同一個小區隻有戶型,朝向之類的細微差別,加之買賣又很麻煩,大勢判斷對,現金流可控,就買了不動,不會來回交易。股票以上兩點都更難認識,每天來回波動的高流動性價格時時刻刻考驗人性。生意千奇百怪,能區別出股市上“好學區的大新房”和“破區的小黑屋”就要N年的學習和閱曆。
所以,我一直奉勸周圍朋友,普通人尤其是新手不適合買個股。如果要買個股,就要買像了解自己小區那些房子的優缺點,租金狀況那樣找自己相對懂的領域尋找。讀財報像周末去看房。要有足夠的把握區分標的的貴賤,大概的價錢。在買的時候,做到“猶豫不下手,下手不猶豫”的狀態。
不要有虛榮、傲慢與偏見。不要和有錢人比有錢。找未來會有錢人的需要什麽。買房不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而是futurelocation, future location, future location. 買股其實也一樣,不是和過去曆史比有沒有低估,而是和未來估值比有沒有低估。成熟完備的生意和地段漲跌有限,頂多做個均值回歸,機會都不會太多。隻有活躍的變化才能夠產生機會。
股票不要嚐試去用宏觀因素去擇時,但是應該利用一次次潮起潮落把自己的雪球滾大。重要的是最後你有幾個“房產本“。
股市的勤勞方法:我倒不是太認同貝版那本書認為股市是充分效率的市場,隻有懶人定投才能賺錢。我的看法是,股市裏,短期交易行為,無論買漲或買跌,的確是無利可圖的。這是因為股市是個短期充分效率而長期非充分的市場。一個爆炸性新聞或財報更新,可以在納秒級別完成定價的轉換。價格反映了市場上最新最全的新聞和共識。而一些意義深遠的特性和其改變,市場對它的認識是漸進的。加之機構投資人大多短視與各種限製,入場也是漸進的。舉個去年的例子,很多分析師在盯的TARGET,可以說定價非常充分了,零售業生意模式也很簡單。去年季報放出來,明顯經營狀況開始改善,說明之前一係列的改革舉措奏效了,雖然有個跳漲,但明顯沒有到一個合理的中等生意價位,這時完全可以大膽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