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寫東西了,其實有很多想寫的,因為最近有太多值得記錄的事情不斷在發生,無論是經濟的,政治,八卦的,都蠻有意思的。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時代,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一生中最具趣味性的時代,隻是人大多的時候身處曆史之中卻不自知。
今天來談論一個有趣的話題——錢,或許從一點點不一樣的角度。
第一:錢究竟是怎麽來的?
我的概念裏,簡單的概括一句話就是,錢是由債務產生的——下麵我會來論證我的觀點。
在還沒有錢出現的時候,大家都是以物易物,這個應該是很好理解的。當最早出現類似於錢這種東西,比如貝殼,這個是應該如何理解其交換的行為呢?當然可以理解為貝殼是一種商品,然後我們互相交換互通有無兩不虧欠。然而在我的理解來說,當一枚貝殼和其他商品交換的時候,就產生了債務——貝殼起到的是一個記賬的功能,這個債務就是今後我用等值的商品換回我的貝殼的承諾。其實無論是貝殼也好,還是在石頭,樹上刻道杠也好,還是一句口頭承諾也好,還是印到一張紙上也好,都是一個債務,但不同的是,石頭和樹上的杠杠不能拿去流通,口頭的承諾也不能拿去流通,但貝殼可以,胡椒可以,鹽可以,黃金銅板可以,紙幣可以,當可以流通之後,它們就開始具有了錢的屬性,在這個時刻“錢”就出現了。所以你看,“錢”的出現就是伴隨著債務的出現是不是?“錢”和“債”就是相伴相生的,就如同一個銅板的兩個麵,有A麵就有B麵,A麵和B麵一樣多,所以錢和債也是一樣多的。這裏的“債”就是收到商品的人欠一個收到錢的人交付等值商品的義務。
一個有“錢”的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商品,暫時轉移出去給目前更需要的人,換取到“錢”,來滿足在日後自己需要時候換取等值商品的權利,而交出這張錢的人就是所以商品是通過勞動產生的,而錢不是,錢是通過債務產生的。
第二: 錢的流通的本質意義是什麽?
錢是債務產生的,錢的流通的本質就是債的轉移。我們還是以最早的貝殼為例,通過思考第一“張”“錢”的流通來觀察債務的流通:A給了B一隻雞,B本來可以用一袋米來交換的。結果沒有B給了A一個貝殼,那現在就是B欠下了未來交付一袋米或者一隻雞的義務。A用這枚貝殼從C手裏換了十個蘋果,結果C手裏有了這枚貝殼,相當於C具有了債權,那是誰應當承擔債務呢?這個債務的承擔就是最早這個貝殼是如何出現的。在這個流通的過程中,為什麽這個貝殼會被大家認可來交換商品呢?為什麽不是石頭,不是樹葉?那一定是因為這枚貝殼的稀缺性。在某種程度上說,找到這枚貝殼所耗費的勞動不比種一袋米,養一隻雞,或者摘10個蘋果更低,否則就不會再有人去種米養雞摘蘋果了,大家都去撿貝殼了是不是?我們小時候的兒歌也應該把“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改成“撿貝殼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從小就會給家裏撿錢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貝殼是一個具有記賬功能和抵押物功能雙重屬性的特殊商品,在交換的過程中,貝殼兼具了債務的轉移記賬以及抵押物的功能。正因為這種雙重屬性的模糊性,造成了很多人的混淆,誤認為”錢“是通過勞動產生的,其實”錢“是通過債務產生的,而勞動,在這裏比如獲取貝殼的勞動,是為這個債務能夠順利進行獲取抵押物的過程,這個兩個不同的概念。清楚的區分了這一個交換行為的兩個不同的概念,會對”錢“的認識有更好的理解。從上所述,最早A從B手中得到的貝殼通過交換轉移到了C,假設這是人類曆史上唯一的一枚貨幣,你說誰應當去承擔將來交付等職商品的義務,換句話說,誰是債務人?如果僅有這麽一枚貝殼,大家一定知道貝殼的主人是B是吧,所以B就是債務人。B通過提前消費商品而負債,A通過提前勞動獲取債權,A通過商品交換將債權轉移到C,C成為債權人,B是債務人。
第三: 錢是如何增加的?
錢是因債而生,因債而轉,那錢的增加當然就是債務的增加而產生的。很多人說不對呀,錢是勞動產生的,比如淘金熱的時候,比如南美發現銀礦,那不是勞動產生的嗎?之所以錢給大家造成了這樣的假象,就是因為之前提到的“錢”的雙重屬性——黃金也好白銀也好,本質是獲取“債務”的“抵押物”,而錢本身是“債”產生的,隻是通過勞動獲取更多抵押物,從而可以通過增加債務來增加“錢”,這就是“錢”增加的本質——債務的增加。在1975年美元和黃金脫鉤之前的一段時間,“錢”是以“黃金”為本位的,也就是說錢還是具有債務和抵押品的雙重屬性,所以黃金,白銀是良好的抵押品,從而創造更多債務,整個社會就有更多的“錢”,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當然對於個人來說,直觀的感覺是我付出勞動換取了報酬,似乎錢的增加是因為勞動,但事實上如果更深入的去觀察,就會發現由於社會化大分工,我們很少可以獨立的創造商品,所以我們的勞動是創造出來的商品和服務的一部分,當然也將出售商品或者服務的報酬——“錢”,的一部分支付我們的工資。那換取我們的商品的“錢”是怎麽來的呢?是通過勞動創造另外的商品和服務所取得的,但如果一直追蹤到錢的源頭,就會發現錢是債務創造出來的。所以讓整個社會錢增多,也就是“經濟發展”,其本質就是債務增多。
第四: 錢的華麗轉身
無論錢之前是貝殼,黑胡椒,還是黃金白銀,錢都還具有雙重屬性,就是記賬功能的債務屬性和抵押物功能的商品屬性,換句話說,在當時情況下,如果你問我借錢,我給了你一兩黃金,這個概念就是,我轉移給你了一兩黃金所等值的商品的索取權(是我之前用勞動得到的一兩黃金等值商品交付出去的債權),同時,我也轉移了如果債務所有者不交付等值商品的情況下,你可以獲取該債務的抵押物——這一兩黃金的權利。也就是說,在之前的商品交換過程中,債務轉移是個抵押物的轉移同時進行的,所以在很多時刻並沒有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覺,誤認為這是同一件事事情。在古老的中國山西率先發明了“銀票”這個東西之後,錢形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債務的交付和抵押物的交付被撕扯開來,也就說說,從那個時候開始,交換可以隻轉移債務而不轉移抵押物了。當我用一張銀票購買了我所需要的商品,我獲得了商品,另一方獲得了“銀票”,他有通過“銀票”來向銀票發行方索取抵押品的權利,或者用銀票繼續交換的權利。從才開始,債務可以通過商業交換進行轉移而無需轉移抵押物了,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錢的性質,也改變了債務關係。同時政府,商家和個人通過舉債而獲取“錢”,因為在這裏錢本身已經變成來債務的票據而和勞動無關,甚至和勞動獲取的抵押物都無關,借款,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債務轉移。
第五:債務增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前麵我們討論了錢是怎麽來的,錢是怎麽流通的,錢是怎麽增加的,錢是如何轉變的,其目的就是讓我們清楚的知道,錢和債是相伴相生的,錢的流通就是債權債務的轉移,錢的增加就是債務的增加。那如果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是用錢來衡量,比如GDP,那唯一的方式就是社會整體的債務的增加。當然在為了掩藏社會整體債務增加才是經濟發展的本質這一事實,我們會通過讓抵押物增值的方式,來平衡債務,那這個時候“錢”就變成憑空出現的了,但事實上仍然無法改變“錢”是由“債”而生這一本質的事實。看看資產負債表,一邊是“資產”,一邊是“負債”,資產和負債永遠的平等的。所以說,經濟發展就是要發展債務,在我看來,債務可以分為三大類吧:政府債務,公司債務和個人債務。也就是說,是這三大類的債務創造了貨幣,這三大類的增加促進了錢的增加,也就是經濟的發展。
第六: 那錢是不是隻會增加不會減少呢?
錢的增加和減少對應的就是債務的增加和減少,債務增加了錢就增加,債務減少了錢就減少。那債務是不是一定會增加的呢?答案是不一定。債務是有期限的,債務到期隻能有四種情況,債務清償,債務違約,債務展期和債務轉移。債務清償的情況下債沒了,錢也沒了;如果債務違約,最終結果可能是破產,債沒了,錢也沒了;債務展期的情況下一般是以時間換空間,以更大的債務去涵蓋更小的債務,加之利息因素,所以本質是債務的增加,那“錢”自然也是要增加的;最後是債務轉移,就是把債轉到別人身上,債沒有減少,很多時候還是增加的,當然市場上的錢也是增加的。所以你看,在這四種情況下,前兩種情況都會讓市場上的“錢”減少,而後兩種都會讓市場上錢增多。所以經濟發展的本質是債務展期和債務轉移,沒有人希望還錢,更沒有人希望破產。所以你看,開始先是政府來承擔債務,債務越多錢約多,美國是個很好的例證;然後企業來承擔債務,需要承擔債務越高,抵押物的價值就必須要高,所以股票就要搞起來,估值就要高起來;最後個人也參與其中,同樣需要承擔債務越高,抵押物的價值就必須要高,所以你看樓市啥的就高不可攀了。本質上來說,抵押物是一個有趣的東西,有一般等價物的抵押物,這些往往是有替代性的,市場有相對公允價值的,比如石油礦產這些的;還有一些是抵押物的抵押物,抵押物的抵押物的抵押物,最終就是一個抵押物的N次方,具有不可替代性,無市場公允價值,比如各類金融產品,證券,合約,我們的天才金融家們創造出的抵押物的N次方,沒有人可以知道其確切價值,但可以抵押擴張債務,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債務轉移的目的很明確,通過創造債務創造貨幣,通過轉移債務讓其他人去承擔債務,讓自己分配到創造的貨幣。當債務遇到清償和違約的時候,錢就會減少。
對於當今的很多“數字貨幣”,簡直是把我這個理論用到了極致:你看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我們暫且稱之為“貨幣”,那套用之前的理論,誰取得了這個貨幣誰就是“債權人”是吧,有要求支付該“貨幣”獲取等價商品和服務的權利是嗎?現在問題來了,向誰索要?因為是去中心化的,就是是誰發行的“該貨幣”都不知道,如同第一段所言,C用10個蘋果換到了那個貝殼,然後這個貝殼是從哪來的誰也不知道,就是從市場上憑空變出來的,而奇怪的是大家還都願意用雞,用米,用房子去換取這種從天而降的“貝殼”,說這個“共識”。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難題就是“共識”,現在連共識都有了,那不要說幾萬美金,幾億美金也是應該的:如之前所言,錢是債務產生的,債務需要有個抵押物做擋箭牌,既然共識都有那抵押物就是無限價值的不是嗎?
第七: 錢的未來
我在2013年的一片文章中就寫過,請見:
https://2ndpartife.wordpress.com/2020/08/21/%e4%b8%ad%e5%9b%bd%e5%8d%b3%e5%b0%86%e6%8e%a8%e5%87%ba%e7%9a%84%e6%95%b0%e5%ad%97%e4%ba%ba%e6%b0%91%e5%b8%81%ef%bc%8c%e8%bf%98%e6%9c%89%e6%9b%b4%e8%bf%9b%e4%b8%80%e6%ad%a5%e7%9a%84/未來如果有一個國家發行一種貨幣能夠同時至少滿足三個條件:1:大經濟體中央銀行背書的 2:構建在以區塊鏈等相似去中心化技術的,3:數字貨幣, 會吸引到全世界的資本。中國在嚐試的數字人民幣在某些程度上是具備了部分的條件,然而並不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說至少暫時並沒有放棄操控貨幣的意願,然而畢竟是走出了數字貨幣的關鍵一步。在這個環節上並不是美歐沒有這方麵的先行的條件,而是沒有這個意願,畢竟美元,歐元目前是在現有體係下的獲益方,在沒有挑戰出現之前對自己動刀都是很難下手的。
之前國際貨幣的出現是為了避免不同國家之間的匯率波動造成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然而貨幣的演化造成了無錨貨幣之間匯率波動的幅度的不斷加深,未來通過數字貨幣不但可以起到追溯的功能,或者還可以限定時間,限定用途,讓貨幣的屬性更複雜更精彩,也或許不斷發展的電子信息技術使得更多,更廣,更寬泛的貨幣使用成為可能,或許每一個公司,自然人都可以發行自主貨幣,在一個巨大的AI係統下進行實時交換。
這個偉大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