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s from other dimension

沒有思想的思考者,不遛狗,隻帶娃
個人資料
正文

如何看待目前中美金融角力及後續可能走向?

(2021-09-07 00:17:43) 下一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中國在2018年底之前抵禦了一波美元流動性緊縮的衝擊,http://2ndpartife.wordpress.com/2021/06/05/cny-vs-usd-%e5%b9%b3%e9%9d%99%e4%b9%8b%e4%b8%8b%e7%9a%84%e6%b3%a2%e6%be%9c%e5%a3%ae%e9%98%94/, 然後在疫情爆發以來美元反手做多,而這次中國政府選擇了拒絕接受輸入性通脹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是要承受相當大的升值壓力的。為了減少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抵禦美元洪流的衝擊,中國事實上是采取了抑製美元的流入,其中包括抑製部分企業的海外上市以及部分出口商品的退稅及出口關稅的調整。從美國的CPI指數可以看出美元有出境受阻反噬本國推高通脹的傾向,CPI在7月份已經高達5.4%,而人民幣並沒有被推高,而是一直徘徊在6.5左右。在我的觀察中我想在這一波的衝擊中有幾個關鍵點可以來判別:是人民幣突破6.4被繼續推高,還是中國央行選擇放水來平衡匯率,還是美聯儲被迫加息在先?在我來看第三個可能性最大,就是美聯儲被迫加息,美元重新進入緊縮區間。

最近中國政府一連串的組合拳似乎讓人眼花繚亂,從螞蟻到滴滴,從美團到騰訊,從演藝到教育到遊戲,從李光滿到胡主編,有民族主義高漲的,有大呼看不懂的,中國下一步的經濟會走向何方?

我想談下個人一些淺顯的看法,我們隻談觀點不談對錯。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有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又繞回“姓資還是姓社”的這個老話題上來。資本主義的核心是資本,通過資本控製產業繼而影響政治,這是必然的,而這一點又是中國執政當局無法接受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矛盾。就最近的節奏來看,對一些外資控製的產業痛下重手,即使推倒重來也不能再讓其擴張下去,這背後的邏輯可能是為了防範下一步美元緊縮周期的風險:理論上說中國國內的人民幣資產都是外匯儲備的對手盤,特別是外資持有的,而外匯儲備是金融角力的命門。在目前的局勢下無論對於中國還是美國都是處於兩難境地,可以選擇的策略或許是差和更差,所以無論如何選擇都是飽受詬病的,這一點都不奇怪。

目前中國的做法麵臨最大的短期風險或許就是就業的風險,而這個就業風險和金融風險相比還不是最差的,因為就業風險是內生風險,而金融風險是外在的風險。中國的經濟在這三十年裏的高速發展中實際上也是地雷遍布,而現在就進入到一個拆彈的周期了,這個拆彈周期一定是痛苦和煎熬的,然而這一步是注定要踏出去的。一個較長期的風險就是人口增速的風險,這個問題目前已經被關注,具體能不能解決,能解決到什麽程度是一回事,但至少是被關注了。還有一個中期的風險就是房地產,由房地產衍生出的債務風險,特別是在二三十年後高層的寫字樓,住宅麵臨使用壽命集中到期,抵押價值驟降,加之年輕人口大幅減少,希望屆時能夠有類似機器人,材料,工藝這些顯著的技術革新,否則修繕和養護的工作將是巨量的。

結合上述的這些問題,我想能夠猜測出中國高層的一些考量:

首先就是堅決防範金融風險(外匯擠兌風險),既要防範外資的流入,還要防範資本的流出。防範外資流入方麵就是阻斷境外上市,取消出口退稅甚至增加出口關稅,我在之前文章中有提到增加出口關稅相當於是對美元進口增稅;防範資本的流出就是通過打擊外資控製的企業降低其境內的資本及信用,第一是防止資本流出成為外匯儲備的對手盤,第二是降低其資產總值使將來潛在的收購中付出較小的代價。加之限製一些非必要商品的進口,限製出境的人口,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付出短期的就業風險也在所不惜。

其二就是通過對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對教育培訓產業的調整來解決長期的人口增速風險,還是說我對此並不樂觀,人口斷崖在很多國家都存在,事實上解決的方式並不多並且效果也並不好。在我看來未來人口問題終將把一夫一妻的婚姻製度逼出曆史舞台。

第三就是對房地產的管控,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讓價格維係在高位但形成“有價無市”的局麵,不漲也不跌,鎖定社會資本。不跌可以避免抵押物降值降低銀行風險,不漲可以避免繼續推高債務從而加大銀行風險,同時避免高位套現出現資本外流,債務內置的局麵。最終以時間換空間,靜待良性的通貨膨脹逐步讓房地產價格的比價趨於合理而實現軟著陸。

通過國內的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比如最近提出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對原本外資控股的產業進行收購;讓社保這些基金進入證券市場,隨著本土企業的壯大而實現保值增值,或許是一個實現“共同富裕”的合理途徑。通過人民幣的數字化來監管資金流向,加大透明度,這或許也是一種嚐試。

說白了國家之間就如同人之間是一樣的,好的時候是“生命裏有你我活的更精彩”,不好的時候是“離了我你什麽都不是”,其實分分合合也是常態,好的時候在一起求同存異,煩著時候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等到需要對方的時候再來談,這也不失為好的策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北美湯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niu' 的評論 : 這個不錯的,如果用“錢”來定義,資本主義本就是提供資本的。然而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體係,都有其命門。
北美湯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岸-影' 的評論 : 美國一手靠進口出口美元,一手靠美債回收美元,現在中國不想這樣玩下去了,矛盾就出現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破壞性構建,這個過程是痛苦和漫長的,希望通過碰撞如果最終能夠出現更合理的全球治理體係。
北美湯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pinman' 的評論 : 刺破房地產恐怕不敢,我覺得可能會選擇間接阻斷匯兌。
北美湯哥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_abcd' 的評論 :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cn_abcd 回複 悄悄話 中國現在已經不滿足隻做玩家了,想要當莊家,起碼在股票市場
pinman 回複 悄悄話 當年日本也是擔心被割韭菜,主動刺破房地產。中國正走同樣的路,現在。看著眼花繚亂,實質一樣。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這件事上還有一個中美競爭博弈的問題,我想熟悉中美兩國文化特點的人不難理解一個概念,就是中國不在乎自己僅僅是世界第二,甚至永遠是第二,但美國絕對不能接受中國成為第二,因為在美國看來,世界上隻能是美國和其他,不存在第二第三的概念。這是America exceptional這個概念的由來,是美國文化導致的思維方式。
那麽就難免出現中美博弈,不是中國想博弈,而是被逼著不得不博弈。
當然收割中國韭菜就是博弈的內容之一,而中國也就不得不防止美國割韭菜。這就讓美債成為關鍵。
美國拜登政府big reset,或者新基建計劃,是沒錢做的,看看美國政府收入於支出的不平衡就知道了。美國政府支出有些部分是無法不花的,社會保險,醫療,還有軍費,這些內容不可能不花(早就砍了教育),而這些內容占了政府預算至少80%。而美國政府為美債還本付息的錢占預算整體的44%左右,幾乎一半的錢還債,如何再變出那不得不花的80%?這裏的差別就不得不靠發行美債填補,美國這一年的美債是三萬五千億,讓總債務從22萬億增加到26萬億左右。
問題是你發債隻有被賣了才是債,沒人買就不是錢。世界上誰有錢買美債或者什麽債,當然是有錢的人或者國家,其中國家隻有中國。
那麽如今的問題就抽象為,當美債本身成為割韭菜的工具時,中國買不買?
舍曼去天津會談,談的是美債購買問題。馬上耶倫要去中國見劉鶴談貿易戰關稅,貿易戰怎麽會讓財長去談,而不是美國商業部長或者貿易談判代表戴琪?
財長隻能談錢的問題,就是希望中國買美債,換取美國取消貿易戰關稅。
就是說我先製造一個麻煩,你要這個麻煩消失就需要付錢,我替你消災。
卻不談這個災是你在第一時間造成的,這其實是勒索的概念,但美國一向在世界上就是這樣霸氣。
拜登希望在十月份G20會議上能與習近平會談,當然還是這件事,取消貿易戰關稅,換取中國購買美債(中國剛剛拋了170億美債)。
而中國透過香港南華早報說習近平不打算去意大利參加G20會場,隻會視頻。這本身就是給美國一個威脅,老子不在乎關稅,看誰挺得住?
關稅不取消,對中國的對美貿易肯定是不利的。但對拜登政府來講,等於無法消除通脹,新發行的美債不值錢,新基建計劃也就沒戲,是更致命的。
而這是博弈。
美國政府消除或者降低債務的方式可以是增加稅收,但看看稅收比例,幾乎全部是靠工資稅,也就是中產階層稅,公司納稅隻占3%左右,也就是美國公司基本不納稅(感謝川普把公司稅降低一半多)。
也就是美國已經沒有太多增稅空間,除非大幅度對公司增稅(總不能把對中產階層的稅增加一倍)。
誰敢?美國是資本的,還是政府的?
看出中美博弈的細節了?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簡而言之,資本在有競爭的環境中最有活力,一旦形成壟斷,就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因為壟斷必然導致經濟環境被操縱為隻有利於壟斷資本的競爭環境。
理解這個概念(老中在上學時都學過),就不難理解目前中國政府的行為,不允許這種環境出現。
西岸-影 回複 悄悄話 這事情在於理解西方資本,尤其是美國資本如何利用金融手段收割世界韭菜的,就不難理解中國政府目前被稱為所謂第二次文革的事情其實就是打破這種模式,不讓美國收割中國韭菜。
美元的貿易統治地位迫使世界各國不得不使用美元作為三種模式的資本,交易,儲備(囤積美元),和投資(也就是買美債),也就是美國政府多發的美元會在世界上被稀釋,對美國通脹影響不大。
這就刺激美國不斷發行美債借錢來印票子,尤其是金融危機時。而且因為危機時聯儲局降息,也就使得美元大量流出投資新興國家市場,因為這是收益高的地方。這就會產生相應地區產業的經濟泡沫,因為熱錢多嘛。
等到泡沫達到某種程度,聯儲局升息,這就導致美元回流美國,因為這是泡沫經濟下資本避險的需求。而這就會導致這些泡沫行業或者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企業或者行業陷入危機,資不抵債,不得不尋求降價求購,這時美國資本可以使用回流的資金低價買進相應企業或者行業的股權,客觀上救了這些企業,但實際上擁有了這些企業。
也就是美國政府與資本合作,用印票子的方式收獲世界上最有盈利基礎的企業,空手套白狼。
亞洲最火的企業有台積電和三星,尤其是三星在韓國已經是可以影響政界的程度,台積電被稱作台灣的護國神山。
但這兩個企業的主要股東都是美國銀行界,包括台積電的政府投資股權都不到美國銀行界的一半,這兩個影響各自政府的企業實際上是美國擁有的企業。
中國的阿裏巴巴,滴滴打車,或者任何紅火的行業,比如娛樂界,背後都有巨大外國資本的運作,這是早期中國金融界僵化求保險的模式導致的,這種資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有一條紅線不能越過,就是壟斷。
一旦這些行業形成壟斷,也就意味外國資本對中國經濟的壟斷,可以使用類似的提高資本利率或者降低的方式收割中國經濟韭菜,中國人四十年的開放成果有可能一下子被掠奪。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現在出現打擊大型新興企業,阿裏,滴滴等,整頓娛樂界,成立北京證交所,等等措施,唯一目的就是打擊壟斷現象,也就是防止外國資本控製中國經濟。
舉個滴滴的例子好了,因為最容易理解。滴滴發展初期是模仿Uber,Uber中國同時也在中國市場存在。但滴滴采取大量補貼司機的模式壓低價格,在中國使用過滴滴的人知道打車有多便宜。滴滴進行了幾十輪融資,日本軟銀(就是控股阿裏巴巴的那個)是主要投資商,都是看中了中國人口形成的這個共享車市場,隻要滴滴能壟斷。
最後Uber中國不得不賣給了滴滴,退出來中國市場,滴滴形成在中國的壟斷。但因為是靠補貼而低價競爭取勝,滴滴基本沒有盈利過(去年第一次盈利,很小的利潤)。你投資最終需要的是能掙到錢,可以靠盈利,也可以是上市套現,等於把風險轉嫁給他人,這就是滴滴在華爾街上市的背景。
因為在此之前滴滴在國內和香港上市申請都被拒絕,沒有連續三年盈利就不符合中國上市規則。但華爾街不在乎你是否盈利,隻要包裝成有潛力就行,而滴滴在中國形成壟斷,潛力顯然有。
那麽弄清楚假如滴滴在華爾街上市會出現什麽可能?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政府幹涉。
上市成功,日本軟銀等投資商套現,滴滴會被華爾街資本接盤。如果想控製滴滴,可以至少兩種方式迫使滴滴成為美國控股公司,包括做空,畢竟滴滴不盈利。
再說滴滴申請華爾街上市就不得不透露用戶信息,這屬於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情報,本身就可以用來操作滴滴價值。
這裏有不少文章說習近平在搞第二次文革,卻根本不意識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而且目前是唯一新興市場的地位,也是國際資本冒險的對象。
而這些資本獲利最大的機會是在中國形成壟斷,阿裏巴巴在中國有競爭者嗎?嘟嘟,騰訊,娛樂界流量控製,有競爭嗎?
都是已經或者接近壟斷的地位。台積電不得不把最新芯片技術轉到美國設廠,三星也是同樣,放棄與英特爾的競爭,客觀上都是自斷一臂的行為,為什麽?
因為最大股東都是美國的銀行,美國政府可以幹涉,因此不論台灣還是韓國隻能花錢買活路。

ahniu 回複 悄悄話 離開資本主義,都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