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有些是翻譯Be as you are,加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覺,而不是覺察到什麽,知,而不是知道什麽,是那個“我”ego產生之前的狀態,是那個一切的概念定義認知產生之前的狀態。。每天早上醒來,不要急於起床,不要急於想我今天要做什麽,而是躺在那裏,試著感受一下,剛剛醒來時,有那麽短短的一瞬間,你還沒有“我”的感受,還沒有任何認知,試著放鬆,把這一瞬間盡量延長。。。就是那個狀態。
醒來,或者說回到真正的自己,或者叫活出全部的生命,或者叫活在空性,或者叫活在基督的愛裏,等等等等等等。。。。。是任何生命的最終的追求。也是生命存在的唯一的真正的意義。而這一追求,也就是不知多久,反正很久很久,可能地球出現之前,就一直流浪在廣袤宇宙中迷失的孩子最終回家的路。而這條路有千萬條,最短的一條就是,參。
我們說放下這個,放下那個,放下執著,放下名利情,這一切的放下,還不都是“我的”,“我的”,我的這個,我的那個,我的執著,我的名利情。所有一切的根源就是這個“我”ego,那麽,為何不從“我”開始放下?把這個根源放下了,所有的一切就都放下了,你隻需要放下一個,那就是,這個“我”ego。
雜念也一樣,如果“我”ego沒了,雜念也無從談起。不要去壓製念頭,覺照就好,隨它去,因為你壓製它,還是強化“我”ego,任何練習和修行,什麽冥想,瑜伽,什麽氣功,太極,不管怎麽做,都是我在做,到最後都有一個“我”ego在,最後都要去掉這個“我執”。而“參”這個方法,是直接找到根源,就是“我”ego這個念頭是從哪裏起來的,這個“我”的認知概念是從哪裏來的,然後就停留在那裏,足夠久,然後“我”就慢慢地消失了,然後再足夠久,那個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宇宙唯一真實,就把我們接回了家,你就自由了,解脫了,徹底的永恒了。
那麽,什麽是“參”?一般來說,初學者就從“我是誰”開始,或者默念“我”,“我在”。這個“我是誰”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就是找個答案,那麽,我們可能會說,答案就是,我就是它啊,我就是神,主,佛,無條件的愛,宇宙唯一真實啊。不是。當然,站在理論的角度,站在指月的手指的角度,這是對的,但是站在實修的角度,也就是如何來“參”的角度,這是不對的。“參”,不是讓你來找答案,因為找答案的話,就又是大腦的思維活動(也就是mind),也是念頭在運作,就又有了概念定義認知,就又落回了我們的三維物質時空。“參”不是找答案,而是讓我們注意力從認知客體回到認知主體(一個轉身,從注意力向外,轉移到向內)。我們知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是通過五個感官和大腦(六根)來認知。也就是認知主體(subject, knower, 能覺),透過感官大腦(六根),來認知客體(object, known,所覺)。一般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客體上的,我們的感官和大腦被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吸引(這是人類好奇的本能),現代的快節奏生活和海量信息衝擊著每一個人,使得我們無暇顧及自己,也就是這個認知主體,這個“我”ego。而“參”的作用是,時刻回到自己,回到這個認知主體,因為隻要有客體,就會產生念頭定義認知,就有了“我”。當你回到主體,意味著就沒有了客體,就剩下了單純的“我”ego,而隨著這種能力的增強,這個個體的我會逐漸消失(因為這個個體的我本來並不存在),那個全知全能的“真我”就此顯露出來了。
博主說的是,但又不是。靜坐入定是進入高維,怎麽能和三維的狀態類比呢?所以:名可名,非常名。 那不完全是一回事。否則,為什麽不把虛空叫做空氣? 用人的概念不能準確形容修行的境界。這是我想引起博主思考的的。因為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