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周末灌水:識人識麵識心——How to Know a Person

(2024-03-15 11:04:00) 下一個

這本書,是那天糯米提到的,她說完我隨手就從亞麻買了,連同這個作者的另外一本,the Road to Character。我買東西一向有這個毛病,連我們孩子都笑我,媽媽度假前,能買五件同樣款式不同顏色的Tank-Top。

可不是,反正也要買,我才沒心思多挑多試,那風險太大,因為很大可能有不好的誤撿到筐裏。經常見到人提一個觀點,哎呀我對什麽都感興趣,什麽都想試試。對我,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

我對我自己拿到的很滿意,幹嘛試別人眼裏的好。

當然,對於別人的勇於嚐試,我想那也是很好的生活態度,跟我沒關係而已。

這本書的開篇就是講,很多人把猶太家庭stereotype,比如家人之間熱情似火,同哭同笑,作者說,不是的,我不是這樣的家庭長大,他形容自己家是Think Yiddish, act Britsh。

豈止是英國人有這個假惺惺的,動不動就“母上大人,您先請”的毛病,全歐洲特別是所謂上層社會人和人之間交流都有點這樣走形。我記得原來同事幫我給一位業界大拿寫信(申請錢啦,還能是什麽事),最後的落款是,mit Hochatctungsvoll——這麽長的一個詞真把我嚇著了,不由一臉嚴肅,那是什麽意思?他笑回我,就是很正經很正式啊,我也不經常用的。

不過我一直懷疑他是想顯擺一下德語比我好,就像寫中文的那些愛拽幾句子曰子曰。

人當然不可能擺脫自己的成長環境,作者的原話是,each person is a culture co-creator, embracing somr bits of their culture, rejecting others, taking th stories of the past and transforming them with their own lives。

正因為這樣,A healthy society depends on a wide variety of human types。

其實我自己對這一點特別有感觸。我最近的一個Project,一個波蘭人,一個埃及人,一個本地人,外加一個我。我們當然說英語,嗯,說最差那個是我。每次討論下來我寫記錄時,不得不承認,各人的表達包括行為方式真的是體現在各自的文化裏。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knowledgeable, but as i got older, I wanted to be wise. wise people don't just possess information; they possess a compassionate understanding of other people. They know about life.

糯米當時提到的是conversational illuminator這個概念,作者用midwife來形容。說起來我對我們歐洲的midwife係統最熟了(你自己生仨出來肯定比我熟),等有機會可以專門講這些。不過整本書看下來,對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上麵這句話,作者也是基本圍繞這個概念在寫。

書不厚,300頁吧,我翻完用了不到兩天。這兩天有時間,全拜我們三兒所賜。

這個家夥星期三一大早官宣,媽媽我Bauchweh,我不識趣,說,那媽媽給做一個熱Kakao。哄著喝完了,還哼哼,我說那怎麽辦,不去上學了?——我都能看出來在忍笑。

那好不去了,跟學校秘書請假,我自己請假。我們其實有專門的孩子生病父母照顧的假,不過要去家庭醫生那裏開證明,我懶得去隻好直接花自己的假期。家庭醫生那裏不是你先到就先被召見,人專門掛了大牌子,“按嚴重程度”,我們肯定要讓那些老人家,等倆鍾頭很正常。

於是我看書,她關起門來,自忙。

後來我收拾桌子,整理她亂扔的寫滿的紙,問還要不要。跟我吹說漏嘴,媽媽你可以都扔掉了,那是我複習曆史的,我們今天考試,我上次就沒複習了——你看我抄了整整7頁啊。

我叉腰看她,所以今天不去?

啊哈,我真的Bauchweh的。馬上知道不對隨即討好我,媽媽你想跟我Gossip嗎,上次體育課,我,Flori,Martina我們仨知道要跑步我們都不想跑,各人偽造了媽媽的簽名交上去了,嘿,根本沒人看得出來。

甚至隨手抽出一張紙條表演,現寫現賣,你看你看,像吧。

後來老二回來倆人還交流,我聽到老二大叫,Lina,你這麽小,才12歲就偽造媽媽簽名,我13歲才敢的!

我當然知道偽造我的簽名不是什麽好事(她們自己當然更知道),不過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們肯給我那種intimacy。

這是作者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他觀察到的社會現象,fear of intimacy,他很不客氣的提出來,we live in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potical animosities, technological dehumanization, and social beakrdown undermine connections, strain friendships, rease intimacy, and foster distrust。

調查數據顯示,20年前,60%的美國人認為,most people can be trusted,到2014年,降到30,3%(General Social Survey),具體到millennials,更是低到19%。 這種人和人之間的distrust現象導致的是人的孤獨感的增加。然後呢,

Lonely people are seven times more likely than non-lonely people to say they are active in politics. Unhappy societies produce the politics of recoginition.

孤獨感具體來說,就是當你感覺在人群中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尊重,所以這本書的副標題是,the Art of Seeing Others Deeply and Being Deeply seen.

被愛被尊重,不能不談到友誼。作者引用的一句話是,A man with few friends is only half-developed。他的解釋是,隻有真正的朋友才能點亮我們的人生路,他們象生活裏的鏡子,讓我們看到那個本來看不見的自己,讓我們有可能to improve, to become our fuller selves。因為人總有一麵是關起來的,發現並打開那裏這件事,各人自己是做不到的,隻有朋友可以stimulate him and open them。

我追瑞士電視台的一個訪談節目。記得一次請到的是一個nonfiction的bestseller作者,書的主題是友誼。主持人問到女作者生活中最好的朋友,她想了一下說,應該是我丈夫,我覺得我們倆是什麽都可以談的。對她的答案印象深是我很認同她,因為這裏也聊過關於relationship的話題,我說我是不太接受夫妻之間靠commitment來維係這個觀點的,包括父母子女,生命裏離你最近的人,我認為最basic的basics,是友誼,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因為那意味著質量,而且是作為生命體的人和人之間獨有的。the quality of your relationships determines thw quality of your life。

這本書,好看的是前半部分,能看出來那是作者花了心思寫的是精華,後麵基本是scenarios加分析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