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周末灌水:關於PLATONIC PARTNERSHIPS

(2023-05-07 01:30:45) 下一個

下麵來罘的解字說到PARTNERSHIP,對詩經裏提到的夫妻如兄弟這個比喻多少有點異議。然後呢,我對他的異議有點異議,所以專門灌這一篇。

以我自己的觀察,好像中文裏對兩性關係的公開討論不是很多,大概是延續了東方文化裏的含蓄內斂單純(?不知道能不能這麽評論)的風格。不過呢,舉案齊眉下麵一句是相敬如賓吧——如賓這個概念,我覺得就很有相親相愛如兄弟的意思了。

所以詩經這一句,我認為是沒問題的。

我一直說,我很推崇詩經,覺得文字流淌靈動,收放自如,情是真情景是實景,事也有故也有,藏在文字裏的每一幀畫麵都罩在愛恨冷暖的霧氣裏,活色兩個字用到這裏,是無愧的。

一個數據。2000年到2019年,澳大利亞的MARRIAGE RATE降到23.7%。說明什麽?嗯,it is unrealistic to think one person can meet all your needs until the end of your days,這個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接受。

很悲觀?不是。我想,這是事實,沒必要悲觀的。況且,這個needs也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有很多不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從殖民時代一直到1850年左右,人們選擇婚姻(partnership),更多地是出於“務實”(pragmatic)的原因,尤其是對於女性。為了basic survival,即衣食住行。那個年代的女性是被排除在就業市場之外的,因此很難獨立生存,必須要一個(男人)丈夫,活下去幾乎是選擇婚姻唯一的理由(太多這方麵的小說了我不多舉例)。

19世紀後期,在英美這些國家開始慢慢允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得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機會,因此,經濟獨立直接導致了思想的獨立,是不是要選擇伴侶,甚至是不是要選擇異性伴侶這件事變成optional。有個叫Henry James的寫了一本小說叫The Bostonians,講的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浪漫故事,two women living together in a long-term, committed relationship,在這本書發表之後,甚至出現了一個詞,Boston Marriage(這種通俗小說一般都很短,隨便翻翻很快翻完的)。

這本小說被拍成同名電影。這個明星大家都認識啦。

嗯,書裏沒寫一定是現在的lesbian的關係,也就是不一定有什麽romantic,sexual relationship。

可以說,從差不多19世紀中到20世紀60年代,伴侶關係才從pragmatic era發展到我們今天廣泛接受的love-based era,也就是(大部分)人變得為了愛才選擇在一起生活,而不是為了生存。這種選擇的自由直接導致emotional fulfilment。

不過,人類的特征之一是保暖思那啥,欲望無止境啊。所以——

愛和親密關係當然是人們選擇在一起生活的必須,接下來的故事是,人們又開始不滿足,對婚姻的要求增多,It should afford the ability for people to be authentic and pursue personal growth。也就是說,伴侶的角色除了性,還包括共同生活,養育子女,情感經濟方麵的支持——婚姻專家的理論是,這個擔子太重,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實現,因此變成很多婚姻破裂的直接原因。

所以,Plantonic partnerships(PLPs)變成一個選項,特別是longterm-relationships。這種關係幾乎不太把sex或者romantic放在首位,而主要是情感方麵的支持,有時候和經濟因素有關(不一定有共通的賬戶),有或者沒有婚姻的形式也變得不重要,隻是(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共同選購家具,養育子女,親密無間,如兄弟。

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有專門的網站。兩性問題專家對它的解釋是,This relationship trend is all about coupling up with a close friend – but without the romance. And experts are giving it the stamp of approva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