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多將近一年裏,一口氣考了三個證書,依時間順序成績分別是77%,82%,95%——程度來說,當然是一次比一次更難。不過不能不承認,從先開始又急又亂沒睡醒一樣匆忙上場(完成同一件事,我從來都是要花最多力氣最狼狽的那個),到後來仿佛重披戰袍,再回巔峰時代,那種心動的感覺的確好美好美——恍如隔世。
什麽是隔世?又或者,什麽是世界?
Die Welt ist meine Vorstellung(我感知,我世界)。這句話,見於Schopenhauer在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的開篇,不過是加了引號的,在書裏Schopenhauer提及,他是從歐幾裏得那裏抄來的(我沒有查證)。不過呢,這樣幹脆凜然的用詞造句,我會認為是他自己的原話。Schopenhauer深受東方哲學(主要是印度佛教)的影響,自認是Immanuel Kant的學生,典型的柏拉圖學派,語言豈止犀利簡直可以說是刻薄——我讀他的代表作,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的時候,經常忍不住掩口,怕自己不小心念出來。
所以,他這本我是讀得進去的,不像在Kant那裏,恨不能先沐浴淨身,灌一大杯咖啡,屋裏來來回回幾趟,深吸一口氣,才敢把自己埋進去。
如果說18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是Immanuel Kant,那麽,19世紀可以拿出來並論的當然少不了Arthur Schopenhauer,他頂著“充滿了亮閃閃智慧的悲觀主義者”的名頭傲視當時哲學界各路豪傑,和差不多同齡的George Wilhelm Friedlich Hegel(這個家夥是最著名的Optimismus,固執地堅信一代更比一代強,無論是著作還是報告的核心內容從來都人類社會永遠向前越來越好這個唯一結論。本來想兩個放在一起寫,發現會太長,所以放掉一個)瑜亮爭鋒,也算是時代佳話。
(Schopenhauer。其實他成名的時候很年輕,而且長得在同行裏絕對算靚眼。不過當時沒有照片,所以網上見到的基本是他老年時候的這一張)
Schopenhauer當然延續了Metaphysics的理論,對比Kant的話,我想是說的更不客氣一點(Metaphysics不知道中文裏有沒有這個專業,德國是有的)。
他說,Jeder Blick auf die Welt… bezeugt, dass Wille zum Leben… der allein wahre Ausdruck ihres innersten Wesens ist(對世界的每一次認真觀察,都隻能帶來一個結論,隻有求生是內心深處的唯一真實)。他認為這是典型的Metaphysics,即超出物理層麵的需求,強烈到不可以測量。並用自己在花園裏觀察到的被黏在蜘蛛網上的飛蟲做例子,感歎——
小飛蟲的掙紮真是至死方休啊!
好吧,想象一下,一個壯年男子,眼睛眨都不眨盯著被困在蛛網裏的飛蛾,欣賞它們整個從開始的劇烈掙脫到最後的力竭放棄的過程,除了哲學家,應該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Schopenhauer 特別強調的是,由於這種Wille 是Metaphysics的,超出物理世界之上,所以是blind,就是盲目的,自發的,完全不是人的意誌可以控製的。他的原話是,Allein bei genauerer Betrachtung werden wir auch hier finden, dass er vielmehr ein blinder Drang, ein voellig grundloser, unmotivierter Trie ist(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盲目的衝動,一種完全沒有根據,沒有動機的衝動)——他甚至用Thor(雷神),Wahn(瘋的)來形容這種行為。
Thor?Marvel的那個?被迫跟著孩子們看的,不能不承認,太一般了,連長得都一般。
為什麽說是blind?
按照Schopenhauer的理論,1. 人反正總是要死的,求生的欲望再強,又有什麽用?2. 就算你熱愛生活,好好養孩子,春種秋收,也不過是增加地球負擔啊!3. 因為每個人的欲望不一樣,矛盾衝突是必然的,甚至於必須你死我活,所以到最後這種傷害的隻能是自己。
書裏給的例子是,In einer seiner Erscheinungen(im Wolf) gesteigertes Wohlseyn suchend, in der andern( im Reh) Grosses Leiden hervorbringt und so, im heftigen Drange, die Zaehne in sein eigenes Fleisch schlaegt, nicht wissend, dass er immer nur sich selbst verletzt。比如狼是一個欲望的表象,鹿是另一個表象,狼的幸福是牙齒咬進鹿的肉裏,吃掉鹿,會給鹿帶來巨大的痛苦(自己對自己的傷害)。
也好像沒什麽不對,每個人隻要活著,就會經曆種種辛苦——但是活著,又是最根本的欲望——真是矛盾啊。
不過既然是名家,語不驚人是沒什麽意義的,再直白一點好了,Der Quaeler und der Gequaelte sind Eines,施虐者和受虐者是一體的。然後呢,“就這樣看吧,這個世界上一直是由有各種需求的眾生構成,他們隻是靠互相吞噬而存在了一段時間,並且是在恐懼和痛苦中度過,直到他們最終陷入死亡的懷抱”——這句話被認為最有佛家味道,“人生即苦難”。
回到在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這本書裏對人,認知,和世界的關係的解釋,Bei gleicher Umgebung lebt doch jeder in einer andern Welt. Weil naemlich Alles, was für den Menchen da ist,…immer nur in seinem Bewusstseyn da ist。我意譯一下就是,盡管大家活在同一個世界裏,然而每個人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都完全不同。
整本書,這句最引起我的共鳴。並且,年紀越大,越由衷感歎,他說的,實在是太對了!
接著看他的6大悲觀主義根源。
第一,所有的欲望都是由於有需求,需求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或者不充足。而為了去滿足任何一種欲望,都會有最起碼十種失敗的可能。
第二,即便是同一種欲望,也會不停地重複出現(根本沒有完全實現的可能。比如餓了,吃飽之後會再餓)。
第三,個體的欲望的不同,導致了世界處處充斥紛爭,每種生物隻能在犧牲他種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句最簡單,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稀泥的意思。
第四,(人類獨有的無窮盡的)對未來的無窮需求的恐懼(的永恒的存在)
第五,死亡的不可避免(對比人類求生的欲望是唯一真正的欲望)
第六,生命不過是被推遲的死亡,每天晚上都意味著生命比昨天少了一天。
就連說到運氣(Glueck),他的結論都值得複習一下,“運氣就是,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我很同意這個觀點的。我覺得這句不算太負麵,我自己都經常這麽說。
關於人類史,他說,Die Geschichte zeigt uns das Leben der Voelker, und findet nichts, als Kriege und Empoerungen zu erzaehlen: die friedlichen Jahre erscheinen nur als kurze Pausen(人類曆史也不過是被戰爭和暴行充斥,中間的和平時期隻是短暫的休息罷了)。
不評論不評論。
按照Schopenhauer的觀點,這一切的根源,是人類生存的欲望——而人類生存的欲望,又是必然的存在。
那就是無解了?
也不完全算是。三大(可能)出路。
第一,Kunst,藝術。藝術可以把人和這個欲望的世界隔開,因為藝術本身可以營造獨有空間。記得看過一個電視節目,隨機采訪路人對藝術的看法。被采訪者很自然地答,藝術當然重要,不是因為有什麽用,是因為,美。
藝術裏,Schopenhauer最推崇的是音樂。他說,音樂是欲望的一種呈現,音樂的作用無比強大,maechtig——為什麽歐洲或者具體到德國盛產音樂家,人們視音樂為生命?哲學概念的誕生,也不過是對人們思維方式的總結和概括,反過來又能shape人們的思想,而且發生於不自覺之間。
第二點,Schopenhauer提到的是Roman,就是小說戲劇類。這個容易理解,一個好的故事,當然可以把人帶進去,暫時忘卻身邊瑣事——跟著哭跟著笑應該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曆。
第三,也是最高一個層次的,是Askese,苦修,禁欲。Die Askesis zeigt sich sodann ferner in freiwilliger und absichtlicher Armth(禁欲主義進一步表現在自願和有意的貧困中)。進一步,Schopenhauer引用了Nirwana(涅槃)的概念,他說,Nirwana是是通往意誌自由(Wille frei)的唯一之路。
為了說自己有多對,Schopenhauer把Dante拖出來造勢,"除了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之外,Dante還能從哪裏獲得他關於地獄的素材?而且,它(我們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地獄哦"。
好吧,多說一個,Schopenhauer提到的欲,當然包括情欲,他是著名的Frauenhasser,即女性痛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