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8掛時間(27)——直覺和緩覺,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22-09-03 23:48:29) 下一個

這兩天因為和大家討論判斷和觀點的問題,不由想起這本書。作者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特別要說明一下的,這個獎的全稱是是Gedaechtnispreis für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翻譯成英文,是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Sciences,官方的叫法是,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再通俗一點,才是我們中文裏說的經濟獎。不同於其他5項自1895年開始頒發的諾貝爾獎,經濟獎是1968年才決定設立,起因是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慶祝誕辰300年,董事會提議讚助這樣一個獎項並獲全票通過,之後交由瑞典皇家學院統一管理。第一位獲獎人是荷蘭經濟學家Jan Tinbergen,他的題目是“經濟分析過程中的應用動態模型”——嗯,我一看做模型的就覺得特別親切,必須給張照片。

說到諾貝爾,好像中國人特別喜歡。帶孩子們去斯德哥爾摩,如果不是因為買了套票,我是不會想起來去諾貝爾獎博物館參觀的(我這麽俗),結果一進去,以為到了王府井——滿屋子中國人!

而且,我對這種一向感覺了了,我出國的第一個(半個)老板,是91年的諾貝爾。20年過去別的已經沒有印象,就記得他天天上班另一包,然後包的拉索還是壞的,隻好那樣半敞著,他裝的亂七八糟東西又多,看著永遠像要隨時掉出來的樣子。所以如果我遠遠看見他在前麵上樓,會故意走慢一點——不想他東西掉出來了還要我幫揀!

獲獎人還有我喜歡的John Nash。他是數學領域裏統計學方向因為博弈論而獎,研究的是著名的囚徒問題。

我把經濟獎的全稱特別寫出來,是想強調諾貝爾的經濟獎,非常向心理學方向傾斜,可以說基本是心理學的題目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包括Daniel Kahneman的研究。

Daniel Kahneman提出的理論,叫Prospect theory,中文翻譯成“展望經濟學”,主要解釋了由於個人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對風險的估計不同,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別人眼裏非常不理性(rational)的經濟行為。

因為看到大家針鋒相對的觀點和討論,所以想把這個話題拿出來多聊兩句。

Kahneman的理論裏,人們對一件事情的判斷和選擇主要來自於兩種思維模式,intuitive thinking,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直覺,或者,第一反應,和第二種,slower, more deliberate and effortful form of thinking——作者把它們分為兩種模式,System 1和System2,也就是本書的題目,快思考和慢思考(fast and slow)。

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是本能的自發的,完全不用花力氣,所需要的知識完全是記憶中的儲備——Memorial真的是恰如其分啊!比如看到一張陌生麵孔,不需要任何其他解釋即可判斷畫中人是歡快還是憤怒。後者定義為從腦電波圖像觀測到的很複雜行為,包括專注,計算,籌劃,給的例子有考試,倒車進很窄的胡同,填稅表,etc.。

人們的日常行為,當然是第一類為主,就是向省力氣節約能量的方向靠攏——想想這倒是也很符合物理學原理,電子在軌道間躍遷,一樣是往能量最低的能級跑。

或者,一見傾心?——這是多麽不可靠啊!

不花力氣的代價,就是風險大。風險大的結果,就是犯錯率高。如圖(這張圖可能人人見過)。不錯,明明是兩條一樣長的線,在我們眼裏,變成一長一短,如果不啟動System 2,self-control和cognitive effort,找工具量一下的話。

兩者最簡單的關係是,在System 2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人們行為的直接反應,是System 1。比如當你在全副精力對付考試的時候,監考老師端來一盒巧克力,你可能很自然選第一眼看著舒服的包裝,而忘了查是不是“更健康的”黑巧克力。People who are cognitive busy are more likely to make selfish choices, use sexist language, and make superficial judgements in social situations。因此,System 2也被稱為“lazy System 2”。

說回到判斷和選擇。

統計學裏有個方向叫對策論(或者決策論),其中一個很著名的原則是“最大最小風險原則”。其核心觀點是,完成一個項目如果已知有幾種方案的話,每種方案常規來講一般有最大風險和最小風險的(估計)上下限,做選擇時,可以隻看各個方案的最大風險,然後選其中風險最小的一個。這樣得到的解,並不能保證是最優的,但一定不會是最差的。

所謂風險,也就是犯錯的概率。同樣是錯,在人們的認知裏也是不一樣的。舉例,“我看到一隻三條腿的雞”和“我看到一隻四條腿的雞”,哪一個更錯?自然的反應,顯然是第一個。

再看影響判斷對錯的因素。

拋開理論,普通人的常識也知道,mood influences performance,特別是來自於直覺的判斷,when we are uncomfortable and unhappy, we lose touch with our intuition。另外一個結論是,來自於直覺的判斷,正確率大於隨機抽樣的選擇——也就是說,直覺貌似隨機,其實並不隨機,取決於個人的知識結構。即便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完全意識到,做抉擇的過程在大腦也是很複雜的多重計算工作,Multiple computations are going on in your brain. The accessments are carried out automatically by System1, and one of their functions is to determine whether eytra effort is required from System 2。

由此誕生的一個概念是,cognitive ease,ease介於Easy和Strained之間。這三個概念都比較容易從字麵理解,Easy是完全不用花力氣直接憑本能反應給出結論,Strained是盡管很辛苦地籌劃,也未必能給出答案,而ease指的是,在心態比較平和(good mood)的情況下,經過包含邏輯個體經驗在內的合理分析,作出判斷。

最不會犯錯的是哪個?當然是ease那個。

想到個笑話。

有個家夥,說到他不喜歡的女的,評論是,Her favortite position is beside herself, and her favorite sport is jumping to a conclusion。

Jumping to a conclusion is efficient if the conclusion are likely to be correct and the cost of an oocational mistake acceptable, and if the jump saves much time and effort. It is risky when the situation is unfamiliar, the stakes are high, and there is no time to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我個人以為,Jumping to a conclusion僅作為一個行為來看並無褒貶,但是其表象很多時候容易讓人反感,比如“貼標簽”,我在我眼裏就是典型的,Jumping to a conclusion。

回到上麵關於System 1和System 2的話題討論。人在做決策對事物現象判斷思考的過程中,正常來說,大腦最先運用的是System 1模式,容易帶出的結果是輕信和有偏判斷(gullible and biased to believe)。而是否會啟動System 2,則比較in personal。System 2的特點是in charge of doubting and unbelieving, critical thinking,當然會大大減小錯判率。不幸的是,僅就已有的實驗結論來看,System 2是比較懶的(lazy and busy),所以大部分時候人們傾向於不啟動它(實驗結果,不是我的結論,人性而已)

再說個關於人性的實驗結論。

“如果你支持一個總統的政治主張,很可能你也會喜歡他的外表包括說話腔調和聲音”——這個現象,叫Halo Effect,也稱為Halo Error。指的是人們在認知上對某個人,品牌,公司或某種特別產品因為在一個側麵有positive的經驗因而會對和其有關的其他方麵產生同樣positive的biased判斷。

(Bias是人性的一部分,客觀存在。比如這兩天的帖子我翻了一下,biased發現一劍和丸子聯手欺負老鍵,於是毫不猶豫地biased選擇站在老鍵一邊。嗯,你們幹嘛。我先來我先來!!!)

另外一個在這本書裏被Kahneman提到的cognitive bias現象是,WYSIATI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這個概念是,當你見到一個自己確認可以被證實的現象,會automatically忽視那些你沒看見的事實,因此人們會僅根據已有的(並認為那是全部)信息做判斷,下結論。

結果?biased,有偏啦。

能不能避免?我個人的看法是,100%避免,是不可能的。不過可以努力一下,減小犯錯誤的概率。方法呢,就是,多看多聽多跟別人討論,特別是不同意見的人——當然了,得是大家在同一個page同一個level。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子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