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聚沙成塔——Atomic Habits

(2021-12-12 01:44:18) 下一個

看題目,不用說也是NONFICTION,這種麵向生活應用又沒什麽太高深的理論的書,最容易看——我說容易,主要是指文字簡單,邏輯清楚,每一章前麵有分析後麵有小結,最後還來個黑體列表,偶爾還夾雜個實例情景小測驗讓你振奮一下——已經很公式化的結構——差不多就是看菜譜。

我很喜歡看菜譜啊,照方抓藥本身就讓人踏實,而且很多時候也不一定照著做,就是看畫,閑了翻翻,有MEDITATION的效果。

想起來剛出國的時候,有個家夥如果不是天天也是一星期多於4天找我們吃飯,可惜,當時我基本就是從超市買半成品回來亂烤的水平。這個家夥第一次回國,就給我帶了三本(!)四川菜譜,還特大方地說,送你了!

不過,他的菜譜字又小又密,圖片更是沒有,完全不符合現代人偷懶的閱讀習慣。不如拿到手裏的這本,字大行距寬,有圖有表有數據,翻起來完全沒負擔。

是一本講怎麽養成好習慣的書。

怎麽養成?一天一點小小改變。

多小?原子那麽小就可以,ATOMIC。

ATOMIC我熟啊,離開學術界以前,沒少在ATOMISTIC MODELLING上費勁,最誇張的時候,看誰都像LATTICE。所以當時老鍵貼出這本書的時候,我的確是因為題目買的,這些在生命裏有過痕跡的東西,怎麽都看著親切,遇到了,不扭頭再看一眼,是不可能的。

我個人,比較認同書後摘抄的對這本書基本的評價,PRACTICAL和USEFUL。現在的BESTSELLER裏,這一類書很多,如果做不到這兩點,就擠不進那個書單——思考,實踐,其實是很花力氣很辛苦還有很大RISIKO的事情,而且不能保證有效產出,不如你告訴我,我該怎麽做?

四個原則。

第一定律, MAKE IT OBVIOUS。把你想要做的(養成的習慣)放在生活裏最顯眼的地方,讓環境來提醒你。比如,你想練習一門樂器,選最簡單的吉他吧,你把吉他放地下室,三天不看見不摸不想很有可能,但是如果在房間一進門就看見的地方,哪怕飯後,隨手撥兩下也還是比較現實的——如果每天10分鍾,三天就是30分鍾。

然後呢,POINTING和CALLING。作者提到的例子是日本電車,就是發車的時候工作人員把注意事項大聲念出來以便檢查——這倒讓我想起來大學時候我們去逛街的習慣——出門前輪番摸一遍,“鑰匙眼鏡錢包月票手表”,好了可以走了——當時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沒想到這招兒被人寫進書裏,早知道我們也攢一本了!

第二, 讓你想養成的習慣對自己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自己給自己創造MOTIVATION。餓了吃累了睡屬於animal being本能的REACTION,還不能算是由腦中樞支配控製的MOTIVATION——1954年給出明確結論的多巴胺(DOPAMINE)效應,解釋了MOTIVATION的直接原因——被封鎖了多巴胺釋放的小鼠,餓死也不吃飯——完全沒有吃飯的欲望,沒欲望就沒行動。

欲望當讓可以來自很多維度,最直接的是家人和友人。有句諺語,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訓練出來的(A GENIUS IS NOT BORN,BUT IS EDUCATED AND TRAINED)——這是我很認同的一個觀點。HUMAN BEING,說到底是群居的動物,很難不受環境的影響,而人的生活環境裏,其最重要作用的,就是身邊的人(你的LEVEL就是你身邊最好的5個朋友的平均值)。去爬山,總會看到明顯是剛會走的那種一兩歲的小孩(或者根本就是坐在被爸爸媽媽背著的小筐子裏),不由感慨,這樣長大的小孩子,必然個個是HEIDI,不喜歡山,幾乎是不可能的。

養成好習慣的同時,當然要丟掉壞習慣。如何丟掉?反向操作——讓它不那麽ATTRACTIVE就可以了。我們之所以保留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們)被需要。

作者給了一個戒煙的例子。

首先,是“戒”嗎?不是的,吸煙,本身也不是生命裏的一部分。吸煙是社交手段?不是。不吸煙一樣可以社交。吸煙可以釋放壓力?也不是。吸煙並不能使神經放鬆,隻可能傷害它們——對比前麵多巴胺的例子,其實是反向釋放多巴胺。

第三定律,讓習慣從容易做起。我們中文裏有一句話,萬事開頭難。但是我看這邊給小孩子的書比如學習樂器的,很多副標題都是,“所有的開始都是從容易做起”——開始的慢一點,但是,絕不回頭,一直往前走,不必看太遠,僅FOCUS你能看得到的地方就好,但是,一直向前。

現在天黑得早,我有時候晚上出去跑步,一定要帶頭燈。頭燈能照到的地方,不超過5米,所以,我的感覺是,自己一直追著那個5米的點跑——反而沒有白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時候那麽辛苦。把大的目標打碎,碎到ATOMISTIC那個量級,自然就沒那麽可怕了。結果?還是一樣的。

第四定律是跟著第三定律來的,MAKE IT SATISFYING——讓好的習慣能帶來直接的愉悅。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無論對任何事情做出努力,其效果往往是滯後的,這種滯後的後果是讓你沮喪。比如練習一門樂器,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特別弦樂器,再聽,可能還是琴是琴,音節是音節,人是人——小孩子背書一樣。對於成年人,如果有意識自己培養一個新的有益的習慣的話,要學會跳出對結論的判斷方式——換個角度看問題——自己跟自己說,好習慣的本身已經是回報了,不是減重10磅,或者成為熟練的鋼琴師,那是終點是回報是副作用——學會自己引導自己享受過程。

我有一個朋友,她特別喜歡看日出,哪怕是度假,也會5點起床,跑到海邊或者山上去等太陽升起來。我曾經問她,太陽難道不是每天升起來,你幹嘛費這勁?她答,為了看日出啊!

《論語。學爾》裏有曾子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歐洲的僧侶,到現在還保留著晨,午,晚餐前三次靜默的習慣(他們用自己的計時,當然可以和我們習慣的24小時對應,但是有自己的專有名詞)。當這些行為成為習慣之後,便不再是生活裏的負擔。在這種“省”裏,包含的,是一種TRACKING。而TRACKING,不僅是保持良好習慣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檢測手段,更是保障。作者的建議是創建一個HABBIT CONTRACT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完不成呢?自罰好了。

對養成良好習慣最大的威脅,不是過程中的失敗,是精神上的厭倦,特別是當習慣不是那麽有趣或者變成routine會變得BORING,所以,STAY MOTIVATED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應對這種挑戰的,當然也有很多策略,比如GOLDILOCK RULE——研究發現,讓人最有MOTIVATION的狀態是當你正在完成的任務在你能力上限的時候——拿打網球舉例,和一個四歲的孩子,或者和ROGER FEDERER都會讓你上場的動力跌到穀底,而如果你的對手是剛剛比你打得好一點點的那個,會讓你總想找他。

這本書是當時老鍵貼出來的。再多謝老鍵一次——算是屬於開卷有益的吧,益多益少,就要看個人了。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成年人,無論是建立新的習慣還是改掉舊的習慣,相對於小孩子,實際上都更難——其差別,就是build和rebuild,或者,write和rewrite。

可是,生命就是這樣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