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特色還是社會主義(4)

(2021-06-19 12:23:09) 下一個

我一直有個也許不是很成熟的觀點——我認為,人的認知包括世界觀是非觀是會隨著經曆閱曆的增加而改變的,所以不是很相信什麽“初心”這種提法——要求一個幾十歲的人天天象16歲一樣說話做事,那是,壞。

了解並且主動了解這個世界,進而接受它服務它,才是熱愛。

我一直有訂報紙的習慣,一般媒體有點什麽風吹草動,都能猜出背後的大概——我說的是本地媒體啊。年紀大了,看得多了,想一下下個不太離譜的結論,不需要什麽智力,常識就可以了。

這幾年才看中文網多一點,記得當時第一個熱點就嚇我一跳——新婚之夜,抄那啥。

上次說到黨派的左右劃分,我說共產黨是極左——共產主義(communism)裏很重要的一個教旨是,打破現有的社會秩序,消滅國家和家庭,實現“全世界人民大團結”——不錯,簡單一點,或者說和普通人的生活拉近一點,就是共產共妻。

故意把這件事拉到新婚之夜做,並且大書特書,我猜不到背後主推這個報道的人,是什麽意圖。第一個反應,就是應該他(們)沒看過共產黨的黨章。

而共產,是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教旨裏最大的重合部分。

社會主義者認為,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最終應該廢除個體收入(WAGE),每個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從社會獲取所需物品,更迫切的需要排在前麵——問題是,如何定義需要,和更需要?

不過,根據馬爾薩斯人口增長模型(Malthusian Law of popluation),社會主義者修正了他們的理論,承認滿足社會上每一個人的需求是不可能的,馬克思的原話是,社會產品的分配應該在社會能供提供的條件下執行。

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一個社會製度秩序是和人(HUMAN BEING,這個BEING,就是上次提到的,DASEIN,哲學裏經常討論的話題)性相悖的,必然隻能獨裁。

說到獨裁或者民主,也很有趣,好像中文的輿論,對這兩個詞,特別敏感。我到覺得沒什麽,社會現象而已。

經常有人用政治領袖的產生過程來判斷一個國家(地區)的民主成分——民主政體下,政府由大多數人支持的政黨組成,立法由人民代表負責,這些人民代表由法律規定選出——在我看來,這個過程,僅僅是民主政體的特色之一,還不能作為民主與否的判斷。不錯,在一個民主政體裏,重要的行政部門是要通過選舉(競爭)產生的。不能否認的是,曆史上有很多實例,在非民主政體,由於個別政治天才的出現,社會可以在短期運行得很好,並且,民主體製並不能保證最優秀的政治天才進入管理層。

簡單來說,民主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自治——但是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在立法和管理方麵有同等的權限——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隻能在很小的範圍內實現。這一點,經曆過在民主政體下工作生活的人應該更有有體會。

很簡單。

即便負責管理社會事務的行政職能部門通過選舉產生,但是具體的工作隻能由個體來做,最終的決策權是所謂的領導層(某個人或者幾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決策者——且不說有些人沒有意願做決策或者沒有能力。民主,我想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做決策時候各個群體利益的均衡(EQUILIBRIUM)——是群體,不是個人。人們經常說古希臘的議會製是民主的形式,實際上完全不是,因為奴隸的權利完全被排除在外,而在奴隸占人口數量最多的雅典,據記載,一個家庭平均的奴隸是3到4個。

我個人很同意,完全的直接民主是不現實的,間接民主才能實現大部分人的意願。民主,不是說每個人都可以做決策,而是保證在意見有分歧的時候避免衝突,或者說,避免戰爭。是的,民主的最主要功能是實現和平,避免暴力革命(VIOLENT REVOLUTIONS)。非民主政體,掌握政權者同時也掌握武器,因此也可能實現長時期的和平。但是,非民主政體的政權交接一般隻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實現。

暴力革命的代價,是血和財富(BLOOD AND MONEY)——生命被犧牲,社會財富被破壞。

Peace builds, war destroys

今天的戰爭,早已經發展到不必真刀真槍分什麽前方後方的階段。這一點,每一個生活在當下社會裏的成年人應該都有自己的體會。戰爭的後果,也從直接和即刻的傷害,變成隱形的和長期的。

“獨裁國家太容易發動戰爭了”——不是我說的,是丘吉爾在二戰回憶錄裏的原話,他的那一套書,才剛剛完成第一卷,就拿到了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丘吉爾是戰地記者出身,寫東西當然有內容有邏輯,不過我想,這應該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瑞典皇家學院對他的評語是,

A literary prize is intended to cast lustre over the author, but here it is the author who gives lustre to the prize.

本來也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這個話題,就多說兩句。

民主製度,經常會被詬病的一點是,效率。效率,很多時候,在中文語境裏,被理解成,快。我想這可能和文化背景有關係——實際上,效率和快,完全是兩個概念。

不用解釋的常識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商品交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從以物易物向真正的貨幣過渡的進程中,各種金屬,包括銅,鐵,和金銀起著暫時貨幣的作用。不同的國家盛產的金屬不同,因此在這些國家內部,是用同一種金屬交換的(比如斯巴達人用鐵,而古羅馬人用銅,這裏麵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而國家(部落)之間的,就需要用不同的金屬來交換——今天也一樣啊,美元漲了沒?

當時的稱量,當然很不準確,而追求基本的公平公正,是人類的天性——等量的金可以換到幾倍的銀,那個估計,是通過生產那些金屬的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實際上意味著它包含的勞動時間。現在的市場,當然完全不是再按照這個規矩,但是類似的思維方式還是存在的——我沒在國內上過班,沒在國外上過學,直接拿工作簽證發到大學裏上班——到現在也快二十年,我自己的經驗是,花了時間的工作,更加被同事被老板接受,自問,也更相信它的質量因此更自信。

效率,是我讚賞的,快,不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心之初 回複 悄悄話 “想一下下個不太離譜的結論,不需要什麽智力,常識就可以了”

托馬斯《常識》裏說:言行不一的人就是無惡不作的人。共產黨就教育產出“言行不一”的人。
百萬莊大俠 回複 悄悄話 高度認同這觀點,寫的太好啦。

所以不是很相信什麽“初心”這種提法——要求一個幾十歲的人天天象16歲一樣說話做事,那是,壞。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民主的美國發動了多次的戰爭,韓戰越戰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