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盛雪竹的情感困局

(2025-11-07 17:22:19) 下一個
我有一搭沒一搭地終於在昨晚追看完了央視八台播放的三十八集電視連續劇《依依向北風》。我是被它的知青題材引入局的。
 
電視劇《依依向北風》以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為背景,描繪了一代知青在命運洪流中的奮鬥與情感起伏。劇中俞樂山與盛雪竹的愛情線曲折深摯,貫穿始終。然而,在我看來,最令人難以理解的,並非兩人幾經波折的重逢,而是盛雪竹在毫無愛情基礎下,竟選擇下嫁王瀟,並在長達八年的婚姻生活中拒絕履行夫妻義務。這種“婚而無愛”的安排,放在任何時代,都顯得違背人性。
 
劇情中,王瀟以割腕、遺書相逼,用極端的“苦肉計”迫使盛雪竹就範。盛雪竹並非出於愛情,而是出於憐憫、愧疚與社會輿論的壓力,最終屈從。這一情節固然有時代背景的合理性——那個年代講究“責任”“體麵”“犧牲”,但作為一名現代觀眾,我依然難以認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一個人若明知無愛而仍進入婚姻,既是對自己的傷害,也是一種對他人的不負責任。
 
更令人困惑的是,劇中從未明確交代兩人八年無性生活的原因。是因為盛雪竹忙於進修?還是兩人有婚前約定?劇本對此避而不談。但結合人物性格和敘事邏輯,更可能的解釋是:她根本不愛。她用冷漠維係一段名義上的婚姻,以沉默抵抗情感的空虛。這種克製,若非出於冷情,就是出於逃避。
 
從男性視角來看,這段婚姻更令人費解的,是王瀟的自處。一個正常的男人,在八年的婚姻中若長期得不到情感回應與身體親近,如何維係內心的平衡?是自欺?是壓抑?還是精神自我麻醉?劇中卻將王瀟塑造成一個克製、包容、幾近聖化的人物,這種“道德化處理”雖然有戲劇美感,卻失去了人性的真實。
 
事實上,這種寫法折射出編劇對人性的理想化:希望以“高尚的忍耐”來升華人物,卻忽略了愛情的本質。愛既是精神契合,也是身體共鳴。沒有真實的情感與欲望,所謂的“高尚”,終究隻是悲哀的自欺,也讓盛雪竹這個人物形象大打折扣。
 
盛雪竹的悲劇,在於她以理性壓抑感性,以責任取代愛情。她以為犧牲可以換來內心的平靜,卻換來了八年的空虛與孤獨。她的“善良”是一種被動的順從,而非真正的力量。她不是不懂愛,而是不敢愛——她的妥協,代表了那個時代知識女性的困境:被道德綁架,被時代規訓,活成了一個“正確”的人,卻不是一個幸福的人。
 
從現實意義上看,《依依向北風》中的這段婚姻值得反思。它讓我們看到愛情與責任的邊界,也讓人重新思考“人性”與“社會”的衝突。愛情不是奢侈品,它是人的基本需要。沒有愛而強行維係的婚姻,不僅無法成就道德的完滿,反而暴露出情感的殘缺。
 
在劇的結尾,盛雪竹終於與俞樂山走到一起,看似圓滿,其實更像一種遲到的救贖。她終於用行動彌補了當年的錯失,也證明了:真正的幸福,永遠不可能建立在妥協之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ayflower98 回複 悄悄話 “真正的幸福,永遠不可能建立在妥協之上。”
說的真好。多謝格利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