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這片曾經富饒美麗的土地,如今已成為治理失敗的典型案例。三十餘年的黑人執政,讓國家陷入經濟停滯、治安崩潰、公共服務癱瘓的泥潭,卻依然讓執政集團穩如泰山。表麵上看,這是民族解放的勝利,但深入分析,它卻是一場政治與社會的深刻悲劇——國家爛,政權不倒,民眾自縛於身份政治的牢籠。南非的今天,足以讓美國人警醒。
回望曆史,白人管理時期的南非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高速增長,基礎設施完善,港口、鐵路、能源體係高效運轉。白人社區享受優質教育、醫療、住房,而黑人則被排斥在製度之外。社會極度不平等,但整體治理效率高,國家運行穩定。可以說,白人管理時期的南非,在經濟和秩序上都遠勝今天的狀況。
1994年,黑人掌握政權,這是曆史公正的象征,也是身份政治的勝利。然而三十年來,現實卻殘酷:經濟停滯,失業率高企,尤其是年輕黑人群體;基礎設施老化、停電頻發,港口、交通效率低下;公共教育、醫療雖普及,但質量低劣;暴力犯罪高企,治安崩盤。曾經的“非洲明珠”,如今正一步步衰敗。
這一切,絕不是偶然。執政集團在權力中建立了自己的安全圈:任人唯親、裙帶政治、國企腐敗、政策搖擺不定。改革意願微乎其微,觸動利益就等於自斷生路。更令人無奈的是,選民結構加固了劣政循環:大多數黑人選民將投票當作身份認同的象征,即便看到國家每況愈下,也依舊支持同一個集團,形成政治僵局。曆史傷痕、身份認同和族群情緒,將國家推入“國家爛、政權穩”的悖論之中。
南非的悲劇不僅是國內問題,也是曆史和製度的累積。人口結構決定了白人無法重新執政,國際輿論和政治現實也不允許。革命果實被牢牢握在現執政集團手中,沒人敢挑戰,也沒人能挑戰。結果是:國家爛,經濟倒退,社會混亂,而掌權者仍然穩坐政治高位。對普通民眾而言,這是一種無法逃避的製度性壓迫——不是外來統治,而是自己選擇的無解困局。
身份政治實質上是一種部落政治,是一種落後的管理政治。
三十年過去,南非證明了一個殘酷現實:政治解放如果缺乏治理能力和製度建設,隻會讓國家成為爛政權的保護傘。解放帶來的尊嚴與權利,最終被能力缺失、腐敗和身份政治蠶食殆盡。南非的悲劇,是曆史的饋贈,也是現實的懲罰;它告訴世界,民族解放不是終點,治理能力才是國家生存與繁榮的根本。重要的是,勇敢打破身份政治這個極左思維的禁錮,重新解放思想可能才是拯救南非這個國家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