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身份政治是個什麽東東 ——身份政治的崛起、來源、害處與應對

(2025-11-25 04:24:30) 下一個
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這東西,近些年從美國校園一路擴散到街頭、媒體、國會,像一種披著“正義外衣”的病毒,慢慢滲透到每一處公共空間。它不再關心是非,而是關心你屬於哪一類人;不再討論事實,而是討論你的膚色、性別、族裔、性取向;不再追問真理,而是追問身份。世界就在這種悄無聲息的偏移中逐漸分裂成若幹彼此敵視的群體。
 
一、身份政治從哪裏冒出來的
 
身份政治不是天外來物,它有明確的曆史脈絡。二十世紀美國民權運動、女性運動和同性戀權利運動本來都追求法律平等,但某些政治力量卻逐步把“身份本身”當成新的權力武器,把“群體受壓迫敘事”變成可以無限複製、無限擴張的政治籌碼。到了疫情期間,這種傾向發展到最諷刺的一幕:全國各地高舉“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口號,卻把種族問題直接綁在政治忠誠上,仿佛不跪、不表態、不跟隨,就成了“反正義”一方。
 
另一條脈絡來自後現代主義。某些學者把身份解釋為社會建構,卻又反過來利用“弱者敘事”確立政治道德製高點。隻要占據受害者的位置,就能占據辯論的上風。社交媒體進一步把這股風放大。算法寵愛情緒化、對立化的內容,於是整個社會被訓練成習慣“按身份站隊”而不是按理性判斷。
 
結果,身份政治從學院走向街頭,從街頭走向國會,最後變成某些政黨的發動機。它不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個產業鏈。
 
二、身份政治本質上是什麽
 
一句話,它是一種把政治陣線建立在身份標簽上的意識形態,而非建立在價值、原則或事實基礎上。它詢問的不是“你說得對不對”,而是“你是什麽人”。你是白的還是黑的;是男人、女人,還是某種新性別;是主流族裔還是某類少數群體。身份政治假定弱者永遠正確,強者永遠有原罪。於是政治討論退化成一種怪異的“受害等級排名”:誰更慘,誰更正確;誰更弱,誰更高貴。
 
這種邏輯與某東方大國的階級鬥爭話語如出一轍——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剝削階級生而有罪。身份政治不過是把階級鬥爭換成膚色鬥爭、性別鬥爭、身份鬥爭,是另一種形式的部落主義。
 
三、身份政治的現實:陣營化、極端化、道德化
 
今天身份政治的主要效果,就三個字:分裂、撕裂、再撕裂。
 
它用膚色劃定陣線,把白人與非白人對立起來。它把所有社會問題包裝成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二元劇本,仿佛世界真實運作的複雜性全都可以用一張黑白分明的劇本解釋。它還深深嵌入大學招生製度,名校按種族分配錄取比例,以正義為名,製造新的不正義。
 
政客們更是如魚得水。尤其是民主黨,善用身份政治動員選票。在疫情期間,一些政客甚至為暴亂組織站台。拜登、佩洛希等民主黨領袖在白宮前“半跪”的照片至今刺眼。他們甘當“黑命貴”和“安提法”這些極端組織的政治馬前卒,公開為街頭暴力背書,卻把責任往川普頭上推。川普政府嚴厲批評這些暴力行為,堅持“法律和秩序”,卻被對手汙名化成“壓迫少數族裔”。這是身份政治最荒唐的地方:它允許暴力,隻要暴力來自所謂的“受壓迫群體”。
 
四、身份政治的危害
 
它的第一大危害,是摧毀社會的共同價值。原本大家相信法律平等、機會平等。身份政治卻說你的命運由你的身份預設,甚至你的道德價值也由身份決定。這等於直接宣布社會共同基礎的崩塌。
 
第二,它製造仇恨。身份標簽一旦成為政治武器,人們不再以行為判斷彼此,而以標簽斷定對錯。同一城市、同一街區的人,隻因為膚色不同,就被鼓勵彼此敵視。這種邏輯比種族主義更陰險,因為它披著“反種族主義”的外衣。
 
第三,它鼓勵永恒的受害者心態。某些人開始把“弱者地位”當成政治資本,任何曆史傷口都可以永遠重複使用。這種心態不會推動社會前進,隻會讓社會停在怨念循環中。
 
第四,它讓政治倒退到部落主義。現代政治應圍繞理念和政策展開,身份政治卻把政治變成各個“身份部落”爭資源、爭話語、爭道德高地的角鬥場。
 
五、如何對付身份政治
 
必須回到普世價值,以個人為單位,而不是以群體身份為單位。一個人應以行為而不是標簽被評判。
 
其次,必須重建法律意義上的真正平等,而不是種族配額式的身份補償。越強調補償,越製造怨恨。
 
第三,教育不能繼續灌輸受害敘事。某些國家曾把“憶苦思甜”當作政治工具,用曆史傷痛綁定現實政治。今天美國正在重複同樣的錯誤。曆史應該被反省,而不是被永恒固化為政治籌碼。
 
第四,公眾需要學會識破政治和媒體的身份煽動。任何以膚色、群體、受害者標簽來定義是非的敘事,都值得警惕。川普執政期間堅持“立場必須基於事實”而非基於身份,是一個關鍵分界點。也正因為如此,他被那些以身份政治為武器的勢力視為眼中釘。
 
最後,必須重建共同的人性,而不是分裂的人群。人的尊嚴來自人的個體價值,而不是出生時的標簽。身份政治隻會使社會退回原始部落的互相敵視,而真正的文明來自跨越身份的合作、友誼和共同命運。
 
人類終究是人類,而不是標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