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一方客

收獲了一種恬靜的生活, 像一條波瀾不驚的小河, 流過春夏 流過秋冬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習近平在中國商飛,直批鄧錯誤路線

(2014-08-06 05:59:14) 下一個

7月28日我在時壇轉發了這段演講

核心提示:"5月24日我們的習主席親自到上海中國商飛總公司去視察,而且講了幾句非常重要的話,習主席說,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頭作用,標誌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有人要徹底否定前三十年。1980年,中國運10能上天,說明了什麽?
 
如今,經過六年的艱辛研製,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機進入了總裝調試階段,明年試飛。--- 這是運十被下馬整整35年。是誰耽誤了我們35年? 是該反思了。
 

鳳凰衛視6月27日《世紀大講堂》,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將於明年試飛,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中的重要項目,它的發展受到多方關注。大飛機為什麽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中國又該如何發展戰略產業,《世紀大講堂》,“中國道路與中國夢”係列節目為您解讀《從大飛機看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

田桐:學術前沿,思想對話,歡迎收看《世紀大講堂》係列節目“中國道路與中國夢”。

經過六年艱辛的自主研製,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首架試飛飛機進入到了總裝階段,為明年的試飛做最後的攻堅決戰。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體驗C919客機樣機的時候,勉勵科研人員,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

大飛機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中的重要項目,而在全球化浪潮當中,發展戰略性產業,已經成為了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製高點的重大戰略,那麽什麽是戰略性產業,如何看待戰略性產業和國家安全的關係,全球化的產業競爭發展,給戰略產業帶來什麽樣的挑戰和機遇呢?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原國家發改委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粱老師,他來為我們解讀《從大飛機看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有請。

解說:高梁,前任國家發改委經濟體製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現《經濟導刊》總編,曾參與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關於經濟體製改革,開放政策、區域發展、行業發展、科技政策與發展規劃、知識產權戰略,重大科技專項論證等課題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工業結構問題、城鄉關係問題;主要專著《挺起中國的脊梁——全球化衝擊與中國的戰略產業》、《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

田桐:高老師,我們剛才一直說到這個戰略性的產業,您能先從簡單的這個文字上,給我們解釋一下它是什麽意思嗎?

高梁(前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嚴格地講,戰略性產業在經濟學上沒有很嚴格的邊界,我們說有基礎性產業,支柱性產業大家都很清楚,而戰略性的話,應該說是一個和國家的整個戰略意圖,和全社會的一個根本利益相關的一個東西,可能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和國防有關的產品和產業肯定是戰略產業,是吧。再比方說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石油、天然氣,這個是屬於緊缺性的戰略性能源,那肯定也是戰略產業,特別是和未來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有關的一些關鍵性的產業,那更應該是戰略產業。

田桐:那您現在怎麽樣去看待中國的這個戰略性產業的一個發展的現狀?

高梁:總的勢頭是不錯的,因為我們國家,就是在發展中國家這個係列中間,是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科技體係,我們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現在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這樣的話也就是說,比起一般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肯定是高了一個層次,但是和發達國家的情況比起來,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田桐:我們要從哪些方麵要急起直追?就是我們的步伐現在著重點是在哪個地方?

高梁:這個恐怕不是一點兩點的問題,是一組產業一組技術的問題,這包含了我們國家的科技政策、國防政策、經濟政策、開放政策,是各種政策的組合,怎麽樣把它的合力集中起來,更有利於我們國家的技術進步和產業進步。

田桐:那就在我們說的眾多的產業進步過程當中,我們今天也提到大飛機,那我們知道您曾經也是為中國大飛機項目奔走和呼籲,那麽我們就很想知道,為什麽這個大飛機項目在停滯了二十年之後,可以得到重新起動?

高梁:首先這個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眾多的業內業外的這些有識之士,包括科學家們是吧,工業界的專家們多年的奔走呼籲的結果,我隻不過在中間起到了一點點叫做搖旗呐喊的作用。

如果說是為什麽停滯了二十多年才可以重啟的話,我想如果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現在的條件,和十年、二十年之前比起來,應該說是更加充分了一些,才使得我們國家最高層得以下決心來做這件事情。

田桐:那麽就現在,我們這個大飛機的項目,它接下來是進入到一個什麽樣的階段?它一旦相對成熟之後,會給中國的這種產業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高梁:其實我們現在能夠在航線飛的最大的是新舟60,是44座,但是我們準備,就計劃在明年能夠首飛的應該是180座級的那是叫C919飛機,當然這個飛機如果能夠投入運行,那對我們國家的產業結構,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田桐:好的,那更多的內容,有請您給我們帶來今天的演講,高梁老師他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道路與中國夢——從大飛機看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有請。

解說:大飛機是國家戰略性產業中的重要項目,為什麽中國大飛機項目停滯了二十多年?走國際合作的道路是如何失敗的?發展大飛機對國家未來產業發展和國防力量,有怎樣的作用?怎麽看待產業的戰略性?

高梁:我今天就講三個部分,一個是從大飛機的曲折曆程談起,第二個是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我們的戰略產業,第三是對我們的國家未來的產業,在產業和技術發展戰略上,繼續怎麽走,談談我個人的看法。我先講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大飛機的曲折曆程談起。

5月24日我們的習主席親自到上海中國商飛總公司去視察,而且講了幾句非常重要的話,習主席說,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製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頭作用,標誌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製造自己的大飛機。

習主席去,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的大飛機,從1980年首次上天,這叫運-10飛機,當時世界上各國的輿論給予高度評價,但是這架飛機的命運是很曲折的。1980年上天之後,曾經在國內飛了150多個起落,但是由於沒有錢,不得不在1984年中止,1984年之後,前後經過了有二十多年,當時在航空工業內部,以及在中國的科技界,包括很多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都曾經通過各種形式上書中央,建議這個項目不要停,隊伍不要散,繼續把這個項目堅持下去,因為這個科技成果來之不易,是我們未來通向航空工業產業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但是十分遺憾,這個建議沒有真正得到貫徹,不是說國家不想上,而是說這個下決心非常艱難,而且中間應該說承認,我們當時還有很多客觀條件的限製,應該說這樣的飛機上天,不管是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上,還是國防用途上,都是不可小看的。

高粱:戰略性技術敏感性高 難從國外引進

大家知道美國是在1950年代的末期,他們的第一架噴氣式的大型飛機能夠投入商業運行,這就是波音707,從那之後就不斷地改型、發展,一直到波音737、747、757、767、777,它現在最新的一級是787。美國的這個民航大飛機的發展,不僅帶動了整個工業製造業的升級,而且使他們國家的航空,空軍力量得到了一個飛躍的發展,所以在當時的航空工業內,對於是不是應該搞,大家沒有什麽很嚴重的分歧,問題就在於有四大障礙,在當時來看,第一是技術差距,第二資金短缺。開發一個新機型是個燒錢的項目,即使今天能夠用電子及來設計的話,裏麵的非常也是大的不得了,當時的說法是,至少十億美元一個型號,那我們當時還確實達不到這個程度。第三就是市場承認,航空、民航飛機它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而且隻有當通過了當時美國、歐洲承認的可靠性標準才敢使用,所以就是高技術產業,它有一個先發優勢,當人們承認你這個先行者的標準的時候,那麽後行者如果你跟不上這標準,你就永遠是落後的,你就在競爭上總是差一戳。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形不成規模的話,你的單機的製造成本包括其他各種成本是下不來的,隻要你市場賣不動,你的製造公司的成本就下不來,就是虧損的,虧損的話能不能支持下去,能支持多久,這是有很多不確定性的,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種種客觀的條件的限製,使得我們無法重新撿起來這個項目。

我們曾經也試探過走國際合作的道路,包括資金的合作、技術的合作,但是這個技術不是像我們轉讓的當時的彩電、冰箱那樣的技術,那叫低檔技術,成熟技術,叫大眾化技術,這樣的技術叫做什麽,叫戰略性技術,這就表現出來了。第一,在市場上它是壟斷的,第二它是有軍事的敏感性的,是不會輕易轉讓的,所以我們想走國際合作道路,沒有成功,這當然也給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就是說我們在開放過程中間,要懂得什麽樣的技術是可以引進的,是可以依靠引進實現消化的,什麽樣的技術是引不來的。簡單一句話,就是隻要是和國防相關的技術,就是引不來的。

解說:中國國產大飛機運-10,1980年首次上天,世界各國給予了高度評價,而1984年運-10項目卻不得不被中止,一停就是二十年,一方麵受到當時客觀條件的限製,另一方麵試圖走國際合作的道路,也沒有成功。

高梁:那麽到了2000年之後,情況有所變化,一個就是我們國家的經濟高速增長,而這高速增長應該說是在一個充分開放的條件下,充分市場化,增加了經濟的活力,包括(2001年)加入WTO,使我們的經濟達到了一個加速的成長。

國力,我們的財政實力,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應有了很大提高之後,那麽大家重新考慮,包括最高層也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實事求是講,在“十五”計劃中間,當時的國務院同意2003年上馬支線飛機,當時的航空第一集團來承擔這個任務,這個支線飛機就是我們剛剛實現全球試飛的那個ARJ21飛機,看來已經基本成熟了。到了2006年,國務院正式組織了大飛機專項論證委員會,很鄭重召集了我們航空界的若幹位著名專家,包括其他各行業的專家,那我也是有幸參加了這個委員會,前後經過了半年之久的論證,那麽經過中央高層的反複討論,最後定下來了。那麽現在我們的新一任領導集體,通過(今年)5月24日再次確認,應該說我們是深受鼓舞。

盡管國家支持,盡管我們現在項目進行得比較好,但是要知道,如果能夠實現飛機的首飛,僅僅是走完了第一步,因為後麵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要經過科學性試飛,試飛之後要經過國內的民航的試航行標準的審定,包括美國、歐洲可能要參加進來,最後才能夠進入商業性飛行,要讓我們的民航運輸公司能夠買,能夠運行,這才是第二步。

第二步之後,這個飛機製造公司,還要經過不斷地改進、生產、供應,逐漸實現財務的平衡,現在應該說它整個是在一個負現金流的過程中間的,隻有花錢的,沒有賺錢的。那麽這個過程要多久,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們說,航空民用飛機製造,可以說是一個工業製造的一個頂尖的產業,它在市場競爭的殘酷上,在對技術要求的苛刻程度上,可能超過了其他各項產業,它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戰略性產業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所以我們現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麽叫產業的戰略性,有一個初步概念,叫做和國家的安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密切相關的、牽涉到國家的核心利益的這個產業是帶有戰略性的,而這個國家為什麽要發展這樣的產業,跟國家的戰略目標是有關的。

我們可以設想,隻有一個大國,而且是一個在高速發展中的大國,它才可能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來發展它,因為它要求的知識麵太廣。一個小國,比方說我們說韓國,它盡管在某些方麵、某些領域技術上非常好,甚至大大超過我們,但是它要想發展這麽全麵的一個產業,恐怕是有困難的。而像我們這個大國,是具有一個責任的,就是習主席說了,中國是個最大的,可能就未來是一個最大的民航飛機市場。

這裏有一個數據,就是國際民航業公認的,就是當一個國家進入起飛階段的時候,航空運輸業的增速大體相當於經濟增速的一點五倍到兩倍。比方說我們現在(經濟增速)如果是7%,那麽對民航運輸的要求,就可能是10%,增長速,周轉量就可能是10%,甚至是14%,就可能是這樣的情況。而且這些年的這個數據就印證了,我們在十年前才幾百架飛機,現在上千架飛機,是吧,我們曾經在當年論證的時候,世界有好幾個大的民航公司,估計中國在2020年需要兩千五百架飛機,現在有個說法,是2030年大概要到了五千架飛機,這麽大的一個需求量,你想如果中國,我們的中國商飛,如果能夠趕在這個時間窗口,能夠拿到其中的,假定每年要進口500架飛機,隻拿到其中的10%,那就是不得了的數字,所以我們衷心希望,我們這樣的一個市場能夠支持這樣的一個產業,能夠發展起來。

解說:中國重啟大飛機項目,是因為國家戰略的需要,的全球化對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有哪些影響?為什麽說任何國家都會麵臨戰略產業問題,中國的產略產業發展跟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又如何實現趕超?

高梁:下麵講第二個問題,就是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看戰略產業。我們首先,我覺得從經濟學上要有個概念,如果僅僅從經濟角度或者從眼前發展角度,那麽我們知道比較優勢是成立的,而且它是有效的。我們前二十年通過出口導向,的解決了很大一塊兒的就業問題,而且使我們國家成了市井上最大的輕工產品,甚至包括很大一塊兒電子產品,電子組裝的世界工廠,成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在考慮產業問題的時候,都不可能僅僅考慮經濟因素,它必然要綜合考慮,比方說國防,比方說我們這個國家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如果沒有這樣的考慮的話,它就是一個短視的國家,是一個很可能會徘徊不前的國家,比方說韓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它人均(GDP)才一百多(三或四千)美元,就說我雄心勃勃,我要搞電子、搞電視,要搞汽車,恰恰是集中國力,把這幾個產業搞上去後,一下就上了一個台階,是吧。上了一個台階之後,它就成了一個自然的自發的一個向上的動力,所以到今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他們人均(GDP)是三千美元還是四千美元,現在已經在上萬美元了是吧,所以說沒有一個遠見,沒有一個對國家戰略的綜合考慮的話,產業問題就是一個偽問題了,而且把這都考慮起來,那麽產業的戰略性問題,就提出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國家都會麵臨戰略產業問題,或者反過來說,產業發展的戰略問題。

我這兒舉兩組例子,發達國家是不是沒有產業政策,我想不是那回事,或者不完全是那回事。一個就是日美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半導體貿易之爭,半導體或者說電子產業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日本當時還不大行,但是他們搞了這麽一套產學研公關之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形成了產業,特別是集成電路,這一塊在八十年代他們在國際貿易量已經超過了美國,所以當時三天兩頭就是新聞報道,日美貿易戰,談判你們占多少,我們占多少。給美國人的一個非常大的刺激是什麽呢?就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美國是第一次拿著高技術武器精確打擊,常規戰爭條件下,用這個高技術武器,打敗了一個小國,但是不久日本有一位著名的右翼學者,叫石原慎太郎,都知道了。石原慎太郎當時寫了一本書,叫《日本可以說“不”》,它裏麵舉了這麽個例子,說海灣戰爭中間,美國導彈,高技術武器中間,有九種核心芯片是日本造的,日本設計,日本造,美國不能造,所以在這個領域中間,在高科技領域中間,目的將超過美國,這本書在美國朝野引起極大震動,不久美國國會就出了一個報告,這報告的名字叫做《危機中的國家戰略工業》。

戰略產業、工業在英文中不分的,所以說戰略產業這個東西,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是人家發達國家在國家間的競爭中間認識到。當危及到自己國家戰略目標的時候,我應該對產業采取什麽樣的政策。所以大家也可以注意到,矽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興起的,所以這樣的話,使得美國在十年的競爭中間,終於超過了日本,今天又再次成為世界在電子通訊業的霸主,所以說不是說他們不要政策,而是說他們的政策是,當我能夠讓市場自己,自發去運行的時候我不管,而一旦危及到我的國家利益的時候,我一定是要管的。

第二組例子講我們自己,我們這些年在理論界上,有很多說法,我覺得是多少有點片麵,就是自由貿易也好,國家少管也好,問題在於國家你要管什麽不管什麽,而國家管的領域中間,人們都往往有意無意的把產業政策漏掉了,我覺得這是一個缺憾,而在這個放慢,我們真的要吸取一些角孫。我舉幾個例子,一個我們的航天,我們的航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也經曆了非常困難的時期,過去的財政撥款大大縮減,這麽多人怎麽辦,怎麽養這些人,當時曾經了一個辦法,就是承攬國際商用衛星發射業務,但是2000年之後,小布什政府上台,有一項政策就卡住了,說中國如果要發射外國衛星,如果這個外國衛星裏麵有美國專利,禁止在中國發射。

問題就在於你發射的衛星裏麵,幾乎是沒有,沒有美國專利的,都有。所以這一句話就等於我們這個商用衛星國際發射業務卡死了,這是一個事情。第二個事情也是2000年,當時我們從那海灣戰爭已經意識到,中國在空軍的電子戰能力上太差了,遠遠地落後那麽就要搞預警機,預警機怎麽辦,當時我們從俄羅斯那兒,應該是烏克蘭買了若幹架運輸機,大家知道就是伊爾-76,那麽這個飛機先拿出幾架來,和以色列談好。等於當時我們頂上那個天線,那套電子設備當時我們還不行,請以色列幫忙。以色列有現成的技術,叫“費爾康”係統,以色列也同意了,我們還預付了定金,事情該起步了,美國提出來了要求以色列停止。那以色列人家最後還是在壓力之下屈服了,中止。

為此他們陪了我們兩億五(千)美元,對不住了就算了。所以這件事情,最後還是怎麽樣的話,還是在靠我們自己的,技術隊伍搞成的,所以說到了這種敏感技術的時候,不是說人家可以引進來的,還得靠自己。所以從這些個案例來看,我們再把戰略性產業這個概念,從理論上是不是可以把它再概括一下,就是說產業是全球化,是全球分工的擴散的,對於某些產品來說它是一個處於頂點總成性的,像我們的大飛機那是總成性。還有很多東西,它是一個處於中下級的,種下既不是說它不重要,比方說我們的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這些都是屬於帶有戰略性意義的東西。


 

高粱:中國發展戰略性產業不會縮減民眾福利

解說:全球化浪潮下,任何一個國家考慮產業問題,不能隻算經濟帳,而沒有國家戰略的綜合考慮,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有產業政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美日半導體之爭,到之後美國對中國國際商用衛星發射業務的阻礙,到2000年中國運輸機引進以色列“費爾康”技術未果,從這些案例看,隻要帶有戰略性質的產業,國家都要引起重視。

高梁:下麵我們再講講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發展戰略的一些想法,不管從國防意義上講,還是從中國的長遠發展來看,我們今天已經達到了人均(GDP)六千美元以上的水平,但是畢竟和那些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有在技術水平上,在高技術產業的主導能力上,我們隻能當下手,隻能被動地跟追趕,想能夠趕上去並駕齊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麽現在我們要做什麽事情呢,我想我們第一個,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目前麵臨的挑戰,我們在發揮低工資的比較優勢方麵,現在可以說接近到了一個極限,第二就是外部環境。現在我們是一個叫做不斷開放,不斷擴大開放的這麽一個政策導向,國際化、市場化潮流,確實是一個國際潮流。

我們不能逆潮流而動,但是也要看到裏麵的優點和問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今天盡管已經有了不少,能夠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大公司,但是你仔細把我們這樣的公司和美日歐的這種跨國公司的情況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從技術研究能力,技術積累到全球營銷能力,到其他國家能夠滲透擴張的能力,我們應該說還有相當的差距。我們今天很多出口,不是中國的企業出口,而是靠著跨國公司代理出口,這樣的話中間費很大一塊是他們賺走了,所以在這個方麵,要想扭轉這個局勢跨國公司占優的局勢,包括國際規則,也有利於西方公司(的局勢)。我們就需要做很多努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做的那個光碟機VCD,光碟機的這個總成技術就是我們發明的,但是裏麵是運用了好幾項是外國的基本技術,包括基本產品元器件專利,結果這幾個公司搞了個6C聯盟,六個公司聯盟要根據要專利費,每出口一台要多少錢,結果我們出口的利潤每台的利潤隻有幾塊錢,等於就是打工,就黑羊的一個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盡管貌似有理但它這麽長久維持下去,是很不利於後進國家的發展。這叫做從我們現在的麵臨的競爭環境來看,但是我們現在也確實應該說,有充分理由來樂觀,就是說我們已經有了很強的,技術隊伍、工程隊伍,包括一線製造隊伍,而這個隊伍,因為中國畢竟現在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所以從勞動力的,從勞工工程技術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未來進步的可能性,應該說是很大的。第二個就是有巨大的國內市場,隻要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好這個國內市場,那麽我們自主的產業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第三個就是我們,盡管在很多領域也得承認,外國有很多技術比我們強,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我們隻要國家,隻要我們的企業,我們的技術人員能夠有一個很堅強的意誌,團結一心的話,我們是有相當的能力的,比方說我們的載人航天,我們的嫦娥工程,這樣的進步速度不上則已,一上速度一點也不慢,衝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技術潛力非常大。隻說通過什麽樣的機製要把它給調動起來,這個是需要認真研究的,我認為現在下結論說什麽靠充分的市場化,或者說一定要靠國家怎麽怎麽樣,可能都為時過早,學生我們好好去研究,通過我們抉剔的成功和失敗的,這種例子來總結我們國家自己的經驗。

所以最後就是說,從我們的政策定位來說,如何發展我們的戰略產業,我想講的就幾條,一條叫做重點突破,引領全麵提升,我們現在所謂重點突破,剛才講的習主席的這個話已經說清楚了,就是通過國家重點支持某一項戰略性產品,來聚集凝聚技術隊伍,在有限的時間內形成技術突破,積累技術。這樣的技術可以擴散到其他行業裏去,形成一個全麵提高的態勢,不僅是這個技術,其實我們在這些年,最近十年應該說這方麵的專項還是不少的,當然有人說,你國家出錢會怎麽樣,低效率腐敗都可能發生,但是如果你沒有這東西,僅靠外資僅靠市場,恐怕結果更遭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叫做,把充分發揮市場經營的活力,和政策的適度扶持結合起來,第三既要堅持擴大開放引進,同時也要把擴大開放和引進和立足自身,自主創新結合起來。最後一條就是說我們要利用這樣的市場化環境,充分鼓勵社會上的創新力量,同時用好我們當前,現有的技術平台,包括產業平台,這裏頭既包括我們一些過去有了幾十年曆史的,國有大企業也包括一些新成長起來的,其他類型的民營企業,我這裏指的民營企業是指的的中國的民營企業,這方麵有很多案例,由於時間關係我就先講到這麽多。

解說:中國加入WTO後,汽車行業在取得很大進步的同時,核心技術卻還要依靠國外進口,汽車行業的這種發展對中國是幫助還是傷害,應如何看待發展戰略產業與保障民生的關係,中國的人才狀況能否支撐中國發展戰略產業的需要。

田桐:感謝您剛才給我們帶來的演講,《從大飛機看中國戰略產業的發展》那麽我們現場的朋友有一些問題想和您進行交流和溝通。

現場觀眾:高老師您好,我這有一個問題,剛才聽了您講中國戰略產業的定義,那麽我想問一下汽車算不算是戰略性的產業,那如果算的話,汽車行業在中國加入WTO以後,表麵上看是取得了很大曆史性、跨越性的進步現在是越來越繁榮了,但是也有的人認為,它其實核心技術一直都不掌握在咱們中國的手裏,汽車行業這種發展向外國的這種拿來主義,到我們到底是一種幫助還是傷害呢?好謝謝。

高梁:汽車如果嚴格地講,我的看法是,它是一個很典型的支柱性產業,它裏麵的技術含量當然也是很高的,而且在不斷地進步,我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設想過通過進口替代的方法,引進技術或者通過個別的合資企業學來技術,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很成功,我也部分認同您剛才說的這些情況,由於今天中國的這些小車,兩千萬輛車的話,應該有一千萬多一點是小車,特別是小車技術,講總體設計講發動機,關鍵的一些部件,包括現在的汽車電子這塊東西,大部分還是要靠國外技術,靠進口,從這個情況來看,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是今天這個汽車產業也應該承認,就是說它是一個充分國際化的,充分競爭話的這麽個產業。如果你閉門做進口替代,時間如果拖得太長的話,那麽是等不及的,走私就擋不住了。所以說從滿足人民大眾的開車的這種需求來說,今天這種情況應該說,有它的有利之處。

現場觀眾:高老師您好,剛才您好像講了,後來也談到我國發展載人航天計劃,以及嫦娥工程這樣的問題,但是我也聽人家說呢,我們中國雖然說現在GDP總量上去了,但從人均來說我們仍然不是一個很富有的國家,而我們花這麽多錢這麽多資金去大量地發展什麽載人航天,這個嫦娥工程但是用在民生上的這個資金是不是就少了呢?比如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資金用在發展醫療、教育環境的治療保護等等,請問您對這個問題怎麽看?

高梁:中國是一個大國,而這個從人口來講,目前還是第一,從它的總量來說成了世界第二,那麽大國和效果的一個很不同的區別在哪兒,大國可以用它的財力做一些效果做不了的事情,比方說我們當時在1964年,人均(GDP)才多少美元大概也就一百美元吧,就能爆炸原子彈這在發展中國家是第一個,印度到二十多年之後才能做到,為什麽。國家大財力可以調動,再看今天我們(GDP)已經是五十七萬億了,其中財政能夠達到的數,應該是十幾萬億,現在大概有30%的財政是用在各種保障民生上是吧,而用在科技研發上呢,頂多占1.5%,你算1.5%有多少,不到一萬億。就是這概念,所以你在用了一萬億的這個數字,可能這樣的一個工程可能美國要花多少倍,因為他們的人力成本貴,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其實應該說,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是要縮減人民的福利的。

現場觀眾:高老師您好,中國要發展戰略性產業,這是一個高技術產業,那麽高技術它必須要有人才,那麽中國現在的這個人才狀況,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呢?能不能支撐中國發展戰略性產業的這個需要呢,好謝謝高老師。

高梁:中國畢竟有十三億人,十三億人的這個比例不可小覷,我給你舉個例子吧,1990年當時的中國航空部,到北航到幾個大學去招聘,說請你們到我們這兒來參加中國新一代軍用飛機的研製,當時很多一流的學生說,我去美國了都走了。他們去美國最後能幹什麽呢,什麽都幹就是幹不了航空。而我們這些當時所謂的成績不如他們的,二流三流學生,進了航空係統今天很多人都成了,我們新一代軍用飛機的設計師,技術骨幹,什麽事情都是鍛煉出來的,天賦是一方麵沒有個人的努力,沒有機會給你,你也成不了大師。所以說我對中國的技術人才,並不很擔心。隻要有一個合適的機製,就會有我們的人才,不斷地冒出來。

田桐: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高鐵建設,中國向來不缺乏獨立自主的研發能力,而曆史也告訴我們,中國的戰略產業必須走自主發展的道路,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中國隻有發展戰略產業,並且牢牢地掌握住自己的技術才不會落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