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粵語的消亡

(2025-11-11 06:10:16) 下一個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工具。
 
筆者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說粵語,當年不僅有粵語廣播,還開設了粵語電視節目。記得那時,一位極受歡迎的粵語節目主持人歐建軍,後來還擔任了本城廣播電台台長、總編輯。他出生於廣州,畢業於廣西大學法律係,1990年進入市電台,從記者、主持人一路做到台長,連續多年被評為“聽眾最喜愛的節目主持人”和“十佳節目主持人”,是本地粵語廣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當時事業如日中天的歐先生十分親民,記得多年前在一次親戚的婚宴上,通過我的一位表親引見,婚宴主持人歐先生還專門到我們這一桌來敬酒,跟他有一麵之緣。
 
然而,自從強推普通話以後,粵語節目被硬生生地砍掉;學校裏又以“普通話上崗”為標準,淘汰了大批說粵語但普通話說不好的教師。課堂上要求學生必須說普通話,甚至連幼兒園的小朋友回到家,也不再開口說粵語了。
 
從那時候起,本城的粵語,開始走向消亡。
 
年長說粵語的人與孩子們越來越難以溝通,粵語的傳承仿佛一座“水中樓,月中影”。
 
其實,推廣普通話大可不必如此急切。讓語言在自然的演變中緩緩融合,人們的感情更易適應,文化的根脈也能延續。粵語獨特的語感與表達方式,有許多微妙之處,是普通話難以完全取代的。
 
如今的“斷代傳承”,讓許多粵語人倍感失落。普通話固然是全國通用的語言,但粵語作為一種方言,卻承載著地方的曆史、情感與身份認同。它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城市記憶”。街頭巷尾的口音、粵語老人的語調、那些市井俚語和生活腔調,都是粵文化的血脈所在。
 
語言的意義,在於溝通,而非取代。
 
既然粵語與普通話都能溝通人心,為何不以更溫和的方式,讓二者並行?語言延續了幾千上萬年,推行普通話何必急於一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方言的存在,使城市有溫度,使文化有層次。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段生活史;每一個語音語調,都是一份鄉愁。保護方言,並非逆潮流而動,而是在維護語言多樣性之美——讓不同的聲音共同構成一個更豐富、更有生命力的中國。
 
強推普通話之後,現在本地流行一種十分古怪的語言,即所謂的“南普”,有關文化部門並有將其推廣流行之勢,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