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認同這句話:“爬藤有啥意義?除了表麵的光鮮之外,就是你有自己的選擇權力。”
所謂“爬藤”,是華人圈中對孩子努力攻讀、爭取進入美國藤校的一種形象說法。華人重視教育、勤奮好學,這是傳統的優良品質,本無可厚非。然而,近年來在一些華人家庭中,出現了一種盲目“向西看齊”的傾向——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全麵發展”,於是便極力貶低華人勤奮讀書、學業出眾的傳統優勢。這種做法,無疑是舍長取短。
真正的“爬藤”,不僅僅意味著名校的光環,更重要的是它象征著一個人通過自身努力贏得了選擇的自由——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選擇人生的方向。教育的意義,從來不隻是追逐名氣,而是讓孩子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與更高的起點。這一點,恰恰是許多家長與社會評論所忽略的。
事實上,爬藤是所有努力上進的孩子共同的學習目標。無論族裔,追求卓越、突破自我,從來都是人類共有的價值。華人孩子勤奮、踏實、目標明確,這些都是值得珍視的品質。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美國的藤校錄取標準標榜“政治正確”,不再以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為核心,而是以所謂的“多元化”與“族裔平衡”為導向,客觀上給華人學子設置了人為的樊籬。許多成績優異的孩子,僅僅因為族裔比例而被排除在門外,這顯然背離了教育的公平原則。
川普總統重新執掌白宮後,著手糾正過度左傾的教育理念,推動恢複以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為主要錄取依據。這一政策方向,無疑利好於勤奮上進的華人孩子,也有助於讓教育回歸理性、公平,並以能力與成績為核心標準的本質。對於這一轉變,華人圈理應以積極、理性的態度歡迎與支持。畢竟,唯有讓努力者得到應有的回報,社會才會激勵更多的青年奮發向上。
教育從不是政治口號的試驗場,而是人才成長的起點。爬藤的意義,最終不是名利的象征,而是一種精神的象征——相信勤奮的價值,相信公平的力量,相信教育能讓人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力。
所以爬藤就是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有什麽上天安排的菜,就吃什麽飯。有把邊條件的就爬一爬也是人生經曆。沒條件的也別盲目攀比。條件更高的更別被帶偏了。每個人扮演好上天安排的角色。
說的真好啊!問好格利,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