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會友,提高文學修養。
正文

利益之爭才是問題所在 ——《生萬物》劇評之二

(2025-08-28 02:11:55) 下一個
既不是階級鬥爭,也不是善良之錯,決定性的是利益之爭。
 
電視劇《生萬物》試圖擺脫“階級鬥爭”的陳舊話語,轉而強調人性的善惡。但在敘事過程中,搖擺不定,虎頭蛇尾,使得劇情邏輯前後失衡。事實上,還有一條更接近現實的敘事路徑——利益之爭。
 
縱觀曆史,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的矛盾,歸根到底都是圍繞利益而生。大地主寧家與佃戶的衝突,本質就是“佃與不佃”的問題。契約在前,佃戶耕種,地主收租,這是基於利益交換的常態。若佃戶因病、因災或因力不逮而無法履約,就涉及社會再分配的問題。現代有社保、醫保和退休金,舊時代雖無製度保障,但也常有良善地主施舍糧錢,幫助佃戶渡過難關。然而地主的財富並非無盡之源,他們也需依靠節約與再生產維持。
 
如果人人像鐵頭一樣無法交租,地主同樣陷入困境。貧窮並非單一原因,而是係統性的。災年之下,無論是佃戶還是地主,都無法幸免。欠債還債,天經地義;善良必須出自自願,而非脅迫。暴力掠奪必然導致反噬,破壞了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魚水關係,也動搖了社會的穩定與民族的延續。
 
因此,階級分野與善惡之分固然可以作為分析角度,但都不是決定性的。決定社會能否良性運轉的關鍵,是利益的分配與博弈。掌握這一邏輯鑰匙,才能更清晰地看待社會運行的規律。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土地矛盾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從未絕跡。根源正在於缺乏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製度。一個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製度,應當合法、公平,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生萬物》的結局,無論是寧財主、費左氏繼續持地放貸維持表麵秩序,還是鐵頭、大腳們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完成社會轉型,如果沒有建立在民主製度的框架之上,都難以取得長久的成功。
 
土地革命之後,中國大陸一度實現了“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不久,國家又將土地收歸集體,搞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由少數精英代替農民來管理土地。大躍進、大煉鋼鐵和大食堂運動使社會走向不可持續,直至“割資本主義尾巴”,不許自留地、不許多養家禽,國家經濟一度瀕臨崩潰。改革開放後,農民的積極性部分釋放,經濟自然回暖,但土地始終歸國家和集體所有,農民並未真正掌握土地。在城市擴張和國家征地中,農民利益難以保障,矛盾四起,猶如塞外狼煙。
 
可見,土地與農民的利益始終是中國大陸最棘手、最根本的社會問題之一。如果不能在民主製度框架下實現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社會的穩定與長久繁榮就無從談起。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