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場圍繞思想的辯論運動正在美國高校迅速蔓延。它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位名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青年,發起並共同創建了一個名為“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的組織。他在辯論場合常常在台前放上一塊標語:“請說服我改變想法(Change My Mind)”。這一姿態既是邀請,也是挑戰,鼓勵不同立場的學生與他正麵交鋒。
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更為根本的思想問題。雙方針鋒相對:保守派以基督教價值觀為根基,反對墮胎、變性、非法移民,呼籲社會回歸所謂“常識秩序”;自由派則推動多元包容,主張個人權利的無限擴展。在對峙中,思想的衝突逐漸取代了理性的辯論。
這一情形不免讓人聯想到六十年前的中國文化大革命。1966年,毛澤東號召青年“造反有理”,隨即以中學生、大學生為主體的“紅衛兵”組織迅速出現。最初,他們在校園張貼大字報,發動公開辯論,聲討“走資派”。然而很快,這些辯論升級為暴力衝突。當年全國範圍的“武鬥”迅速蔓延,紅衛兵派別之間甚至動用槍炮與坦克,校園與街頭血流成河。那場本應屬於思想與口號的鬥爭,最後演變為你死我活的生死對抗。
在這一意義上,美國的柯克運動與當年的文革頗有相似之處:
1. 都起於校園。無論是1960年代的北大、清華,還是今天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係統,校園首先成為思想鬥爭的前沿陣地。
2. 都強調“唯一正確性”。文革時,派別都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毛澤東紅衛兵;而當下美國的保守派與自由派也各自自詡為真理的代表。
3. 都有可能滑向暴力化。從辯論到武鬥,文革隻用了數月時間;如今在美國,若思想衝突失去約束,也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事實證明,這種危險並非虛言。2025年9月10日中午,查理·柯克在猶他州歐倫市的猶他穀大學舉辦公開活動,這是他所領導的 Turning Point USA 推動的“American Comeback Tour(美國回歸之旅)”的首站。當時,他正與聽眾就群體槍擊問題展開辯論。就在講台一側約一百五十碼外的屋頂上,一名狙擊手用步槍開槍,子彈擊中他的頸部。柯克被緊急送醫,最終傷重不治。槍手隨後落網,被控加重謀殺等多項重罪。這一事件已被廣泛認定為一起政治暗殺,柯克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一事件標誌著,美國校園的思想鬥爭已經不再僅僅限於言辭和輿論的較量,而是已經產生了血肉與槍聲的破裂。它警告世人:思想問題一旦失去理性討論的底線,極端化的結局便不再遙遠。曆史的悲劇,並非隻能存在於他國他時。
因此,如何在分歧中確立邊界、在對抗中守住非暴力的原則,才是避免“思想鬥爭”再次演變為社會動亂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