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變化很大,很多人感歎上海現在的美好,其實過去的上海也很不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上海,不那麽擁擠,秩序良好,民風淳樸,趁著現在還記得,寫下來給以後的自己看。盡管我現在並不向往當今的這種high density的城市生活,也沒什麽理由和動力回去觀光旅遊。
外婆家
在上海外婆家呆了蠻長時間,對上海的記憶是圍繞那裏的.
外婆家在淮海中路上的永業大樓的一個公寓裏,永業大樓大概三分之一在淮海路上,三分之二在雁蕩路上,底樓是一些商店,第一層樓到第五層樓是公寓,建築類型的是Mixed use,商住混合按美國現在的標準並不是什麽好類型,因為有商業就會招來各種人。
大樓盡管隻有五層樓,但實際上這個五層樓是六層樓,所以配有電梯,最早的電梯有著那種電影裏見到的有兩層可以折疊的絞鏈門,第一個鉸鏈門關住電梯管道門,第二個鉸鏈門關住電梯門, 電梯還有一個開電梯的工作人員,屬於房管所的鐵飯碗工作,他們每天工作8小時,上午下午有不同人,中午時間休息,整棟大樓裏有好幾個入口和開電梯的人,中午他們休息的時候會有一個人值班,這個人在雁蕩路上的一個電梯那裏,所以如果那會兒回家不想自己走上樓去的話,可以到雁蕩路上的那個電梯裏找到她讓她過來開電梯,如果怕這樣一來一去麻煩浪費時間的話,那就自己直接走樓梯上樓了,每個入口有前門和後門,各有一組樓梯, 前門的樓梯每一層有三折,後門的樓梯是兩折,有時候為了快點走上樓, 走到了第一層樓後就轉到後門去走後門樓梯上樓。
前麵的樓梯三折加上電梯門前的過道像一個四角形,中間部分是空的,從樓梯的欄杆上往下看就是進大門後走上電梯前的幾級台階,有點安全隱患,所以小時候總是被叮囑,不要去爬樓梯,因為掉下去小命就沒了,在雁蕩路上有一個入口裏麵有一層樓是一個幼兒園,在那裏的為了安全在二層樓那裏樓梯當中四角形的空檔上拴了一張網,要是有誰從樓上掉下來會被網接住,不知道有沒有派上用場過,前門的樓梯地上鋪的是馬賽克,現在看看覺得挺老土的,當時還是不錯的,前門樓梯的第二跑是麵向街的,那裏有好幾個長方形的窗戶,如果走累了想休息一下,可以在那裏看看窗外喘口氣,後門的樓梯地麵是水泥地麵。
每一層的後門樓梯走到一半的地方,有一個到垃圾的通道 garbage chute,垃圾倒進去直接從樓上順著垃圾通道掉落到樓下的一個大垃圾桶裏麵,所以倒垃圾隻需要走半層樓的樓梯,比較方便,每次掃了地以後就會馬上去倒掉,隻要走幾步台階而已,家裏的廚房裏是不存有垃圾的,那年頭也沒有什麽塑料垃圾袋可以密封垃圾,垃圾通道的旁邊是兩個鋼窗,向外打開還可以看見後麵弄堂和那裏的住家,窗戶的另一邊是一個馬桶間,是給開電梯或著其他工作人員用的,平時鎖著,鑰匙歸開電梯工作人員保管,想的還蠻周到的。
公寓裏每戶人家都有管道煤氣和抽水馬桶,做飯洗衣服這些事情都可以門一關在房間裏搞定,所以鄰居間的互動機會不多,也沒什麽可以造成鄰裏糾紛的事情。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誰家有點事情還是會傳播的。大樓裏的水費是按居住人口計算的,所以每個月居民義工來詢問這個月居住人口的時候就會和每家聊聊,傳播八卦,知道一點別人家的事情,另外開電梯的阿姨和大家都熟,也是消息靈通人士。
後門樓梯到第五層樓就結束了,電梯最高也到第五層,前門樓梯到了第五層後還可以再繼續走上去一層,上麵有一左一右兩個曬台,曬台上有一米高的圍牆,防止人掉下去,曬台上有幾根大黑管子,地上鋪著細沙子,那裏可以供大家平時曬衣服和夏天晚上乘涼用。外公比較喜歡風景,所以他定這個公寓的時候選了麵向淮海路的這一邊,在陽台上正麵可以看見上海的電視塔,右前方方向是人民廣場和南京路上的市百一店大樓,還可以看見大自鳴鍾,時間比家裏的鍾還要準確,每到人民廣場慶祝節日放煙火的時候,那些煙花就在眼前綻放很壯觀,那時候每逢重要的革命假日都會放煙火,規模也蠻大的,所以後來對fireworks興趣不大,從來不會主動去看,有時候人民廣場還會放飛氫氣球或氫氣球帶著小降落傘之類的東西,一瞬間密集地朝我們這個方向飛來,可惜從來沒能抓到過,這個有景觀的朝向的缺點呢,就是家裏所有房間全是向北的,家裏沒有向陽朝南的一麵,冬天冷得要死,不像我們隔壁的鄰居家,盡管看見的是後弄堂沒有風景,可是一到冬天因為全部向南,有滿屋子太陽,在那個沒有烘幹機的年代,沒有太陽就意味著洗的衣服幹得很慢,所以外婆經常要利用樓頂上的曬台晾曬衣物和被子。
家裏的客廳和主臥是地板,房管所每一個季度會來打一次蠟,打蠟日期會提前通知,大家需要做點準備的,那天上海話來說也是有點‘度精功’,就是要折騰的意思,首先一大早家裏要把一些能挪動的家具都盡量挪開,床也拆掉和綜蹦一起豎起來靠邊放,讓地麵空出來,上午房管所工作人員會挨家挨戶先來往地板上塗一層厚厚的蠟,然後下午再來挨家挨戶用一個用電的打蠟機把這些蠟磨平拋光,接下來的維護就靠自己了,家裏有一個很重的長方型拖把,拖把部位是一個長方體鐵塊,有自重,底部和地麵接觸的地方是一層墊子一樣的東西,掃完地以後可以用它在地板上拖來拖去維護打過蠟的地麵。
每到大的國定假日,淮海路上會裝很多彩燈,這個樓的外牆上也會被垂直的拉上一條鋼絲,上麵裝上很大很亮的大燈泡,晚上外麵的燈一開,光從客廳麵街的鋼窗和鋼門中透進家裏,就是晚上睡覺時把屋裏的燈全關了家裏也很亮,那時候大家忍耐力都挺強的, 26路電車在下麵的淮海中路上來回地穿梭,有一站就在大樓下麵,每次車進站後車門哐當一聲開門關門的聲音,天天聽著都很習慣了,沒聽說過誰被這個吵得睡不著覺。夏天往下看可以看見在茂密的梧桐樹當中四條電車的電線,和從遠處開來在樹蔭中忽隱忽現的26路電車。
那時的窗和門都沒有紗門紗窗,因為那時沒有蚊子或蒼蠅之類的飛蟲,老鼠當然也是從來沒見到過,唯一的害蟲是偶爾會見到個把蟑螂,一下子也就被消滅了,那時候那裏周圍的房子也從沒有見過誰家有需要用紗窗或蚊帳,是不是當時的衛生條件比現在更好?
這個房子是30年代造的,當時不覺得,現在想起來覺得它的設計觀念還是蠻超前的,屋子裏層高比較高,比現在造的房子要高不少,樓道裏有電梯和前後樓梯,垃圾通道/garbage shutes, 廚房浴室大小按現在的標準也算蠻寬敞的,廚房有一米八高度的Build-in cabinet, 衛生間有浴缸,盡管那時沒有熱水管道,附近有老虎灶可以送兩大桶熱水上門,客廳裏有一個落地雙門和兩個大窗,光線很好,還有走廊, reach-in closet 和walk-in closet,衛生間洗臉盆上有medicine cabinet,按現在的標準,它不足的地方是沒有地下車庫可以停車,另外隻有一個衛生間,另外衛生間沒有地漏,這和美國現在的衛生間一樣,地上弄濕了需要擦幹。
住哪裏是個人喜好,一般工薪階層有的喜歡住各種公寓,有人喜歡住石庫門,有錢人會住整幢小洋樓,現在的Single family home. , 有人喜歡鬧猛地段,有的喜歡安靜地段,在那個大多數人沒有私家車的年代,住的離商業街近有不少便利,住商業街不好的地方是人比較雜,但是那會兒壞人比較少,一旦壞人出現很容易被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發現,所以治安普遍很好,住商業區也不會帶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不知為什麽這個樓的前門晚上10-11點就上鎖了,晚回來的話就隻有走後門,從雁蕩路上的一條大弄堂走進去就可以到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