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前言 |
|
序 |
|
第一部分:成長(1948-1966) |
|
第二部分:文革中的二附中(1966-1968) |
第四部分:在泥濘中前行(1975-1978) |
|
第五部分:上大學(1978-1982) |
|
第六部分:萬事開頭難(1982-1985) |
|
第七部分:在慕尼黑的日子(1985-1987) |
|
第八部分:從奴隸到將軍(1987-1996) |
|
第九部分:國門衛士(1996-2008) |
|
後記 |
前 言
早在九十年代末,我就萌發了寫回憶錄的念頭。雖然這本回憶錄是從二零一零年後才開始動手寫,但在動手寫前的十多年裏,我一麵回憶、思考,一麵收集、整理資料, 慢慢地起草了幾萬字的提綱,逐漸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把我的一生經曆分成了九個部分。本來在提綱中還有第十部分《第三次創業》,是講我從2008到2014年間在北京的經曆。但看看覺得時間太近,這幾年前才發生的事情應當不屬於“回憶錄”的範疇,於是把它給砍掉了。
在寫回憶錄的過程中,我的朋友們給我提了各種各樣的建議。有的建議我以小說的形式來寫,這樣可能會更生動一些。也有的建議我應當以紀實的形式寫,這樣才更加可信。考慮再三,我采納了後者。
新中國成立時,我剛滿一歲。可以說是“我們與新中國一同成長”。當然,在國家受到磨難時,也是和新中國一起受磨難。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上升、有下降、有光明、也有黑暗。人們通常在歲末聽到的“形勢一年比一年好”、“形勢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好”是宣傳用語,不是真實的描述。
因此,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們的經曆無疑要受到時代的影響。他們的生活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從他們的生活經曆中,能看出那個時代是個什麽樣子。這就是我想寫回憶錄的初衷。希望能讓下一代看後,能對當時那個年代的情況有個比較真實的了解。這也是我要采取紀實形式寫回憶錄的理由。
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對我們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了解甚少,仿佛是在透過一個哈哈鏡去觀察我們那個年代。因此,當有年輕人一本正經地對我說,當年毛主席發動“文革”,是在嚐試“對過去的文化體係進行徹底改革”,也有的人嚴肅地告訴我,所謂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幾千萬人的說法是“不懷好意的人為了給毛主席抹黑而編造的謠言”時,我感到非常失望:列寧不是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嗎?才過去幾十年的“曆史”怎麽就被人遺忘和歪曲了!
六十年是漫長的,每個活過六十歲的人都一定經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好在我從年輕時就有寫日記和記錄的習慣,特別是到後來參加工作後對重要事件也有保留相關資料的習慣,所以寫起來還不是那樣困難,而且讓回憶錄做到盡量準確和真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雖然裏麵的一些觀點或看法不一定正確,但回憶錄中涉及到的所有事件和有關數據,我可以有把握地說:除了筆誤和印刷錯誤外,應當都是準確可靠的。
為了引入這個回憶錄,我寫了一篇序言。它是我編的一個小故事,那不是真實的。隨便大家怎麽去猜想,看不明白也不要緊,但請不要對號。為了和回憶錄那部分相區別,用的是第三人稱,而回憶錄則用的是第一人稱。特此說明。
二零一七年春節前夕
同感,我嚴重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