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誰說中國沒有種姓製度

(2023-06-09 19:56:19) 下一個

臭名昭著的“種姓製度”,是印度一種特有的等級製度。它將在理論上把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除了這四個等級外,還有一個“賤民”階層,稱作“達利特”,意為不可接觸者。一個人處於什麽種姓,還未出生就已經決定,怎麽努力都無法改變。

其實在中國曆史上,至少也有兩次實行過類似的種姓製度。一次是在元代實行的 “四等人製”,即蒙古人根據征服順序的先後將人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和南人四等。征服時間越晚的,地位越低。所幸元朝壽命很短,總共才一百多年,這四等人製所著元的滅亡而告終。

第二次就是1949年以後一直到80年代的實行的 “家庭出身” 或 “家庭成分”。在那時,從上學開始,人的一生要填無數的表格。跟姓名、性別這些要素欄目一樣必不可少的是 “家庭出身” 這欄。你的“成分” 從出身開始就跟你緊緊地捆在一起。雖然它是強加給你的,但你無可逃脫 ,是你人格組成的一個要素,一個血統標記。人一出身就被分為三六九等,有 “貴族” 也有 “賤民”,跟印度的種姓製度沒什麽兩樣。血統決定了人的貴賤,決定了社會地位、職業和命運。

在所有家庭出身中,頂層的當然是 “革幹” ,打江山坐江山,血統高貴,世襲罔替,相當於印度種姓中的婆羅門。我中學的一些這類貴族同學,有事沒事喜歡穿父輩土黃色的舊軍裝,炫耀自己老革命的家庭出身。他們還喜歡彼此之間說普通話。南方城市 的“革幹”們都是南下的,所以當時的普通話(北方話)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雖然那些孩子都會說本地方言。後來這些小孩大部分沒等初中畢業都通過特殊渠道當兵了。

除了革幹是以皈依“革命” 的時間早晚來劃界外,其餘階層的劃分的依據主要是49年時的財產的多寡。基本上就是一句話:越窮的越光榮,血統也越純正、地位越高。反之,越有錢的地位越低,做賤民的可能性就睵大。有錢就是原罪。

聽說過不少的故事,一些曾經的大戶,或者因為吃喝嫖賭,或者因為經營不善,臨近49年時敗完家產,一貧如洗。誰知塞翁失馬,禍成了福。因此有資格忝列無產階級陣營,根紅苗正,蔭及子孫。

地主是賤民中的賤民,在“黑五類(地富反壞右)” 中名列其首。在中國古代,農村的土地大戶,一般用的是鄉紳、員外、善人之類的稱呼,他們作為傳統農村的中堅,形象偏正麵。“地主”一詞,一般隻用在 “盡地主之誼” 這種意義上。這個詞的汙名化也是斯大林主義中國化的結果。擁有土地成了百惡不赦的大罪,不管你的土地是含辛茹苦積攢、積的,還是祖上代代相傳的。

土地的來源從來不是問題,擁有土地這件事就是大罪。同樣的還有富農、資本家等等。有財產就是有罪,就是革命的對象。

對這種罪的處罰並不是本人坐幾年牢就完事,還必須禍及子孫。出身於地富家庭,先天就在額頭打上了賤民的烙印。什麽參軍、升學、招工等等好機會都與你無緣,隻能住最破的房子,從事最底層、最低賤的工作。作為日常階級鬥爭的一部分,還動不動被召去訓斥、批鬥甚至毆打。逢年過節或者什麽重大事件發生時,這些黑五類常常還要被集中關押,以防他們“搞破壞。

由此看來,中國式的賤民過得比印度的賤民更慘。印度的賤民隻是地位低賤,被人歧視。中國的黑五類賤民除了這些之外,還是階級敵人,是國家的敵人。印度的賤民至少還能受到國家的援助。中國的賤民麵對的是整個國家機器的打壓。

除了這種階級劃分的種姓製度外,中國的戶口製度也造成另一種類似種姓的等級差別。這就是城鄉戶口的巨大差別。城鎮居民每人有定量的油、糧、副食品配給,每戶還有定量的煤、香煙等等。,而農村人口什麽都沒有。在物質匱乏的當時,城鎮戶口的這點配給保證了生存的最低需要,不至於餓死。但在廣大的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農民得不到任何保障,隻能聽天由命。城鎮戶口還是農村戶口,是從你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了。從這個意義來說,農民相對於城裏人,也是低種姓的賤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ortoises 回複 悄悄話 士族 不是就是 種姓
davidinchina 回複 悄悄話 這和印度的種姓區別太大。中國人不可能通過姓氏來判斷對方的社會階層。印度的種姓使得階層跨越更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