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自己活還是為他人活,這是個問題

(2021-08-12 20:39:56) 下一個
在這個盛行個人主義的時代,上麵這個問題在表麵上看完全不是個問題。除了個別信仰宗教的善士之外,絕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說,要為自己活。可是如果認真想 一想,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很多事情上,你表麵上是為了自己,但實際上是“為了他人”。在這裏“為了他人”打上引號,因為不是說他人能在其中受益,而 是你的動機其實在於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比如說,你辛苦賺錢,去買一隻名牌手袋。表麵上你是為了自己享受,可是你不是享受這個手袋的使用功能。如果就使用功能來說,你隻用付出百分之一的價格,就 可以買到使用功能差不多的手袋了。你享受的是在使用這個手袋時別人羨慕的眼光、因為這隻手袋別人對你評價的提升、以及因為評價的提升給你帶來的更多的自 信。可以說你付出額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錢就是為了買別人看你的眼光和別人對你的評價。
 
男人買豪車和名表、買大房子,也是同理。當然,使用功能所占的比例可能會比LV手袋要大一些。
 
想當官或者發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可以衣錦還鄉,讓人刮目相看。
 
詩人與作家算是雅人了,但虛榮心也不會比別人少。舉個例子,在網絡時代的今天,要在網上發表作品極其容易,博客、論壇都是很好的平台。免費並且環保,如果文字好,讀者也不會少。桃李無言 ,下自成蹊。但很多文人不是這麽想,鉚著勁要出書,不惜自掏本來就有點羞澀的腰包。出了書之後,簽字到處送人,還要想法子請來名家,搞發布會等等。這無非也 出於虛榮。其實人人都心知肚明,這種自費出的書,離廢紙回收站的距離是最近的。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即是說以前的人做學問,是為了增長知識、修身養性,現在的人做學問,是為了給別人看的,為了博取他人的讚賞、敬佩。但孔子心目中的古時候,往往是理想化的,真實存在的幾率很小。自有人類以來,虛榮心就是我們的影子。不管是古之學者還是今之學者,在虛榮方麵沒有什麽兩樣。就連聖人孔夫子自己也難以免俗,不時會流露出虛榮的苗頭。如《論語》中的兩段:“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這樣自誇不是出於虛榮是什麽?
 
我們生存或工作的很主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換句話說,活著的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是為他人的眼光或評價,也就是為了他人而活。仔細想來,這樣做人是不是有點愚蠢呢?
 
澳大利亞小說家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說了虛榮心的另一個可笑之處:“我們太虛榮了,我們甚至會很在意那些我們根本就不在意的人對我們的看法
 
如果沒有虛榮心,生活一定可以簡單的多,也輕鬆的多。不必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不再會想辦法省錢或賺錢去買名牌手袋和衣服,豪車和大房子也不會是我 們的生活目的。可像顏回那樣,“一瓢飲,一簞食足矣”。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旅行,去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就像那個著名的漁翁一樣,現在就可以躺在海 灘上曬太陽了。不用說,這種生活方式也更環保,更能保護自然生態。
 
有人會說,如果人人都這樣生活,沒有追求,社會發展就停滯了,人類也沒有進步。請放心,姑且不要說所謂的發展和進步最終對人類有沒有好處(這會是另一個話題),要消除人的虛榮心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法國的羅梭說過:“隻要人沒有發瘋,他的任何愚蠢行為都可以被治愈,除了虛榮心”。英國的羅素也說 過:“虛榮心從小孩到大人無一能逃脫,一個小孩子在他學會倒立的時候,他喜歡在人們麵前一遍又一遍的表演。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小王子染上了重病,臨終 前他的牧師問他有沒有什麽遺憾,他說此生最大的遺憾便是在大主教和國王來我住的塔上看我時,我沒有將他們從窗戶上推下去,因為如果知道自己早晚都會死,與 其寂靜地死去,不如讓自己揚名,讓世人永遠記住自己”。
 
所以,我們麵對的不是消除虛榮心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而是要盡量減少虛榮的程度。因為虛榮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羅素說:“虛榮心的一個麻煩之處就是你給它喂得越多,它就滋長得越快。你越出名,你就越想更出名。” 既然不能消除它,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夠做的也就隻能是想法子抑製它,別讓它任意發展。盡量騰出一些時間和空間為自己活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