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圓融的力量 --《圖說鍵陀羅文明》讀後

(2019-10-31 02:47:52) 下一個
看慣了漢傳佛教佛像的人,初見到犍陀羅佛像,會因為那種鮮明的古希臘風格大吃一驚。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帥氣臉型,皺折繁複的高貴服裝: 這哪是佛,明明是雅典美男。
 
殊不知這才是最早最正宗的佛像。漢地的佛像及其雕塑技藝都是傳自犍陀羅。是因為國人的本土化審美以及雕塑藝術的退化,我們的佛像才會變成現在這樣富態大方。
 
最近讀了《圖說犍陀羅文明》(孫英剛、何平, 三聯書店),才知道標誌佛教走上成熟階段的兩個基本要素:佛像和書麵佛經,都是在犍陀羅時期肇始的。最早的佛經就是用犍陀羅文字寫的,而非我們想的那樣是梵文的。(但另有一說: 最早的書麵佛經是釋迦牟尼般涅槃後,僧團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開會時結集的。所用的語言最有可能是佛陀所用的巴利語)
 
早期的佛教是沒有佛像的。塑佛像也似乎不太合原始佛教的教義。《金剛經》裏就有大量的文字反複說不可以相見如來。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很多釋家弟子為此辯護,稱佛像並不違反教義,其理由玄而又玄,非我等化外之人所能理解。 但據這本書,當年在犍陀羅開始大建佛像與教義無大關係,而是情勢的需要。
 
當年年輕的天才君王亞力山大大帝東征西馳,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可惜這個帝國跟他本人一樣短壽,在他33歲英年早逝之後不久帝國就四分五裂了。是他的希臘同胞享受了他的成功,在原帝國範圍內裂土為王,分孽出多個大大小小的多個希臘王朝。盤踞中亞阿富及印度西北部,以犍陀羅地區為中心的巴克特裏亞王國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個時代,宗教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新建立的外來王朝當也需要一種宗教用以餉子民,同時還可以剩機神化自己,鞏固統治。選用什麽宗教呢?千裏之外奧林匹斯山的12位神靈來這裏肯定會水土不服,因為相對於眾多的原住民,希臘人數量太少了。如果采用本地的印度教,對希臘人來說又是自取其辱。因為在印度教頑固的種姓製度裏,希臘人的種姓比卑賤的首陀羅還低。於是,剛進入犍陀羅地區不久,講究眾生平等,反對種姓製度的原始佛教就契合了希臘人的需求,被他們選中了。
 
佛教成了國教之後,希臘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對佛教進行了大幅度地翻新改造。希臘人對雕塑神像的愛好是舉世聞名的,他們也是這方麵的天才,直到一千多年後的文藝複興之前,世上沒有人比希臘人能做出更好的雕塑。他們決不會讓自己這方麵才能荒廢。出於他們政治上的需要,他們硬讓不“著相” 的佛教 “著相”, 塑起了無數美侖美奐的佛像,給後來的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的同時,也順利地把原始佛教主張無神論的人間導師佛陀,變成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在世神祇。
 
佛像的出現和經典的書麵化後,佛教成為真正宗教的要素都已經具備。希臘君王在整合新佛教上立了大功,於是當之無愧地把自己封為法輪王,為自己罩上了佛光,在佛教中,這是世上的最高帝王。希臘人主導的佛教,當然要加入希臘的元素。除了佛像基本上是照抄希臘雕塑外,希臘哲學的一些理念也跟佛教思想化為一體。加入佛教還有希臘諸神,最有名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到佛教中搖身一變為金剛力士。不讀這本書,我們真沒想到佛教中會有這麽多希臘基因。古希臘文化真是恩澤廣被天下。它不僅是歐洲文明的源頭,連在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刻的漢傳佛教身上,也能看到它鮮明的印記。我們隻知道佛教是西方的傳來的宗教,但沒想到部分源頭可以“西”到希臘之遠。
 
 經過希臘人和後來繼承他們的大月氏貴霜王朝的努力,犍陀羅地區化佛教得到進一步普及推廣,寺廟林立,信眾日增。此地超越了印度本土,成為世界佛教中心。大乘佛教就在這時應運而生。
 
原始佛教並非宗教 (直到現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如淨空法師,還是堅持佛教不是宗教)。佛陀也不是神,而隻是一個思辨哲學家兼大眾導師。他創建佛教,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標是幫世人了生脫死,即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輪回。 幾千年前的他提出無常、緣起性空這些偉大的觀念,徹底解構了人生意義,直到現在都沒有過時,也許永遠不會過時。人總是永遠要麵對著死亡的威脅,無論是個體還是人類全體。某個瘋狂的獨裁者手中的核按鈕,宇宙中一顆體積夠大的流星,都可以馬上令人類萬刼不複。因為人生的無常而導致的人生的無意義(性空的一種)也足以讓現代人沮喪。但現在的人都在逃避這些負麵的真實存在。幾乎每個人都認為死亡離自己很遠,足夠有時間給自己的生命尋找到意義。
 
現代的人逃避的觀念,當初的人也會逃避。何況那時的人大多衣食堪憂,誰還有空去考慮生死大事?所以原始佛教這類純思辨的教義吸引不了很多信眾。大乘佛教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大乘佛教的跟原始佛教不同的方麵都是為適應俗世的需要作出的改變:
 
  1. 最重要的是上麵提到過的佛陀轉變為神和佛像崇拜的出現。在人類的童年時期,比起導師,人們更需要一個至高無上的萬能的神氏來保佑和拯救他們。佛陀變為神,也使普渡眾生成為可能。
  2. 原始佛教的修行的目的是從輪回中解脫,徹底寂滅,這對俗世的人來說太過消極,沒有吸引力。所以為改為有無限想象空間的極樂世界,讓修行的動力大增。
  3. 原來隻有苦修才能積功德,得解脫,現在通過布施和禮拜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於是富人有了得道的捷徑,寺廟也有了增收來源,豈不兩相得宜?
 
簡單地說,大乘佛教就是把佛教世俗化、功利化,借此激起大眾的宗教熱情。大乘佛教的出現改變了原始佛教曲高和寡的局麵,很快在犍陀羅地區興旺起來,並在不久後大踏步進入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並在這些地區廣泛流傳,成為主流宗教,一直到今天。
 
從這裏可以看到,佛教隻所以得到普及,是跟它的 “圓融” 即善於變通、身段柔軟的特點有關。佛教素有 “善巧” 、“方便法門” 等等的說法,指的就是各類變通(雖然有些變通可能是違反佛陀的原教旨的)。
 
但是從上麵大乘佛教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變通常常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個悖論:主張無我無欲的佛教,卻因為順應人的欲望改變了自己。不迎合世俗,不能宏揚佛教。迎合了,又不合原教旨。利用人欲來普及佛教,反而助長了佛教排斥的人欲。
 
比如說,大部分人拜佛的目的,是求得佛保佑,所求之物無非是俗世的福祿壽等等佛陀所不齒的凡夫貪欲所在。若應諾保佑,是助長了信眾的貪瞋癡和無明,與教義背道而馳;若不應諾,還會有誰來上香布施呢?為佛陀代言的僧侶們都隻能妥協,他們很明白,對於大部分信眾,現世的利益遠比往生的利益重要。
 
許願和還願也是為了差不多的目的,但手段更商業化。這似乎是在跟佛談一宗買賣。承諾給佛某種利益(基本上都是許下香火錢、重塑金身之類的物質利益,好像佛很在意物質利益似的),交換條件是佛要幫他辦成某件事。 按照教義,這不但是貪欲導致的無明之舉,說嚴重點還是謗佛。但同樣,從未有僧侶引以為忤。
 
僧侶們的不反對,當然也有他們的道理。如果死搬佛法,禁止信眾們求佛保佑、許願還願,可能就犯了 “法執“ 的大錯。”法“ 的本身也是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他們的不守佛法其實又是守佛法。佛法的圓融就體現在這裏。
 
對不同根器的、不同經曆的人製定不同的修行精進、學佛成佛的路子,這也是佛教圓融之處。如果你目不識丁,無法理解佛法的博大精深,淨土宗說隻要你反複誦讀 “南無阿彌陀佛“ 可以照樣成佛。就算你罪孽深重,禪宗說隻要你頓悟了,曆史問題不影響你成佛。從這個角度來看,默許許願還願之類,也可以說是鼓勵那一部分信眾向佛靠攏的方便法門。佛法上雖然有以 “四法印” (又稱"三法印“)鑒別真假佛家弟子之說,但實際上並未拘泥於此。隻要你有向佛之心,就來者不拒。
 
與世無爭,安詳平和的佛教能夠生存數千年而不敗,成為世界上信眾最多的宗教之一,園融就是它的不二法門,圓融無礙,圓融了才能無礙,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佛教就是這樣,以自己的柔軟和善於變通,活過了上千年粗礪的亂世,一直堅持到今。
 
佛教還是世上最和平的宗教。雖然佛教未能像基督教新教一樣鼓勵教徒在塵世努力工作、積累財富以證明上帝的榮耀,最終推動了整個世界快速告別往日,進入富足的現代。但佛教在和平方麵的貢獻功不可沒。佛教能與別的宗教和平相處,曆史上殘酷的宗教戰爭,從來沒有一次是因佛教而發起的。佛教國家基本都平和,很少戰爭。此外,佛教還善於把剽悍的遊牧民族,改造得溫和。如曆史上的吐蕃,強大而好戰。在有唐一代曾占據如今青海甘肅一帶的大片領土,甚至還一度攻入了都城長安。可是自從信了佛,整個民族就漸漸安靜下來。唐以後就很少聽說有吐蕃犯邊的事了。蒙古也一樣。曾出過成吉思汗如此不可一世的帝王,其強悍天下無雙。雖然後來被朱元璋趕回了草原老家,但餘威尚在,進犯不斷,是明朝的心頭大患。土木堡之變還擄去了明朝皇帝。也是佛教收斂了他們的好戰之心。自土木堡之後,陸續皈依喇嘛教的蒙古人就變得越來越溫順,北部邊境上空的戰爭烏雲從此慢慢退去。
 
此二民族投入佛主的門下,乃是漢人之福。但對他們本身不知是否是好事。西藏蒙古兩地的男人,曾一度泰半削發當了喇嘛。蒲團代替了昔日的馬背成了他們的座席, 他們的目標不再是疆場,而是內心深處。難怪後來清朝皇帝輕易就把這兩個民族納入麾下,使後來的中國由此平白多了幾乎三分之一的地盤。
 
佛教的平和不好戰,主要當然是歸功於佛教出世的觀念導致的不重視現世的利益。但我想佛教的圓融、善於變通、不執著也是一個因素。因為這樣才能減少爭執,和平相處。佛教向來不視別的宗教為異端,反而經常尊稱他教的教主為佛。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佛教和道教地寺廟相鄰而居,像一對好朋友。這種身段的柔軟和態度的謙卑,是別的宗教很少有的,因為他們不懂圓融。佛陀最看重般若(智慧),圓融便是一種大智慧。因為這種智慧,不但佛教得到了普及,地球上也少死了許多人。功德莫大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